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一想起被歹徒要挟的情景,她仍感到惊悸不已。
2.他惊悸地从睡梦中醒来,久久不能平静。
1. 惊慌而致心悸;十分担心害怕。
引
1. 仰惟爵高宠厚,俯思自效,忧深责重,惊悸累息,如临于谷。
晋
《后汉纪·献帝纪五》
袁宏
2. 臣狂失心,惝恍惊悸。
《新唐书·李
3. 猿啼虎啸,令人惊悸。
明
《苹野纂闻·终南勇士》
伍馀福
4. 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道静更加惊悸不安。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
杨沫
惊悸是一种因惊恐或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心悸症状,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慌不安、胸闷、气短等症状。在中医中,惊悸通常与心脏神官能症相关,被认为是由于气血虚弱、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导致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
惊悸的因多样,包括情志不畅、气血不足、心胆虚等。情绪因素如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恐惧等,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如心火亢盛、心血不足)都可能引发惊悸。此外,惊悸也可能由外感病原体侵入人体,导致心气不足而引起。
在临床表现上,惊悸常表现为突然的心慌、胸闷、气短,严重时伴有出汗、眩晕、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因情绪波动或大量吸烟饮酒后出现。中医认为,惊悸与心胆关系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心胆虚是惊悸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
治疗惊悸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王补心丹、温胆汤等,这些方剂旨在调和情绪,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气血,缓解症状。现代医学中,针对惊悸的治疗还包括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
惊悸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其病因涉多方面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现代医学中,惊悸被定义为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现代医学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类。惊悸通常由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引起,表现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则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此外,现代学还指出,心悸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神经官能症等。例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于心悸的范畴。
总之,在现代医学中,惊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通常与情绪因素有关,表现为阵发性,病情较轻;
惊悸的最新治疗方法包括多种中医和西医手段,具体如下:
心理治疗:包括放松治疗(深慢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放松)、暗示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西医治疗:
介入性手术:如射频消融术,用于根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和室上速。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休息,以改善心脏健康。
其他疗法:
区分惊悸其他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的症状需要综合考虑症状特点、情绪状态和病史等因素。
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症状可能包括胸部不适、胸痛、心慌、眩晕、头重脚轻等。心律失常通常伴随心跳加速和呼吸困难。
情绪状态:
心律失常:虽然也可能与情绪障碍有关,但更多是由于心脏本的电生理异常所致。
病史:
心律失常:常见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心室肥大、心搏出量增加等情况。
心跳恢复情况:
总之,通过观察症状的持续时间、情绪态以及病史,可以帮助区分惊悸和其他心脏疾病。
惊悸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首先,焦虑和压力是导致心悸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现代社会中,压力如影随形,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愈发普遍,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包括心脏。在焦虑状下,身体可能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即便没有外界威胁,也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此外,恐症和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与心悸心慌更是紧密相关。例如,在惊恐发作时,患者的心血管症状往往是其最突出的症状,除了心前区痛或难受、吸困难、窒息感、咽喉梗塞感,心悸是其最常见的症状。研究发现,惊恐发作的患者有更强的心跳感知能力,这种对心跳感觉增强又反过来增加患者的焦虑警觉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非癫痫性抽搐(PNES)也与焦虑有显著关联。PNES是指由威胁情境、感觉、情、思想或记忆引发的惊厥,与由异常脑活动引起的癫痫发作相似。研究使用问卷和计算机测试来确定患者是否经常避免可能引发焦虑的情境,发现PNES患者报告了更多的身体症状,并且避免了可能使他们感到焦虑的情境。
中医方面,焦症被归类为“惊悸”、“不寐”、“郁证”等范畴,强调辩证施治和整体调养原则。中医治疗注重身心兼顾,能够达到治病和滋补身心的双重效果。例如,中医方剂如定志三味粉、甘麦大皂汤和补脑片,通过滋养心脏、清热、镇静和平衡精神等方式,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总之,惊悸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了焦虑、压力、恐慌症和应激障碍等心理因素对心悸的显著影响。
中医治疗惊悸的方法和原理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补气安神:惊悸多由心神不宁引起,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血气调和,则心神安定;若虚损则心神虚弱,致风邪乘虚袭之,故惊而悸动不定。因此,治疗上宜补气安神,如使用黄、人参、甘草等补气药。
养心安神:针对心虚胆怯型的惊悸,表现为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等症状,治疗原则是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剂有安神定志丸加减、朱砂安神丸。
温胆安神:对于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的心烦失眠,可使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的药物。
理气化痰:气郁生痰而惊悸不眠者,可使用四七汤加茯神、远志、石菖蒲等药物。
滋补肝肾:对于肝肾阴亏型的惊悸,表现为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症状,治疗原则是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代表方剂为贯煎加减。
活血化瘀:血瘀气滞型的惊悸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痛,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代表方剂为桃仁红花煎、血府逐瘀汤。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三阴交穴、太冲穴等。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安神、益心、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大枣、酸枣仁、枸杞子、山药、龙眼肉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