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干犯的意思

gān fàn

干犯

拼音gān fàn

1.干犯常用意思: 冒犯;侵犯;触犯。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冒犯
例词干犯主权
例词干犯法纪

例句 1.如果你干犯了他人的利益,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
2.他意识到自己干犯了法律,所以主动去自首了。

干犯引证解释

1. 冒犯;触犯;干扰。

1. 干犯至戚,罪不容诛。 《后汉书·史弼传》
2. 先是京城恶少及屠沽商贩,多系名诸军干犯府县法令,有罪即逃入军中。 宋 《唐语林·政事上》 王谠
3. 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清 《金壶浪墨·刘中丞书》 黄钧宰
4. 这在形式上已经把工人团结了起来,假使他们再有一种精神结合,就给一堆石块砌成了一座堡垒,那是不可干犯的。 《一只手》 郭沫若

2. 旧时刑律用语。指与罪案有牵连的人。

1. 今省部定到尸形格式于内,于是开写正犯、干犯名色。 《元典章·刑部五·检验》


干犯是什么意思

“干犯”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触犯、冒犯或干扰他人权威的行为。根据《后汉书·史弼传》的记载,“干犯”最早用于描述触犯法律、道德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如“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在古代文献中,“干犯”常用来描述对他人权威的侵犯,例如冒犯、触犯或干扰他人权威的行为。此外,“干犯”可以指与罪案有牵连的人,在旧时刑律中,这种用法较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干犯”的近义词为“冒犯”,两者都用来形容对他人权威的侵犯。因此,“干犯”不仅限于法律层面的触犯,还可以泛指任何形式的冒犯或干扰行为。

干犯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干犯一词主要指冒犯、触犯或干扰他人。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1. 《左传·文公四年》
  2. “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侮辱了他,他不敢冒犯大礼,从而自取其罪。这里的“干犯”指的是冒犯大礼的行为。

  3. 《三国志·魏志·苏则传》

  4. “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确制定了禁令,凡是有冒犯者都会被处死。这里的“干犯”指的是触犯禁令的行为。

  5. 《商君书·定分》

  6.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员不敢用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触犯法律冒犯法官。这里的“干犯”指的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7. 《荀子·议兵》

  8.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都是为了求取赏赐而行动的士兵。这里的“干”指的是求取、营求。

  9. 《论语·为政》

  10. “子张学干禄。”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张学习如何求取官职。这里的“干”指的是求取、营求。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干犯”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含义。

干犯与冒犯在现代汉语中的区别和系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干犯”和“冒犯”这两个词语虽然都涉及到触犯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联系

  1. 基本含义相似:两者都表示触犯、干扰或侵犯他人权益的为。例如,《三国志·魏志·苏则传》中提到的“有干犯者辄戮”,以及《后汉书·卷二七·吴良传》中的“干犯乘舆”,都表明了“干犯”的含义与“冒犯”相似。
  2. 同义词:在某些情况下,“干犯”和“冒犯”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提到的“干渎”,实际上就是“冒犯”的意思。

区别

  1. 语境和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冒犯”使用频率更高,且更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礼貌或尊严的侵犯。例如,《老残游记·第六回》中提到的“有点冒犯,请先生想一想,是不是呢?”。而“干犯”则更多用于正式或法律语境中,如触犯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2. 词义侧重点:虽然两者都表示触犯,但“干犯”更侧重于实际的侵害行为,而“冒犯”则更侧重于对他人尊严或礼貌的侵犯。例如,“干犯”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描述触犯律或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冒犯”则更多用于描述对他人礼貌或尊严的侵犯。

结论

“干犯”和“犯”在现代汉语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基本含义相似,都可以表示触犯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但在使用频率、语境和词义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在法律语境中,干犯的定义和处罚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直接回答于“干犯”的定义和处罚标准的问题。所有我搜索到的资料都集中在“从犯”的定义、分类及处罚原则,而没有提到“干犯”。因此,无法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来回答关于“干犯”的问题。

干犯一词的历史演过程是怎样的?

“干犯”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字形与本义
  2. “干”字的字形源自甲骨文,形似带杈的木棍,两端和分叉处捆有石头,是原始狩猎工具。金文与甲骨文相似,篆文则更加整齐。隶变后,楷书写作“干”。如今,“干”字简化为“榦”、“幹”、“乾”。
  3. “干”的本义为原始狩猎工具,用于攻取野兽。此外,“干”还引申为触犯、冒犯,如“干国之纪”、“干犯”。

  4. 引申义

  5. “干”字的引申义包括冲、追求、求取等。例如,“哭声直上干云霄”中的“干”表示冲、追求。
  6. 在古代法律体系中,“干名犯义”条款禁止亲属间互相发犯罪,体现了传统伦理纲常思想,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家长权。

  7. 具体用法

  8. 在古代文献中,“干犯”一词多次出现,表示触犯、冒犯的意思。例如,《左传·文公四年》中有“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的记载。
  9. 杜甫《兵车行》中的“哭声直上干云霄”也体现了“干”字的引申义,表示冲、追求。

  10. 现代用法

  11. 现代汉语中,“干犯”一词仍然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表示触犯、冒犯。例如,在成语“犯上作乱”中,“犯”即为“干犯”,表示人民的反抗、起义。

如何区分干犯、冒犯和其他类似概念(如侵犯、干扰)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区分“干犯”、“冒犯”、“侵犯”和“干扰”等概念需要考虑它们定义、构成要素以及法律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这些概念的详细区分:

  1. 干犯
  2. 定义:干犯通常指对他人权利的侵害或干扰,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3. 构成要素:干犯行为必须是不法的,即违反了法律或社会规范,并且对他人产生了实际的损害或威胁。
  4. 法律背景:干犯行为在刑法中通常被视为犯罪行为,受到刑事制裁。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都属于干犯行为。

  5. 冒犯

  6. 定义:犯是指通过言语或行为引起他人不快的精神状态,但不一定造成实际的物质损害。
  7. 构成要素:冒犯行为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客观条件是指不快的精神状态是由不法行为引起的;主观条件是指受冒犯者产生了不快的精神状态。
  8. 法律背景:冒犯行为在刑法中不一定构成犯罪,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深度冒犯或严重冒犯,可能会受到法律干预。冒犯行为在社会中持续发生,并且果并非可以忽略,因此有时会成为法律管理的对象。

  9. 侵犯

  10. 定义:犯通常指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11. 构成要素:侵犯行为必须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且这种侵害是不法的。
  12. 法律背景:侵犯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违法行为,可能涉及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例如侵犯隐私权、知识产权等都属于侵犯行为。

  13. 干扰

  14. 定义:干扰是指对他人财产的不当使,导致他人无法正常使用或享受该财产,从而构成侵权行为。
  15. 构成要素:干扰行为包括不合理或非法的干扰、干扰影响到对财产的使用或享受、以及损害。
  16. 法律背景:干扰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侵权行为,可能涉及民事责任。例如,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都属于干扰行为。

总结:- 干犯侵犯更侧重于对他人权利的侵害,通常涉及实际的损害或威胁,且在法律上可能构成犯罪。- 冒犯则更侧重于引起他人不快的精神状态,不一定造实际的物质损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受到法律干预。- 干扰则主要涉及对他人财产的不当使用,导致他人无法正常使用或享受财产,通常在法律上被视为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