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五岳山川,巍巍耸立,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
2.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屹立着座座巍巍的雄山。
1. 崇高伟大。
引
1.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2.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汉
《春秋繁露·奉本》
董仲舒
3. 巍巍高出乎往古而开久大之业者,皆身修思永之明效,而百王之取法者也。
明
《身修思永堂记》
方孝孺
4.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清
《革命军·绪论》
邹容
2. 形容词后缀。
引
1. 栽培的颤巍巍锦中花,摆列着酷烈烈香醪瓮。
明
《新水令·题刘伊坡寿域》套曲
冯惟敏
拼音:wēi wēi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威严或气度。
例句:巍巍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丽。
近义词:雄伟、高大
反义词:矮小、渺小
“巍巍”是一个汉语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高大、雄伟、庄严的事物或景象。它可以用来描述山岳、建筑、人物等具有崇高或威严特征的事物。例如,“巍巍高山”形容山的高大雄伟,“巍巍长城”形容长城的雄伟壮观。
在文学作品中,“巍巍”通常用来形容高大、雄伟、庄严的事物,常用于描绘山岳、建筑或人物形象。例如,“巍巍高山”形容山的高大雄伟,“巍巍城楼”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观,“巍巍领袖”则形容人物的庄严和崇高。
“巍巍”是一个汉语形容词,用来形容高大、雄伟或庄严的事物。它由两个相同的“巍”字组成,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巍”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最早出现在《诗经》等古典文献中。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有“巍巍乎若泰山”的句子,用来形容泰山的雄伟壮观。后来,“巍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来描述山脉、建筑、人物等具有高大或庄严特质的事物。
在历史背景上,“巍巍”常常与崇高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描述帝王、圣贤或伟大的自然景观时。它不仅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也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保留了其原有的庄重和雄伟的语义。
总的来说,“巍巍”这个词语通过其重复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汉语中表达高大与庄严的经典词汇。
“巍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用于形容高大、雄伟的景象或事物,如“巍巍高山”或“巍巍长城”。在日常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高大”“雄伟”等更通俗的词汇。因此,虽然“巍巍”在特定语境中仍有使用,但整体上不如其他常见形容词使用频繁。
巍巍、巍峨和巍然都是形容高大、雄伟的词语,但它们在用法和语境上有所不同:
巍巍: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景象的高大、雄伟,带有一种庄严、崇高的感觉。常用于描述山岳、建筑物等。例如:“巍巍高山。”
巍峨:也用来形容高大、雄伟,但更侧重于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观。例如:“巍峨的宫殿。”
巍然:除了形容高大、雄伟之外,还带有一种稳固、不可动摇的意味。常用于形容建筑物或某物在某种状态下依然屹立不倒。例如:“巍然屹立。”
总结来说,巍巍更强调高大和庄严,巍峨更强调宏伟壮观,而巍然则强调稳固和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