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空寂的意思

kōng

空寂

拼音kōng jì

1.空寂常用意思: 空旷寂静。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萧然
例词空寂无人
例词山野空寂

例句 1.在溪流尽处有一处独门小院,隐映于山林间,空寂清幽。
2.湖岸边空寂无人,只留他一人在此处垂钓。

空寂引证解释

1. 空虚寂寞。

1.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唐 《史通·史官建置》 刘知
2. 余观子耕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宋 《黄子耕墓志铭》 叶
3. 老翁万事投空寂,只写清诗处处留。 清 《归舟》诗 姚鼐

2. 空洞枯寂。

1. 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宋 《存斋铭》 叶
2. 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明 《大学问》 王守仁

3. 幽静冷落。

1. 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宋 《夷坚乙志·殡宫饼》 洪迈
2. 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骆驼祥子》九 老舍
3. 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老羊工》 秦兆阳

4. 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

1. 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楞严经》卷五
2.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唐 《题虎丘寺》诗 刘长卿
3. 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于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于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明 《答郑仲辩书》之二 方孝孺

5. 指佛法,佛门。

1. 王韶在熙河多杀伐,晚年乃出知洪州,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宋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陈善
2. 长厌繁华,每欲投身于空寂。 明 《金莲记·弹丝》 陈汝元


空寂是什么意思

拼音:kōng jì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环境或气氛非常安静,没有声音,显得空旷而寂寥。

例句:夜晚的山村空寂无声,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

近义词:寂静、冷清

反义词:热闹、喧嚣

1. 空寂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空寂通常指一种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状态,或者是一种极度的寂静和空虚感。在哲学和宗教中,空寂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如佛教中的“空”概念,指的是万物皆无自性、无实体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空寂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人烟的状态。

2. 空寂在哲学中的含义是什么?

在哲学中,“空寂”通常指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和形式的存在状态,强调内在的宁静与无我。它常与佛教哲学中的“空”概念相关,表示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无自性,没有独立、永恒的存在。这种观念鼓励人们放下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平和。在其他哲学体系中,空寂也可能被理解为对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超越了表象的纷繁复杂。

3. 空寂在佛教中的解释是什么?

在佛教中,”空寂”(Śūnyatā)是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翻译为”空性”或”真空”。它指的是所有现象和事物本质上是无自性、无常和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永恒的存在。具体来说:

  1. 无自性: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或本质。它们的存在是依赖于因缘条件的,因此是”空”的。

  2. 无常: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这种变化也体现了”空”的性质。

  3. 相互依存: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关联和依存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这种相互依存性也是”空”的表现。

“空寂”并不是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事物缺乏独立、固有的本质。通过理解”空寂”,佛教徒可以超越对事物的执着,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4. 空寂与虚无主义有什么不同?

空寂和虚无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背景和含义有显著区别。

  1. 空寂

空寂通常与佛教哲学相关,特别是在禅宗中,它指的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即一切现象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空”并不是指完全的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无常性和相互依存性。空寂强调通过觉悟和修行来超越对物质和自我的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1.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生命、宇宙和道德没有内在的意义或价值。虚无主义者通常认为所有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都是人为构建的,缺乏客观基础。虚无主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绝望或对一切意义的否定,但它也可以成为重新构建个人意义的基础。

主要区别

  • 空寂是一种精神修行的状态,强调觉悟和超越,而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质疑意义和价值的本质。

  • 空寂并不否定存在的意义,而是通过理解“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虚无主义则倾向于否定一切意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消极态度。

总结来说,空寂是一种积极的修行状态,而虚无主义则是一种对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质疑。

5. 空寂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空寂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孤独感:通过描写人物独处、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2. 寂静场景:通过对自然或环境的描写,如荒凉的沙漠、空旷的山谷或寂静的夜晚,营造出一种空寂的氛围。

  3. 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思考,揭示其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4. 对话缺失:通过减少对话或完全沉默,表现人物之间的隔阂或冷漠。

  5. 时间停滞:通过描写时间的静止或缓慢流逝,强调一种无生命力的空寂感。

  6. 重复与单调:通过重复的描写或单调的情节,表现生活的乏味和空虚。

这些手法共同作用,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空寂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

6. 空寂在心理学中的影响是什么?

空寂在心理学中通常与孤独感、孤立感或空虚感相关。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

  1. 情感影响:空寂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或情绪低落,尤其是在长期持续的情况下。

  2. 认知影响:个体可能会感到缺乏意义或目标,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能力下降。

  3. 行为影响:空寂感可能促使人们寻求社交互动,但也可能导致社交回避行为,进一步加剧孤独感。

  4. 生理影响:长期的空寂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或削弱免疫系统。

应对空寂感的方法包括寻求社交支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7. 空寂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有哪些?

空寂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上的孤独:尽管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保持联系,但许多人仍感到情感上的孤独,缺乏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2. 心理上的空虚: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背景下,一些人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和目标,导致心理上的空虚感。

  3. 社交隔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独处,减少了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导致社交隔离。

  4. 对科技的依赖:过度依赖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人们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增加内心的空虚感。

  5. 环境与自然的疏离: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减少,失去了与自然环境的连接,从而感到内心的空寂。

这些表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层面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8. 空寂与孤独感有什么区别?

空寂和孤独感虽然都是描述一种内心状态,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空寂通常指的是一种内心的空旷、虚无或寂静的状态,更多强调一种存在或环境上的寂静与无物,可能并不一定伴随情感上的痛苦或不适。它有时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宁静或超脱的境界。

孤独感则更侧重于情感层面的体验,通常伴随着一种被孤立、缺乏陪伴或理解的感觉,往往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或不适。孤独感更多是对人际关系的缺失或情感上的疏离。

总结来说,空寂更偏向描述一种客观或主观的寂静状态,而孤独感则更强调情感上的孤立与不适。

9. 空寂在艺术中的体现有哪些?

空寂在艺术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与留白:在绘画、书法和设计等视觉艺术中,空寂常通过简约的构图和大量的留白来表现,给人以宁静和深远的感受。

  2. 静默与停顿:在音乐和戏剧中,空寂可以通过静默或停顿来表达,营造出一种沉思和内省的氛围。

  3. 自然与孤独:在文学和摄影中,空寂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中的孤寂或人类在广阔空间中的孤独来表现,引发观者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4. 禅意与哲学:在东方艺术中,空寂常与禅宗思想相结合,通过简单、朴素的形式传达深刻的哲学意涵,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这些表现形式共同传递出空寂作为一种艺术美学的独特魅力,引导观者进入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

10. 空寂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空寂是指一种缺乏外界刺激或人际互动的状态,长期处于空寂环境中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影响:

  1. 孤独感:空寂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尤其是在缺乏社交互动的情况下,孤独感可能会加剧,导致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2. 焦虑和不安:缺乏外界的刺激和反馈可能让人感到不安,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于繁忙生活的人,空寂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

  3.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处于空寂环境中,大脑可能缺乏足够的刺激,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和思维迟缓。

  4. 自我反思与成长:然而,适度的空寂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如促进自我反思、提高创造力和增强内在的平静感。

  5. 心理健康问题:如果空寂状态持续过久且没有适当的调节,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或焦虑症。

因此,适度的社交互动和外界刺激对于维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冥想、阅读等自我调节方式来应对空寂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