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子弟的意思

子弟

拼音zǐ dì

1.子弟常用意思: 弟弟、儿子等;泛指子侄辈。

词性名词
近义词

2.子弟常用意思: 指年轻的后辈。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晚辈 , 后辈 , 后生
例词子弟兵
例词平民子弟

例句 1.干部子弟不要把自己的父母当成靠山。
2.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方便,村里今年新建了一所子弟学校。

子弟引证解释

1. 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

1.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襄公八年》
2.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梁惠王下》
3.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4.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南朝 宋 《世说新语·言语》 刘义庆
5. 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

2. 泛指年轻后辈。

1. 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荀子·非十二子》
2.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史记·货殖列传》
3.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4. 坚道州人,道之守阳公贤也……坚为民,坚又贤也。湖南得道为属,道得坚为民。坚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阳公之令。 唐 《送何坚序》 韩愈
5. 夫利人济物,幽明一辙。而今之子弟往往好行小慧以卤怖人为快者,独何心哉! 明 《戒庵老人漫笔·当行利人事》 李诩
6. 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秋》三 巴金

3. 指从军者,兵丁。

1.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 《史记·淮阴侯列传》
2. 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挽输,以为之备,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汉书·韩安国传》
3. 昔萧何用新造之汉,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关东粮馈不绝者,以其尽得秦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 唐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 元稹
4. 长沙子弟最为先,长沙太守孙坚先到关前。 《三国志平话》卷上

4. 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1. 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金线池》第一折 关汉卿
2. 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3. 开设一个院子,做门户生涯……日常吃的美酒佳肴,是子弟们作东,穿的锦绣绫罗,少不得也有子弟们相赠。 《娱目醒心编》卷十一第三回

5. 旧指戏曲艺人。

1. 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 元 《梧桐雨》楔子 白
2. 安进士问:“你们是那里子弟?”苟子孝道:“小的都是苏州人。”安进士道:“你等先妆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妆扮去了。 《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3. 此番去祭晏公,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清 《比目鱼·荣发》 李渔


相关词 纨绔子弟 误人子弟 膏粱子弟 梨园子弟 豪门子弟 乌衣子弟

子弟是什么意思

“子弟”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具体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以下是“子弟”的几种主要含义:

  1. 直系亲属:在家庭关系中,“子弟”通常指子女或弟弟,如“子弟兵”中的“子弟”即指子女或弟弟。

  2. 泛指年轻后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子弟”可以泛指年轻人或晚辈,例如“富家子弟”、“良家子弟”等,这些用法强调的是年轻一代。

  3. 从军者或兵士:在古代,“子弟”也可以指从军者或兵士,如《史记·卫将军列传》中提到的“秦王三子数年,子弟尽”,这里的“子弟”指的是从军的年轻男子。

  4. 风流子弟:在某些语境下,“子弟”还可以指风流子弟,即那些生活放荡不羁、追求享乐的年轻人,如“纨子弟”。

  5. 戏曲艺人:在戏曲文化中,“子弟”也用来指代戏曲演员,如“梨园子弟”,这是对戏曲演员的一种称呼。

  6. 社会角色:在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子弟”还可以指代某些特定群体,如“打工子弟”,这是指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

“子弟”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代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也可以泛指社会上的年轻人或特定职业群体。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确切含义。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子弟兵”在历史上的具体含义和使用背景的问题。虽然有多个证据提到“子弟兵”一词,但们主要集中在“人民子弟兵”的含义和使用背景上,而没有详细解释“子弟兵”这一称谓的历史起源和具体含义。

例如, 都提到了“人民子弟兵”这一称谓的由来和使用背景,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被称为“子弟兵”,并逐渐成为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亲切称呼然而,我搜索到的资料并没有提供关于“子弟兵”这一称谓在更早历史时期的含义和使用背景的详细信息。

“富家子弟”和“家子弟”在古代社会中分别指代什么群体?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富家子弟’和‘良家子弟’在古代社会中分别指代什么群体?”。虽然证据中详细描述了“良家子弟”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但没有提到“富家子弟”的具体含义或区。因此,无法基于现有资料回答关于“富家子弟”的部分。

古代“子弟”指从军者或兵士的例子有哪些,这些用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吗?

古代“子弟”指从军者或兵士的例子有多个,这些用法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提到“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这里的“子弟”指的是秦地的弟兵。同样,《汉书·韩安国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今陛下为天下一统,有子如秦,使子弟乘边,转输漕粟,以给军旅”,这里的“子弟”同样指从军者。

此外,《汉书·李广苏建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这里的“子弟”也指从军者。这些例子表明,在古代,“子弟”一词不仅指代家庭成员中的年轻一代,还广泛用于指代从军者或兵士。

这些用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军事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军者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此,“子弟”一词在军事语境中被广泛使用,以强调从军者的身份和重要性。

“纨绔子弟”一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纨绔子弟”一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指的是用细绢制成的裤子,象征着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在西汉时期,这种裤子被称为“纨”,是富人保暖的长筒袜,由丝织品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纨绔”逐渐演变成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不再仅限于衣物,而是成为富裕人家子弟的代名词。

最初,“纨绔”指的是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削阶级子弟的华美衣装,形容只知道享受、不肯劳动的富贵人家子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史·鲁宗道传》中,鲁宗道批评了当时执政者让馆阁读书的人,为应该培养天下英才,而非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在明代,冯梦龙的《智囊·补遗·上智》中也提到了纨绔子弟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的裤子传入中原,逐渐取代了“纨绔”,但“纨绔”一词特指保留,后来被用来形容生奢侈、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在《礼记》中,“纨绔”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违背先贤教诲,用丝帛制作开裆裤,穿着丝制开裆裤有钱人家的孩子。

在现代汉语中,“纨绔子弟”通常被用来贬义地指代那些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思进取的富家子弟。

“梨园子弟”在戏曲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梨园子弟”在戏曲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主要源于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对戏曲艺术的重视和推动。唐玄宗不仅热衷于音乐、舞蹈和戏曲,还设立了“梨”作为艺术人才的排练和演出场所。梨园最初是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木园,后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倡导,逐渐成为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梨园的建立不仅为戏曲艺术提供了专门的训练场所,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和戏曲人才。唐玄宗亲自选拔年轻学子在梨园学习音乐,培养出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如李龟年,对唐代音乐发展和艺术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梨园逐渐成为戏曲的起源地,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这一称谓也在戏曲界广泛流传,并沿用至今。

梨园子弟不仅包括戏曲演员,还包括戏曲界的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如崖公、梨园教坊使、梨园使等。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传统,丰富了戏曲内容,加入了多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表演技巧。梨园子弟们在艺术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传统。

此外,“梨园子弟”这一称谓也体现了戏曲演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梨园逐渐成为了中国戏剧文化的象征。在现代,许多戏艺术工作者也将自己称为“梨园子弟”,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传承,也反映了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梨园子弟”在戏曲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是通过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对戏曲艺术的重视和推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