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报复的意思

bào

报复

拼音bào fù

1.报复常用意思: 有意识地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进行回击。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报仇 , 复仇
反义词 报答 , 报恩 , 报效
例词打击报复
例词蓄意报复
例词报复心理

例句 1.受人欺侮而进行报复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2.由于害怕别人报复,他整天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

报复引证解释

1. 酬报;报答。

1. 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汉书·朱买臣传》
2. 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3. 梅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即强而后可,亦必宛转报复。 清 《夜谭随录·修鳞》 和邦额

2. 指报积怨、愤恨。

1. 复奇兵深入,杀敌破军,苟陵患未尽,则困兽思斗,报复之役,将遂无已。 《宋书·何承天传》
2. 且欲先征化及,报复冤耻,立功赎罪,然后凯旋,入拜天阙。 《旧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
3. 众卒或相与言:“此二犬非侪辈可比,反遭伤害,今而弗食,岂亦怀报复之志乎?盍为去其缚,使得逞威,以决胜负。” 宋 《夷坚支志景·鄂总二犬》 洪迈
4. 顾此二百人者,既以互市至,非有罪也,明公乃发纵指示而歼之,于心安乎?倘未尽歼,而一二跳梁者扬帆逸去,彼将纠党而图报复。如其再举,而祸中于我矣。 明 《粤剑编·志游览·附〈九月十四日夜话记〉》 王临亨
5. 这等看起来,不肖子孙,不自简制,死于人手,若有取死之道,何必为他报复? 《隋史遗文》第三八回
6. 我更不愿意把小说作为报复的武器来攻击私人。 《家·十版代序》 巴金
7. 易四聋子知道母老虎一定要报复的。 《获虎之夜》 田汉

3. 答复;应对。

1. 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北史·萧宝夤传》
2. 布衣有事或数谒见在位者,在位者相报复甚希。 元 《归潜志》卷七 刘祁

4. 犹报应。

1. 岂幽显之间,实有报复,将齐之基宇止在于斯,帝欲大之,天不许也? 《北齐书·孝昭帝纪论》
2. 贾廉访昔年设心拐去的东西,到此仍还与商家用度了。这是羹里来饭里去,天理报复之常。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3. 人都道是舅太太怜恤孤女的一片心肠;我只道这正是上天报复孝女的一番因果。 《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
4. 《经史镜》所分门目既多可笑,如首以庆殃报复,次以酒色财气四戒,孟先生已称其义例粗鄙。 《生活的况味·书法精言》 周作人

5. 禀报;报知。

1. 令人报复去,道有陈婆婆同四个状元来了也。 元 《陈母教子》第四折 关汉卿
2. 正值知府退堂在衙内,使人入去报复,多样时,蔡九知府遣人出来邀请。 《水浒传》第三九回

6. 往复。

1. 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南朝 陈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徐陵


相关词 打击报复

报复是什么意思

报复(报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指在受到伤害、冒犯或不公平对待后,采取行动以惩罚或伤害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针对个人或群体的,目的是为了回应所遭受的伤害或不公,并且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怨恨或愤怒情绪。

报复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的侮辱或羞辱等。报复可以是直接的,即立即针对施害者本人,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影响施害者有关的对象来实现。此外,报复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长期计划的,取决于报复者对时机的判断和对施害者的了解程度。

报复在哲学和社会学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报复被视为一种原始的正义形式,用于纠正法律无法处理的不公行为;另一方面,报复通常被认为比正义更具破坏性,因为它往往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冲突。报复行为不仅可能对受害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暴力环。

报复心理在心理学上也被广泛研究。报复行为通常源于负面情绪体验,如愤怒、怨恨和羞耻。这些情绪驱动着个体采取报复行动,以试图恢复内心的平衡和尊严。然而,报复行为往往具有破坏性,可能导致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恶化。

报复是一种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行为,涉及情感、道德和社会层面的多重因素。它既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机制,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公和伤害时的反应方式。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关于报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接受度的问题。然而,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来部分答这个问题。

报复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

报复行为在不同文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接受度。报复行为的心理机制复杂多样,通常与个人的权力欲望、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 心理机制
  2. 报复行为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提醒权力寻求者不要轻视他人,并在法治薄弱的社会中维持秩序。
  3. 报复行为可能源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羞耻感,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羞耻感则用于维持社会和谐。

  4. 社会影响

  5. 报复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陷入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解脱,进一步加深伤口。
  6. 报复行为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一种进化机制,用于维持社会和谐,但这种机制并不总是有效。

不同文化中的报复行为

报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

  1. 西方文化
  2. 在西方文化中,报复行为通常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关联。例如,美国学生更在意权利被侵犯,而韩国学生更在意责任和义务威胁。
  3. 西方文化中,报复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个人权利的行使,但同时也可能引发法律和社会问题。

  4. 东方文化

  5. 在东方文化中,报复行为可能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相关联。例如,中国文化中,复行为可能与家族荣誉和社会和谐有关。
  6. 中国文化中,报复行为可能与传统的复仇主义观念相联系,这种观念强调“有仇必报”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7. 宗教文化

  8. 在宗教文化中,报复行为通常受到谴责。例如,佛教和基督教都禁止复仇行为,强调宽恕和道义因果报应。
  9.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则允许复仇行为,但通常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报复行为的历史和法律背景

报复行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和接受度

  1. 古代文化
  2.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报复行为是一种法律保护手段,旨在恢复正义和和平。
  3. 在日耳曼文化中,报复行为与特定群体的荣誉受损有关,如亲属、朋友或邻人。

  4. 现代法律

  5. 在现代德国法律中,报复行为可能被视为谋杀的特征,如果其动机是基于基础动机。
  6. 在许现代法律体系中,报复行为被视为非法的,因为它违反了法律程序和正义原则。

结论

报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报复行为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的段,但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加深受害者的痛苦和社会矛盾。

报复心理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完全回答关于报复心理的形成机制和心理学干预方法的问题。然而,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来部分回答问题。

报复心理的形成机制

  1. 个体层面
  2. 自尊心受损:当个人感到自尊心受损时,报复成为恢复自信和平衡情绪的手段。
  3. 负面情绪:报复心理与个体的负性情感压力相伴而生,如痛苦、自卑、仇恨、愤怒等负面情绪。
  4. 自我保护:报复心理有时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以防止再次受到伤害。
  5. 基因和环境:报复心理可能源于基因表达和环境塑造,源于失败、打击、利益损失和自尊受挫。

  6. 社会层面

  7. 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社会不公和不平等加剧了报复心理,弱势群体通过报复来寻求平衡。
  8. 历史压迫和伤害:历史上的压迫和伤害也是报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9. 生物学层面

  10. 大脑机制:大脑的伏隔核调节多巴胺的分泌,影响大脑的愉悦感,从而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进行报复行为。

心理学干预方法

  1. 冷静处理:给自己时间疗伤,伤心事,重新开始生活。报复心理是不值得的,冷静处理可以挽救自己,也放过别人。
  2. 补偿机制:适当的补偿机制有助于平衡心理,避免因挫折导的心理失衡。这有助于心理健康和能力提升。
  3. 自我成长:通过自我提升成为安全感的来源,而非依赖外物。改造报复性心理,使其成为自我提升的助力。
  4. 加强修养:开阔心胸,提高自制力,避免心胸狭窄导致的报复心理。学会接受批评,学会换位思考。
  5. 沟通与忍耐:与报复心强的人沟通建立信任,给予好处,同时保持忍耐和大度。
  6. 教育与榜样:对未成年人的报复心,家长应做好榜样,养孩子不自私,包容心。

结论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没有完全覆盖报复心理的所有形成机制和干预方法,但上述信息可以为理解报复心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报复与正义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关系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报复与正义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这一关系的问题。我搜索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报复(revenge)和正义(justice)的概念、性质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但没有直接涉及哲学家们对报复与正义感之间关系的具体看法。

然而,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的信息来部分回答问题:

  1. 报复与正义的区别
  2. 报复(revenge)主要基于情感,是一种个人行为,旨在通过惩罚来满足受害者的情感需求。报复往往具有循环性,即受害者通过报复来回应加害者的为。
  3. 正义(justice),则更侧重于理性,是一种社会和法律现象,旨在伸张正义,恢复平衡。正义的目标是终结不公正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报复。

  4. 报复的伦理考量

  5. 报复可能会带短暂的满足感和正义感,但也可能导致无尽的循环和暴力的恶性循环。
  6. 在某些情况下,报复可能被视为种自然的防御机制,旨在保护正义和免受伤害。

  7. 正义的伦理考量

  8. 正义的行动源于正动机,应受到惩罚;而慈善行为则源于不当动机,应是自由的。
  9. 社会对正义的遵守有更高的义感,社会规范和法律对正义的遵守起着重要作用。

  10. 哲学家的观点

  11. Immanuel Kant 和 Helge 信仰报复正义,认为惩罚是罪行的否定,旨在重塑道德秩序。
  12. Robert Nozick 当代哲学家认为,报复正义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显得过时,因为现科学发现犯罪根源于基因和脑化学。
  13. Andrew Olden踱尔德反对报复正义,认为报复应出于社会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虽然这些信息提供了一些关于报复与正义感之间关系的背景知识,但没有直接回答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这一关系具体问题。

报复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有哪些长期影响?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报复行为对受害者个人的影响,但没有详细讨论报复行为对社会的长期影响。例如, 到了报复社会案件可能引起的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影响的长期性。 和 讨论了报复行为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但没有涉及社会层面的长期影响。 和 提到了报复行为可能导致的社会成本和秩序混乱,但没有提供具体的长期影响细节。

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有效的替代报复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的替代报复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以几种:

  1. 沟通与对话:通过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来解决问题。这包括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寻找共同点。这种方法有助于双方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达成共识。

  2. 调解和仲裁:引入第三方调解人或仲裁员来帮助双方达成协议。调解人通常会协助双方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仲裁则由第三方做出最终决定。

  3. 法律援助:在遇到严重的不公正时,寻求法律援助可以提供一个结构化和公正的解决途径。法律手段可以帮助受害者获得应有的赔偿和正义。

  4. 修复性正义:这种方法强调通过修复因冲突成的伤害来解决冲突。它涉及将受害者、犯罪者和社区聚集在一起,讨论冲突的影响,并找到修复伤害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关注惩罚,还关注如何恢复和谐。

  5. 心理治疗和咨询:在某些情况下,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处理内心的愤怒和怨恨,从而减少复的冲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以更健康的方式应对冲突。

  6. 智慧和策略:在处理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可能借助第三方力量(如人力资源部门或专业调解机构)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强调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化解矛盾,而不是直接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