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藐视的意思

miǎo shì

藐视

拼音miǎo shì

1.藐视常用意思: 看不起;小瞧。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无视 , 漠视 , 蔑视 , 轻视 , 渺视 , 小看 , 鄙视 , 轻蔑 , 小视 , 鄙薄 , 鄙夷 , 看轻 , 小瞧
反义词 尊重 , 尊敬 , 重视 , 看重 , 敬佩 , 崇拜 , 仰慕 , 敬爱 , 爱戴
例词藐视困难

例句 1.他因为特立独行的处事态度而受到了别人藐视。
2.他竟然敢藐视法庭,真是胆大妄为。

藐视引证解释

1. 轻视。

1. 高谈消长才惊世,藐视公侯行出人。 宋 《送孙颖贤》诗 曾巩
2. 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 《西游记》第四回
3. 光战略上藐视敌人还不行,还要作到战术上重视敌人。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 魏巍


藐视是什么意思

“藐视”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iǎo shì”其基本含义是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其加以轻视和嘲笑。藐视通常带有看不起、不屑的态度,现出对他人或事物的不重视、不认可或不尊重。

在不同的语境中,“藐视”可以用于描述对人的轻视,如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此外,藐视也可以用于描述对法律、礼仪、困难等的轻视。

与“轻视”相比,“藐视”的程度更重,且除了看不起之外,还包含了一层嘲笑对方的意思。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曾巩的《送孙颖贤》诗中就有“藐视公侯行出人”的句子,表达了对权贵的轻视。

总之,“藐视”是一种强烈的轻视态度,通常带有不屑和嘲笑的情感色彩,强调对方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低人一等、不值得尊重不重要的。

视的历史起源和演变是什么?

藐视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法律、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

在法律层面,藐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普通法的传统。在君主制时期,藐视是一种确保统治者尊严和尊重的有效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对政府机构的不敬或不尊重行为,以及对政府程序的干。例如,在英国,最高法院在1765年的R. v. Almon案中确立了对非诉讼当事人或不场的陌生人进行法庭藐视惩罚的权力,这表明了法庭对维护其尊严和公正性的重视。

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罗马社会中的蔑视和贬低现象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传统。罗马上层阶级通过自我标榜为道德上的优越者来定义自己的地位,并将被征服者视为道德低下的群体。这种统治权源于道德权威的观点是罗马社会体系的核心。此外,藐视在宗教和社会规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在基督教早期,宗教领袖因其偏执和不容忍而臭名昭著,导致了严重的宗教迫害。

在心理层面,藐视与个体和心理层面的维度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Kristeva在其理论中发展了“abjeção”(贬低、鄙视)的概念,强调其在个体自我构成中的作用。她认为,为了成为“自我”,主体必须拒绝并排斥那些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引发一反应和排斥。

藐视的历史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法律、社会、化和心理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文化中,藐视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有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中,藐视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从心理学和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藐视通常被视为一种对他人缺乏尊重和漠视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接受度有所不同。

根据Moon等人的研究,文化中的权力距离会影响人们对于不礼貌行为的容忍度。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不礼貌的行为,但同时也会感到更大的不适感,这可能与他们对社会规范的严格要求有关。此外,文化中的紧密度/松散度维度也会影响对不礼貌行为的接受度。在规范性强且容忍度低的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不礼貌行为带来的不适和道德愤怒。

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同文化对侮辱性语言的敏感度也不同。例如,在英语媒体中,“f-word”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在其他语言可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这表明文化背景对语言表达中的粗鲁和敌意有重要影响。

此外,蔑视的表情特征在不同文化中也被普遍识别。艾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在种不同的文化中都被理解为蔑视,这表明蔑视的表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普遍性。然而,尽管表情可以跨文化理解,但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在社会结构层面,蔑视情绪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还维持着社会的等级、地位和尊重。在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文化中,蔑视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满足和对他人漠不关心。而在民主和平等的文化中,视则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反应性的或构成性的行为。

总之,藐视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在不同文化中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还与文化中的权力距离、紧密度/松散度以及社会结构有关。

藐视与轻视在心理学上有何区别?

在心理学上,藐视与轻视虽然都涉及对他人价值的否定,但它们在情感应和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区别。

根据,蔑视是一种“贬低他人”的情感反应源于对他人行为不当的感知。这种情感反应是冷静的,导致目标对象受到较少的同理心、尊重和考虑。蔑视者在评估错误行为者时,仍然会考虑到对方的人性,而不是将其视为可以被管理或纠正的对象。

而轻视则更复杂,它不仅涉及对他人评价的不尊重,还可能涉及对他人尊严和人格的不尊重。轻视可能表现为给予不恰当或廉价的礼物,或者对对方的推能力过于严厉地评判。然而,这些解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它们忽略了轻视可能涉及对他人尊严和人格的不尊重。

进一步指出,蔑视作为一种情感,属于排斥情感家族,表现为对被蔑视者的回避或社交隔离。蔑往往导致个体去人格化,使他们被视为低于人类。蔑视与一种特定形式的非人类化联系起来,即否认特定他人独有的人类属性,将他们视为非人类动物。

中提到,轻视是灵魂对自由事物的蔑视,认为尽管这些事物本有能力做善或恶,但它们远不及我们重要,无法影响或伤害我们。轻视的情绪由产生惊奇和自信或大胆的运动组成。

中,David Hume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特别是爱与恨、尊重与轻视之间的区别。他指出,某些个人品质,如善良、幽默、机智、慷慨和美丽,更容易激发他人对我们的爱,但这些品质并不强烈地引起我们自己的骄傲。同样,这些品质虽然能激发他对我们的爱,但不会在他们身上激起多少谦卑。只有当我们自己拥有某品质时,才会感到自豪,而当我们自己拥有某品质时,才会感到谦卑。因此,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激发他人爱的品质,但不会引起自己骄傲,那么这种品质会让人对另一个人产生高度的爱,但同时也会降低对方的谦卑感。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那些会让人产生轻视但不会引起轻视的品质。

中,Mauritsu Wilde探讨了尊重缺失的三个层次:疏忽、忽视和轻视。他指出,当某人故意让你离开或忽视你时,这已经涉及到了轻视的问题。而最严重的罪恶是轻视,它会剥夺对方的一切优点和权利,是一种真正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通过言语或行动来实现,它不关心对方的真实感受,而是忽视和蔑视。

中,Patrick K. Durkee探讨了会地位、尊重、蔑视和愤怒在社会动态中的作用。蔑视通过疏远低价值的人、排除蔑视对象于社交网络之外以及强化地位差异来促进层级结构导航。蔑视通常由无能或违反社会道德义务引起,导致地位下降。当人们感到蔑视时,会贬低并社会性排斥目标个体,破坏关系。

藐视与轻视在心理学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上。藐视是一种冷静的情感反应,源于对他人行为不当的感知,导致目标对象受到较少的同理心、尊重和考虑。而轻视则更复杂,不仅涉及他人评价的不尊重,还可能涉及对他人尊严和人格的不尊重。轻视可能表现为给予不恰当或廉价的礼物,或者对对方的推理能力过于严厉地评。此外,轻视可能涉及对他人尊严和人格的不尊重,而不仅仅是对他人评价的不尊重。蔑视作为一种情感,属于排斥情感家族,表现为对被蔑视者的回避或社交隔离。蔑视往往导致个体去人格化,使他们被视为低于人类。

何有效地应对或克服他人的藐视态度?

有效地应对或克服他人的藐视态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以保持冷静、理解对方、表达重和采取积极行动。以下是详细的建议:

  1. 保持冷静和耐心:面对他人的蔑视,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直接表达愤怒或情绪激动。这有助于缓和气氛,并为后续的沟通打下基础。

  2. 理解对方的感受:尝试理解对方为何表现出蔑视态度。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问题或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对你个人。通过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

  3. 认错误并道歉: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勇于承认错误并道歉。例如:“对不起,我的本意是,但造成的影响却是。我原本无意造成伤害,但我确实伤害了你,这是我的错。”这种道歉方式有助于修复关系。

  4. 使用“我”陈述表达感受和需求: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建立一种欣赏的文化。当这些需求期得不到满足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充满蔑视。通过使用“我”陈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避免成为蔑视者。

  5. 寻求共同点和尊重多样性:当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急于反驳或指责,而是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并寻求共点。避免使用粗俗语言和蔑视的态度,因为这会贬低对方,阻碍思想交流。

  6. 保持内心平静:面对侮辱和诽谤时,保持内心平静非常重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念诵“阿弥陀佛”来净化心灵,使其不受存在或空性干扰。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还能积累好运。

  7. 设定界限并勇敢发声:当面对熟悉的人时,可以引用他们的原则或更高级的本能来挑战偏见,同时提醒他们人的复杂性。设定界限,明确在特定合不接受特定言论,即使无法控制他人,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8. 寻找盟并持续发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盟友,共同对抗偏见,并在自己发声的同时,鼓励他人也站出来。保持警惕,认识到改变需要时间,人通常会采取小步骤,因此持续发声至关重要。

  9. 忍受非谤:对待他人诽谤的最好方法是忍受非谤,不要与之争辩。诽谤是指以不实的言辞毁别人,通过使用这种卑劣的手段,达到中伤他人的目的。那些诋毁别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心地不好的人。

藐视在法律上如何界定,以及相关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藐视法庭在法律上通常被定义为对法庭权威的不尊重或干扰法庭正常运作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故意的,也可能涉及对法院命令的不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藐视法庭的具体定义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庭的权威。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藐视法庭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在合理理由下接受传唤、未履行陪审员职责、在未获允许的况下与陪审团分离以及未经法官许可与陪审员通信。面对法庭的藐视行为被视为刑事犯罪,但通常通过民事诉讼进行处理。法院可以自行决定立即处理藐视行为,也可以根据另一人的申请或命令登记员提起诉讼以惩罚藐视者。法院在处理藐视行为时拥有广泛的裁量权,可以命令罚款、监禁,甚至在良好行为期间暂停处罚。

在美国,根据18 USC § 1503,藐视法庭被视为对司法公正的阻碍,旨在保护联邦司法程序、机构和国会会议的公正性。美国各州也有自己的法律来确定构成藐视法庭的行以及如何追究责任。例如,弗吉尼亚州的《弗吉尼亚州法典》第18.2节列出了法官可以立即起诉藐视法庭的案例。

在英国,藐视法庭法律部分由判例法规定,部分由1981年《藐视法庭法案》明确。在普通法中,藐视法庭的程序包括强制传唤和逮捕,惩罚则包括自由裁量的监禁、罚款和约束。

在加拿大,藐视法庭是唯一保留的普通法罪行,其法律部分由联邦及省级法律规定。

在黎巴嫩,刑法典第382条(1993年修订)规定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威胁法官或司法人员,意图影响其免职权、意见或判决,将被视为藐视法庭。

总的来看,藐视法庭的法律后果可能包括罚款、监禁、训诫、要求道歉或命令支付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