词典

号哭的意思

háo

号哭

拼音háo kū

1.号哭常用意思: 连喊带叫地哭。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痛哭 , 哀嚎 , 号泣
例词号哭不止

例句 1.亲人去世的噩耗传来,他悲不自胜,不禁号哭起来。
2.见到此番情景,他竟然忍不住失声号哭起来。

号哭引证解释

1. 痛哭。

1.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
2. 及王氏卒……时柩在殡而西邻失火,风势甚猛,殷夫妇叩殡号哭,火遂灭。 晋 《搜神记》卷十一 干宝
3. 及经沙碛,饥渴死者什七八,白骨蔽野,号哭满道,长老至今言之,犹歔欷酸鼻。 宋 《论横山疏》 司马光
4. 大雷和金鳄两个也在号哭的人堆里钻来钻去。 《小城春秋》第六章 高云览


号哭是什么意思

“号哭”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ào kū,意指痛哭或大声哭泣。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描述了子产去世时,人们悲痛地哭泣的情景。在现代汉语中,“号哭”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或痛苦时的哭泣状态。

“号哭”的字义可以分解为“号”和“哭”两个部分。“号”在这表示大声呼喊,而“哭”则指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因此,“号哭”整体上表示连喊带叫地大声哭泣,通常用于描述遭遇巨大打击或失去亲人时的悲痛。

此外,“号哭”与“悲啼”、“痛哭”、“号泣”等词相近,都是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或痛苦的哭泣状态。反义词为“饮泣”,即泪流满面但没有发出声音。

“号哭”是一个表达极度悲伤或痛苦情绪的词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描述人们在面对重大打击或情感激动时的反应。

我们可以分析“号哭”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

古代时期

  1. 《史记·吏列传》 :这是“号哭”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之一。描述了子产在郑国执政二十六年后去世时,丁壮和老人儿童都号哭的情景。
  2. 《搜神记》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也出现了“号哭”一词,描述了王氏去世时,其棺材在殡葬过程中遭遇西邻失火,殷夫妇号哭以求火势减弱,最终成功灭火。
  3. 《论横山疏》 :宋代司马光的《论横山疏》中记载了经过沙磧时,饥渴而死的人数众多,白骨遍野,号哭声充斥道路,至今仍让长老们感到悲痛。

中古时期

  1. 汉书·卷十二·霍光传》 :虽然主要描述的是“号啕痛哭”,但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在悲痛时大声哭泣的情景。

现代时期

  1. 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号哭”一词仍然被使用,如高云览的《小城春秋》中提到大雷和金鳄也在号哭的人群中穿梭。
  2. 心理宣泄:近年来,“号哭族”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兴起。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很白领特别是职业女性选择通过大哭一场来释放心中的压力。

语境变化

  1. 从古代到现代:在古代,“号哭”更多地用于描述特定情境下的悲痛哭喊,如丧事、自然灾害等。而在现代,“号哭”则更多地用于心理宣泄,成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2. 近义词的演变:在先秦时期,“泣、啼、号、哭”这四个词是表哭泣义的一组同义词。随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境逐渐发生变化,现代汉语口语一般用“哭”来表示。

总结

“号哭”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语境。

“号哭”与其他表达悲伤或痛苦的词语(如“悲啼”、“痛哭”、“号泣”)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和区别有哪些?

在文学作品中,“号哭”与其他表达悲伤或痛苦的词语(如“悲啼”、“痛哭”、“泣”)有着不同的具体应用和区别。以下是对这些词语的具体分析和区别:

  1. 号哭
  2. 定义号哭通常指大声哭泣,表达强烈的情感。它不仅包括大声哭泣,还包括剧烈的哭泣。
  3. 使用场景:号哭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重大事件或情感冲击时的反应,尤其是在电影、音乐等情感激动的场合中。例如,在母亲得知病重时的反应观看女儿运动会的视频时的感动、参加婚礼时新郎的哭泣等情境中,号哭被广泛使用。
  4.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号哭在歌词中较为常见,因为它能够传达出人物长期困扰和迷茫的情感。

  5. 悲啼

  6. 定义:悲啼通常指因极度悲伤或痛苦而流下的眼泪,但哭泣的声音相对较小。
  7. 使用场景:悲啼多用于描述较为细腻和内的悲伤情感,常出现在小说和诗歌中,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8.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悲啼常用于表达人物在面对去亲人或遭受严重打击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9. 痛哭

  10. 定义:痛哭指因极度悲伤或痛而流下的眼泪,哭泣的声音较大。
  11. 使用场景:痛哭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重大损失或情感冲击时的反应,如失声痛哭、悲愤交加、因不幸消息而痛哭等。
  12.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痛哭在小说、电影和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用描绘人物在面对重大事件或情感冲击时的反应。

  13. 号泣

  14. 定义:号泣与号哭类似,通指大声哭泣,表达强烈的情感。
  15. 使用场景:号泣常用于描述人物在极度悲伤或痛苦时的反应,尤其是在电影、音乐等情感动的场合中。
  16.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号泣在歌词中较为常见,因为它能够传达出人物长期困扰和迷茫的情感。

  17. 慟哭

  18. 定义:慟哭意为大声悲痛地哭泣,源自《论语》中孔子对弟子颜渊之死的悲痛哭泣。
  19. 使用场景:慟哭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重大损失或情感冲击时的反应,尤其是在小说和电影中。
  20.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慟哭在小说中较为常见,如中岛敦的《山月记》中,李徴在得知自己无法成为诗人后,向袁傪诉,最后以“慟哭”结束,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绝望。

总结来说,“号哭”、“悲啼、“痛哭”和“号泣”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和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大小:号哭和号泣的声音较大,而悲啼和痛哭的声音相对较小。- 情感强度:慟哭通常表示极度悲伤,而其他词语则可能表达较为强烈的悲伤或痛苦。- 使用场景:号哭和号泣常用于描述人物在情感激动的场合中的反应,而悲啼和痛哭则更多用于描述细腻和内敛的悲伤情感。

在现代汉语中,“号哭”一词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文化意义是如何演变的?

在现代汉语中,“号哭”一词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文化意义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这一词汇的使用和理解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在古代,“号”和“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号”最初表示痛哭声,由“口”在“丂”上会意,象征大声哭叫。根据《说文解字》,“号”本义为痛声,即大声哭叫。而“哭”则是哭泣的通称,不管声音的有无、大小、轻重、长短、疾徐,眼泪的有无、多少都可谓之哭。因此,在先秦时期,“号”和“哭”是表哭泣义的一组同义词,但各有侧重。

着时间的推移,“号”逐渐引申出多种含义,包括大声喊叫、宣称、号令、称号等。在现代汉语中,“号”和“哭”的结合词“号啕大哭”则特指放声大哭,通常用于表达极度悲伤的情绪。例如,《周易·同人》中有“同人先号咷而后笑”的记载,描述了先放声大哭后才笑的情景。

此外,“号”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干号”,指的是没有眼泪但声音特别大的哭声。这种“号”一般不是出于本真的伤心,而是做出给人看的。

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号哭”一词也反映了不同史时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在古代,放声大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悲伤的方式,如《易·同人》中的“先号咷而后笑”。而在现代,虽然“号哭”仍然用于描述极度悲伤的情景,但其情感色彩和社会文化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的“哭”已经包含了“泣”和“号的含义,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声音或形式。

总之,“号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文化意义经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

“号哭”一词在心理学或社会学研究中被如何解释和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号哭”一词在心理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解释和分析。然而,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的信息:

  1. 心理学视角
  2. 缓解压力:有研究表明,哭泣能够有效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例如,北心毅咨询室的刘钢医生指出,号啕大哭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悲伤确实能比较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
  3. 情绪释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报告提到,哭泣后情绪强度会降低40%,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能再哭,否则对身体有害。
  4. 自我安慰:一些单身或缺乏社交支持的人通过观看电影和书籍来感动自己,通过号哭的方式代替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借此自我安慰。

  5. 社会学视角

  6. 社会定位与关系协调:专家指出,虽然哭泣可以缓解焦虑情绪,但正确给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才是积极之举。一味地大哭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7. 社会认同与健康释压方式:随着现代人生压力增大,很多白领特别是职业人主动加入“号哭族”,从而借大哭一场来释放心中的压力和委屈。这种现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并被视为一种健康的释压方式。

  8. 潜在问题

  9. 自恋情结与孤独感:长期号哭可能会诱发人的自恋情结,使人感到更加孤独。自恋情结总会使人觉得自己受到委屈,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从而更不信任他人。
  10. 心理脆弱与抑:南京人罗俊在采访中提到,越来越多的白领花钱买哭,这暴露了他们的脆弱和压抑。悲伤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焦虑情绪,但正确给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努力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才是积极之举。

虽然号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但长期依赖号哭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关于“号哭”的反义词“饮泣”,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和语境是什么?

关于“号哭”的反义词“饮泣”,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和语境如下:

  1. 出现频率
  2. “饮泣”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作为“号哭”的反义词,它在表达极悲哀的情感时被频繁使用。例如,《聊斋志异》中提到“妻因细述贫状,呜咽饮泣”,以及《卷二十一·殉难文臣》中提到“饮泣入告”。

  3. 语境

  4. “饮泣”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无声的哭泣,即泪流满面而入口中,形容极度悲哀的情感。例如,《饮泣的读音与含义》中提到“饮泣吞声|老母寡妇,饮泣巷哭”。
  5. 在《卷二十一·殉难文臣》中,描述了大臣在京城陷落时的悲痛心情:“公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于万一。三月十七日召对,公已绝粒三日矣饮泣入告。声不能续”。这表明“饮泣”常用于描述因国家危难或个人遭遇而产生的深沉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