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等事情结束之后,我们再到府上拜谢。
2.我们几个同学相约这周末去拜谢恩师。
1. 行拜礼表示感谢。
引
1. 解狐荐其雠于简主以为相,其雠以为且幸释己也,乃因往拜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 项王曰:“壮士。赐之巵酒!”则与斗巵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史记·项羽本纪》
3.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唐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诗
韩愈
4. 唐僧面上微笑,叫白旗放了绑,八戒又一连磕了一百个头,拜谢唐僧。
《西游补》第十五回
5. 郑惊喜拜谢。
清
《此中人语·广寒宫扫花女》
程麟
6. 我早就惦记着要上门拜谢大舅公呢,可巧今日就碰到了。
《不夜之侯》第二十章
王旭烽
在古代文献中,“拜谢”常用于行拜礼以表达感激之情,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和《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
在现代汉语中,“拜谢”仍然用来表示对他人帮助或恩惠的深切感谢,通常带有较高的礼性和诚意。例如,在过年时向长辈问好,或者在得到他人帮助后表达感谢时,都可以使用“拜谢”。
需要注意的是,“拜谢”与“叩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叩谢”更强调磕头等更为隆重的礼节。此外,“拜谢”也可以用于书面语中,显得更加正式和庄重。
拜谢的历史演变和在不同朝代的使用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西周金文和《左传》中提到“三拜稽首”,但并非通礼,而是偶或一见。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出现了更复杂的拜礼形式,如“四拜”。例如,《战国策》中提到苏秦路过洛阳时,嫂子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
唐代以后:
拜谢在古代诗中也有广泛应用,涉及拜见、拜别、拜官、拜赐、拜月等多种场景。例如,唐代至明代的诗词中多次出现“拜谢”一词。
现代用法:
拜谢的历史演变从西周时期的简单礼节逐渐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复杂礼仪,再到战国时期的“四拜”,最终在唐代以后形成更为复杂的礼节体系。
在古代文献中,“拜谢”和“叩谢”都是表示感谢的词汇,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别。
“拜谢”通常指以恭敬的态度表示感谢,常用于行拜礼以表达感激之情。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提到解狐向简主拜谢;《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项羽赐酒给壮士,壮士则跪拜谢恩;唐韩愈的诗中也提及了拜谢的情景。拜谢体现了古代人对他人恩惠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叩谢”则更强调通过磕头来表达深切的谢意,是一种更为恭敬的礼节。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提到百姓叩谢刘使君;《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提到有人当面叩谢少爷。叩谢不仅表示感谢,还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史记·项羽本纪》:“壮士则跪拜谢恩。”
叩谢:
在现代汉语中,拜谢的使用场合和礼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式场合:拜谢通常用于常正式的场合,如宴会、座谈会、颁奖典礼等。在这些场合中,拜谢不仅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更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体现。
书面表达:拜谢在书面表达中较为常见,显得更加重视和诚意。例如,在给父母问好的时候,可以拜谢的方式,显得更加庄重和恭敬。
对待长辈:拜谢也可以用于对待年长的长辈,如对父母、祖父母等。在这些情况下,拜谢不仅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更是一种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
历史背景: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宴会礼仪,主人坐在高台上,客人在下座,当主人感激客人时,会用“台谢”表达感谢。这种形式在现代已经演化为作揖等更为简单的动作。
文化意义:拜谢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用语,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明礼仪传统。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形式有所简化,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礼仪性依然存在。
“拜谢”在书面语中的应用及其正式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面进行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拜谢”仍然保留了这种敬意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场合,如书信、贺卡等。
正式程度:
在古代文献中,”拜谢”常用于正式的书信或贺词中,如学生对老师的感谢信、下属对上司的感谢信等。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拜谢”也常用于正式的场合,如公司内部的感谢信、政府机构的感谢函等。
与其他词语的对比: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拜谢与其他表示感谢的词汇(如感谢、致谢)在使用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