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登山队用柴刀劈开挡住去路的荆棘之后,才继续前进。
2.尽管荆棘塞途,他们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1. 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
引
1.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老子》
2. 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汉
《东征赋》
班昭
3. 蒙笼荆棘生,蹊迳登童竖。
晋
《七哀》诗
张载
4. 〔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5. 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
陈其通
2. 比喻奸佞小人。
引
1. 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
2. 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3. 杀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
清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
孙枝蔚
3. 比喻纷乱。
引
1. 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后汉书·冯异传》
2. 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唐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刘长卿
3. 及高皇帝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于行在。
宋
《〈傅给事外制集〉序》
陆游
4. 此处不久将生荆棘,走狐兔,排贤嫉正,连脱公还恐不免,我缘何在此?
《型世言》第十四回
5. 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清
《三月十九日》诗
方文
6. 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华盖集·北京通信》
鲁迅
4. 芥蒂;嫌隙。
引
1.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择友》诗
孟郊
2. 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唐
《苦乐相倚曲》
元稹
3. 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宋
《与刘宜翁书》
苏轼
“荆棘”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山野间丛生的带刺小灌木,如荆条和酸枣树。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野外,枝干上长有尖锐的刺,容易阻塞道路,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或艰险境地。
此外,“荆棘”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中,它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纷乱的局面、以及内心的芥蒂或嫌隙。成语如“披荆斩棘”、“荆棘载途”等都源自这种象征意义,表示克服重重困难或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总之,“荆棘”既可以指具体的植物,也可以借喻困难、纷乱或不和,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义和灵活性。
荆棘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涵盖了从宗教、神话到文学和民间信仰的多个方面。
在北欧神话中,荆棘象征着神的神秘之爱和生命的源泉。例如,在巴尔德的死亡传说中,荆棘作为寄生植物被遗忘,最终导致他的死亡。这表明荆棘在北欧文化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着深刻的宗教和神话意义。
在基督教文化中,荆棘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代表罪恶、悲伤和苦难,但同时也象征着痛苦与快乐。耶稣受难时佩戴的荆棘冠冕不仅是他受难的标志,也是他为人类赎罪和拯救的象征。此外,荆棘还象征着人类的弱和卑微,正如摩西在《出埃及记》中所经历的那样,荆棘代表了软弱的人通过神的能力得以拯救。
在日本文化中,荆棘冠被边缘群体(Burakumin)用作团结和反抗压迫的象征。他们将荆棘冠视为连接受压迫者之间的团结象征,并通过耶基督的胜利来表达对痛苦和边缘化的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荆棘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生命力。例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荆棘被描绘为一种坚韧的植物,象征着人类在逆境中的生存和挣扎。
此外,在古代社会中,荆棘还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在阿拉伯地区,人们会点燃棘以清除土地并增加土壤肥力,这与圣经中对荆棘的描述相呼应。
在阿尔泰族人的文化中,荆棘视为对抗邪恶精灵的武器,并用于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影响。这种使用荆棘作为护身符的做法体现了其防御和净化的属性。
在印度教和基督教传统中,荆棘也与贞洁和纯洁相关联。例如,在圣经中,荆棘被选为象征贞洁的植物,因其对抗欲望的坚定性而得名。
在民间魔法中,荆棘与玫瑰花有着密切的联系。荆棘代表罪恶和惩罚,而玫瑰花则象征纯洁和救赎。这种对比反映了荆棘在不同文化中的复杂象征意义。
总之,荆棘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到文学作品和民间信仰的各个方。
成语“披荆斩棘”和“荆棘载途”分别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和使用场景。
历史来源:成语“披荆斩棘”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冯异传》。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拨开荆棘,砍掉荆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典故源自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冯异作为他的得力大将,在平定赤眉起义军时设计收降并武力扫除残部,圆满完成任务。刘秀称赞冯异为他“披荆斩棘”,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使用场景: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及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例如,在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中提到男子砍伐树木,通过“披荆斩棘”开辟土地,比喻开拓新天地。此外,它也可以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奋斗精神。
历史来源:成语“荆棘载途”出自《左传·襄公四年》,原句为:“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解释此成语意为“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形容穷困之极。该成语比喻环境困难,障碍重重。
使用场景:这个成语通常作为宾语、补语或定语使用,用来形容前进路上困难重重的情况。例如,在清代周茂兰的《追和采芝歌》中提到:“山有芝,亦可采也。荆棘载途,何可扫也?”这句诗描绘了主人公在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的情景。
在现代汉语中,“荆棘”一词常被用来比喻困难或障碍。这一用法源于其字面意义,即丛生的多刺植物,象征着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和挑战。例如,在成语“荆棘载途”中,荆棘被形象地描绘为沿路的障碍,比喻环境困难,障碍极多。
此外,“披荆斩棘”这一四字词语也采用了类似的隐喻意象,将战胜困难的过程概念化为斩除荆棘,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悠久的应用历史。鲁迅在其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坑”。
这种比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在日常语言中也广泛使用。例,在公务员考试的类比推理题中,“荆棘︰困难”被直接作为象征困难的实物来解释。
荆棘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属于蔷薇科(Rosaceae),其中一些常见的种类包括: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种类的荆棘植物:
关于荆棘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象征手法描绘了荆棘的形象。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中的一首诗描绘了荆棘的形象。这首诗中的荆棘被描述为老态龙钟,有叶子和刺,只有结实的关节,被苔藓覆盖,像一块石头一样挺立着。诗人在山顶上看到荆棘随风飘荡,并在泥泞的小池塘旁看到美丽的山丘,表达了对荆棘的赞美和哀伤之情。
Vernon Scannell 的《Nettles》 描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在草丛中荆棘刺伤的悲痛。荆棘被比作敌人的士兵,故意伤害孩子,而父亲则决心报复,确保孩子不再受到伤害。诗人用动的比喻将荆棘描绘成“绿色长矛”,暗示了它们对孩子的威胁。
Owen Ilford 的《The Nettles》 描述了诗人面对荆棘丛生的荒野时的内心挣扎。他承认自己无法摆脱这些荆棘,就像无法逃离死亡一样。尽管荆棘会证明他的罪行,但他仍坚持要留下自己的负担,让它们来喂养野草和窒息的杂草。诗人知道荆棘不会满足于成为坟墓,它们会继续揭露他的罪。
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 中,荆棘象征着生命中的艰难与挑战。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跨越了年龄和阶级的凄美爱情,三个敢与命运、与社会习俗抗争的独立女性构成了荆棘鸟最动人的鸣唱。书中写道:“如果你的生存环境是一片荆棘林,那你一定要成为其中最坚强、最勇敢的一只荆棘鸟,绕飞其间”。
白先勇的小说《南瓜》 中,荆棘象征了母亲的爱与生命的坚韧。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示了棘中生长出来的南瓜带给家人温馨与喜悦的情景。
《ASTROLOGICAL LORE AND SPENSER》 中的一首诗讲述了荆棘迫使丈夫人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审理争端。荆棘声称自己处于敌人的“罪恶力量”之下,并试图将橡树的动机归于橡树对“暴政”的向往。
《火》和《病痛》 这两首诗讲述了冬天的不适感,并通过《荆》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荆棘的奇异故事,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感知。
《棘之歌》 是一首赞美荆棘的诗歌,将荆棘描绘成大自然的守护神,使无礼者生畏,使贪婪者却步。
《西游记》 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在一条长岭上遇到了荆棘丛生的道路,八戒用钉钯分开荆棘,展示了荆棘作为自然障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