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都敬仰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2.他既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又是学生们敬仰的导师。
1. 尊敬仰慕。
引
1. 〔孙堪〕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
《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
2. 〔王〕遂命有司择吉日,具礼待之。王与后敬仰愈于诸婿。
唐
《传奇·张无颇》
裴铏
3. 有钱时,人人敬仰,何等昂然!
《醋葫芦》第二十回
4. 萨镇冰先生是父亲在海军中最敬仰的上级。
《晚晴集·我的童年》
冰心
“敬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ìng yǎng”,其基本意思是尊敬和仰慕。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尊重和崇敬情,这种情感源于对他人品德、才能或成就的认可,或对某种事物价值和意义的认同。
在古代文献中,“敬仰”一词可以追溯到《后汉书·儒林传下》等书籍,用来形容对长者的尊敬和慕仰。在现代汉语中,“敬仰”常用于表对特定人物或事物的尊敬和爱戴,例如鲁迅先生被视为中国青年热爱和敬仰的导师。
“敬仰”的近义词包括热爱、敬佩、敬重、敬爱、瞻仰、钦佩、景仰、尊敬、尊重、亲爱、向慕、崇敬、恭敬、推崇、推重等。其反义词是视、鄙夷、侮辱。
此外,“敬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例如,在佛教中,敬仰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值得尊敬的老师和教义的影响。在基督教中,敬仰有时被视为偶像崇拜的异端,尤其是在新教中,除了路德宗和英王公会外,敬仰通常不被接受。
“敬仰”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体现了人类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和对榜样的崇尚。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故事或名人传记,人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敬仰”的意义和价值。
敬仰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具有多样性,体现了人类对崇高、神圣或值得尊敬事物的深刻情感和态度。
在宗教文化中,敬仰往往与敬畏和崇拜紧密相连。例如,在基督教中,对圣人的敬仰通过鞠躬、交叉十字架和朝圣等仪式表达。在印度教中,对圣人的崇拜历史悠久,仅限于活着的圣人,也包括已故的圣人。在伊斯兰教中,对圣人的崇拜在逊尼派、什叶派和苏菲主义中普遍存在,而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还有一种融合当地信仰和实践的民间伊斯兰教。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作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亚国家或地区中广受崇敬。观音菩萨的形象和崇拜方式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她作为慈悲女神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文化中,敬仰可以表现为对天才、知识、艺术、科学或任何值得尊敬的事物的敬仰。例如,鲁迅先生和艺术家黄宗江先生分别受到了广大青年和人们的敬仰与爱戴。这种敬仰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是对某种精神或理念的尊重和仰慕。
此外,敬仰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国,鞠躬是尊敬长辈和祖先的象征;而在美国社会中,对权威和科学的敬畏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在非洲裔社区,触摸拳头可能表示对某人的尊重。
总之,敬仰作为一种深厚的感情和尊重,超越了简单的礼貌,现了对体某人或事物的崇高情感和敬畏之心。
敬仰、尊敬和敬佩是汉语中表达对他人或事物的尊重和钦佩的近义词,它们在使用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敬仰:这个词语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之情,尤其是当对方具有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质或显著的成就时。例如,“敬仰”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的表达。它于对智侧重慧、才华或高尚品质的崇敬。
尊敬:尊敬更多地用于表示对长辈或品质高尚之人的敬重和视。例如,在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中,或者在上下级关系中使用“尊敬”来表达恭敬的态度。尊敬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用于对有地位的人或事物的尊重。
敬佩:敬佩则更侧重于佩服和敬重,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赏。例如,“敬佩”可以用来描述对某人远见卓识的钦佩。它强调的是对他人品行、行为或成就的高度认可。
联系:这三个词都表达了对他人或事物的尊重和钦佩,只是侧重点不同。敬仰侧重于对智慧和才华的崇敬;尊敬侧重于对长辈或有地位者的敬重;而敬佩则侧重于对人成就或品质的佩服。
区别:
在现代社会中,敬仰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敬仰能够激发个人进步的动力,是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体现。通过敬仰他人,人们可以学习到更高级的人际关系能力,成为别人敬仰的对象也是一种难得的成功。
敬畏之心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还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例如,敬畏法纪、组织和人民,尊重党纪国法,有助于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敬畏自然、生命和祖先,体现了对社会心价值观的尊重。
此外,敬畏之心还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历史上的大人物和现代普通人通过敬畏的启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敬畏之心能够让人在面对懈怠和混乱时保持清醒和坚守底线
总之,敬仰和敬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有助于个人的道德养成和自我约束,还推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和传承敬仰的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系统中的价值观培养: 教育是培养和传承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此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中也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教育、科研实践和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弘扬传统德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参观名人故居等方式传播传统美德。社会教育与宣传可以通过媒体、文化活动、社会组织等途径,向广大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文化活动与纪念日: 文化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日可以强化记忆的传承。例如将英雄事迹纳入教材,举办专题展览、讲座、影视剧制作等,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使公众在感性体验中深化对英雄的理解与认同。此外,设立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通过庄重的仪式感,唤起全社会对英雄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巩固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情感纽带。
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交流能够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和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和误解。这样,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有助于提升个体和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礼仪制度与日常生活: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心理学中,敬仰(Admiration)被理解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和认知过程,涉及对某人或某事的尊重、赞赏和积极关注。这种情感通常源于对他人或成就的敬畏和启发,是人类心理的多面情感之一。
敬仰的心特征包括对浩瀚的感知和心理上加工这种复杂体验的努力。它不仅限于宗教或道德层面,而是可以体现在对美好事物的个人道德或精神层面的积极回应中。例如,当人们面对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或伟大的科学理论时,可能会产生敬畏感,进而引发敬仰。
敬仰与多种心理学概念相关联,如尊重、自尊、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同理心等。些概念共同促进个人成长、社会连接和心理福祉。例如,通过自我反思、表达感激、庆祝成就、保持谦逊和寻求灵感,可以培养和表达敬仰。
此外,敬仰还与敬畏(Awe)密切相关。敬畏是一种由宏大、崇高或极强大的事物引起的强烈敬意、钦佩、恐惧等情感。它包含两个核心特征:知觉到的浩大和顺应的需要。敬畏的核心特征包括对广阔、浩大或超越理解范围的事物的惊异情绪体验。敬畏的诱发源多样,包括自然事物、艺术、音乐和人类成就等。
敬仰在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复杂而多面的情感,涉及对他人或成就的尊重、赞赏和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