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小演员们可爱的表演,使得欢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会场。
例句
1.我们所有人都对家乡的建设充满信心。
1. 布满;填满。
引
1. 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吕氏春秋·当染》
2. 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充满宫殿,作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
汉
《论衡·谈天》
王充
3. 奇器珍宝,充满其中。
北魏
《水经注·渭水》
郦道元
4. 又恶其太少,则杂记戏笑不急之事,以充满其卷秩。
宋
《曲洧旧闻》卷九
朱弁
5. 一老叟梦河内泊大舟,舟中罪人充满。
清
《坚瓠
褚人
6. 这时,从渭北高原漫下来的拖儿带女的饥民,已经充满了下堡村的街道。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柳青
2. 自满;骄傲。
引
1. 去国居卫,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吕氏春秋·过理》
2. 妾闻之,人君有三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
汉
《列女传·齐桓卫姬》
刘向
3. 充分具有。
引
1. 对于现今的中国,因了多年的专制与科举的重压,人心里充满着丑恶与恐怖而日就萎靡。
《苦雨斋谈·我的杂学》六
周作人
“充满”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ōng mǎn”,主要表示以下几种含义:
布满、满:指某个空间或容器被某种物质或状态完全占据,不留任何空隙。例如,“大厅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充分具有:指某人或某物具备某种特质或状态,达到充分的程度。例如,“我们对国家未来前途,充满了信心”。
自满、骄傲:指某人对自己感到满足或自以为是,表现出一种自满或傲的态度。
此外,“充满”还可以用于描述情感、气氛等抽象事物的极度充,如“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多种用法和解释,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多个层面。
“充满”一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存在显著差异,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文中的“满”(mǎn)和“盈”yíng)这两个字在早期的儒家文献中分别有不同的用法。“满”在早期儒家文献中更多地作为及物动词使用,表示“填满”或“溢出”,例如《子》中提到“墨翟之言盈天下”,意指墨子的话充满了天下。然而,在庄子的著作中,“满”与“盈”已经形成竞争关系,两者几乎难以区分。而在《史记》中,“盈”出现的次数比“满”多,表明“盈”的使用可能在汉代初期已经较为普遍。
在希腊语中,“πλήρης”(πλήρης)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充满信仰、爱、不信、祈祷、慈善、爱和禁食等状态。例如,在《以西结书》中,“πλήρης”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充满信仰和爱;而在《以斯拉记》中,则用来描述一个人充满不信。这种用法显示了“πλήρης”在不同语境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甚至可以是中性的。
此外,在德语中,“voll”一词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如“aus vollem Herzen”(全心全意)、“aus voller Kehle”(全副力量)等,这些表达方式体现了体性和情感上的丰富性。而在英语中,“fill”一词则涵盖了从物理上的“填满”到抽象意义上的“满足”或“完成”,例如在宗教仪式中示补足或满足。
在圣经研究中,“πληρόω”(πληρόω)一词不仅表示空间上的“填满”,还及情感、知识、智慧或理解的饱和状态,甚至可以表示被邪恶精神充满。这表明在宗教文本中,“充满”的概念可以扩展到精神和道德层。
总结来说,“充满”一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反映了其在语言、宗教和哲学上的多样性。它既可以描述物理上的填满,也可以涉及情感、精神状态的丰富和完整。
“充满”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其词根和相关词汇的演变中得到详细的解释。据证据,我们可以看到“full”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的根词*plē-,意为“填充”。这个根词在拉丁语中表现为plenitatem,意为“饱满、充盈”,并衍生出了许多与“满”相关的词汇,如plenary(全体的)、plenty(丰富)、replenish(补充)等。
在古英语中,“full”一词的形式为fulnaz,经过演变成为fullaz,最终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full”。这一演变过程显示了语言中的音变和形态变化。例如,拉丁语中的“plēnus”演变为英语中的“full”,这表明了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音变规律。
此外,“full”一词在古英语和中古英语中很少作为单词首缀使用,但在现代英语中,“ful”作为后缀的形式非常常见,如handful(把)、mouthful(一口)等。这些词汇的历史发展表明了语言中复合词和后缀形式的演变趋势。
“充满”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涉及从印欧语系到拉丁语再到英语的音变和形态变化,并且在现代英语中形成了丰富的后缀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充满”与他类似词汇如“填满”、“布满”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从词义上看,“满”通常表示某物被完全填满或布满,且常带有“了”字,例如“欢呼声充满了整个会场”。而“填满”和“布满”则更侧重于描述空间上的充实状态,没有否定式,例如“屋子里布满了阳光”。
从语法结构上看,“充满”必须带表示处所的名词宾语,例如“他的信中充满了对新工作的热爱”。而“填满”和“布满”则可以带“了、着”等状态助词,例如“商场内外布满了节日前的繁忙景象”。
此外,“充满”还可以表示充分具有某种特质或情感,例如“歌声里充满了心和力量”。这种用法在“填满”和“布满”中较少见。
从使用频和语境来看,“充满”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场合,而“填满”和“布满”则更多用于描述具体的物理空间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充满”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以描绘人物的虔诚、生活的充实以及情感的强烈。例如,在Marceline Desbordes-Valmore的《挽歌》中,基督的教导使她倾心聆听,仿佛在俯首聆听;Roger Ikor的《晚上的花朵》中,她模糊地想起本应嫁给他,那样生活将充满充实;Pierre Grouix的《泪农》中,世界近在咫尺,时间仿佛停滞,生活充实而美好。
此外Dafydd ap Gwilym在其诗歌中使用“llawn”(意为“充满”或“充满着”)来描述情感时,特别强调情感被描述为充满在某人的内心,而不是身体部位,这与法国文本中的用法不同。这种用法揭示了情感作为内容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John Barth提出了“文学的耗竭”(Literature of Exhaustion)的概念,并通过其作品《奇美拉》(Chimera)展示了对这一主题的批判和反思。Barth认为,通过对话和多声部小说的形式,可以实现对文学形式的重新补充(Literature of Replenishment),从而应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耗竭现象。
T.S.庞德提出的“诗意的充盈度”(Poetic Charge)概念也强调了语言中充盈着极致意义的重要性。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是语中充盈着极致意义的产物,通过视觉形象、声音和词汇组合等方式注入语言的充盈度。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充满”一词的应用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强度的描述:根据Orkopata的研究,“充满”一词在描述情绪强度时具有特殊用法,尤其是在描述积极情绪时。这表明“充满”可以用来强调某种情绪的强烈程度,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捕捉和理解个体的情绪状态。
语义音调的构建:虽然定位词如“充满”对构建语义音调有贡献,但它们仅位于语义和语用连续体的不同位置。因此,单独观察定位词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理解表达的语用和态度方面。这意味着在社会学研究中,需要结合其他语境素来全面理解“充满”的使用及其影响。
心理分析中的充实词语:在拉康理论中,“充满”(Plena)作为充实的词语,具有重新排列过去偶然性并赋予未来需求意义的力量。这种词语能够定位和排序主体的某些方面,但需要谨慎处理,避免揭示出主体对欲望的忽视。因此,在心理分析中,“充满”一词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揭示和处理复杂的心理动态。
完满与心理健康:马斯洛在其存在心理学探索中提到完满的重要性,并将其与非力求、整合和放松等概念联系起来。他认为完满是完美和公正的体现,是目的而非手段。这种完满状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表明“充满”一词在描述完满状态时,可以作为理解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