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个人经常说一些缥缈的话,让我们感觉很玄乎。
2.他整天陷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真令人着急。
1. 高远隐约貌。
引
1. 群仙缥眇,餐玉清涯。
《文选·木华〈海赋〉》
2.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唐
《白帝城最高楼》诗
杜甫
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
苏轼
4. 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
清
《桃花扇·草檄》
孔尚任
5.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星空·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2. 随风飘扬;随水浮流。
引
1. 缥缈兮翩绵,见游丝之萦烟。
唐
《愁阳春赋》
李白
2. 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幸,随波缥缈。
宋
《垂杨》词
陈允平
3. 红衣缥缈,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元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
许有壬
4. 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李白之死》诗
闻一多
3. 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引
1. 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缥缈鸾虹,嘤嘤袅空。
唐
《注愍征赋述》
司空图
2. 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3. 金石铿锵,宫商缥缈。
清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
黄钧宰
4. 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笛声》诗
李瑛
4. 虚浮;渺茫。
引
1. 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南朝 梁
《文心雕龙·体性》
刘勰
2. 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缥缈。
清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
杜荣寿
3. 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缥渺之空谈也。
《小说原理》
夏曾佑
4. 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女神·凤凰涅
郭沫若
5. 峰名。
引
1. 兹峰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缥缈为险绝。
清
《缥渺峰》诗
吴伟业
“缥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iāo miǎo,亦作“飘渺”。该词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或状态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通常用来描空虚渺茫的状态。它常用于描绘那些心中渴望但现实中难以得到的事物,而非指完全不存在于现实中的虚无。
在文学作品中,“缥缈”常被用来描绘仙境、梦境或朦胧的自然景象,如雾、雨、风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句诗就生动地描绘了仙山的虚幻与美丽。
“缥缈”也可以形容声音清越悠扬的场景,如《儒林外史》中的歌声缥缈,直入云霄。此外,它还象征着虚浮、渺茫,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描述的轻靡之态。
“缥缈”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朦胧之美,也表达了对梦想、人生等抽象概念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内涵和文化韵味。
缥缈一词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海上仙山的虚无缥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此外,《庄子·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提到梦中见到的巨大鸟飞得缥缈。
在不同的语境中,“缥缈”一词被用来形容高远隐约、声音清扬而长、虚浮或渺茫的状态。例如,在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作》中,描述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草檄》中也提到“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
“缥缈”一词还可以形容声音的清越悠扬,如唐代李白的《愁阳春赋》中的“缥缈兮翩緜,见游丝之萦烟”。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中,描述了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此外,“缥缈”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其他写法,如“缥眇”、“飘渺”、“飘缈”等。它不仅用于描述自然景色和梦幻氛围,还常用于形容情感的虚幻和不确定性。
在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中,“缥缈”一词被广泛使用,描绘了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对“缥缈”在不同朝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描绘和使用情况的详细分析:
李白的《愁阳春赋》中也有“縹緲兮翩緜,见游丝之縈”的描写,展现了随风飘扬的景象。
宋代:
陈允平的《垂杨》词中也有“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倖,随波縹緲”的描写,表现了飞花波逐流的景象。
元代:
许有壬在《太常引·池荷》词中写道:“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展现了红衣随风飘动的景象。
明代:
明代诗人叶宪祖在《易水寒》中使用了“缥缈”一词,形容高远隐忽的事物。
清代:
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草檄》中写道:“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棲止不定”,描绘了乌鸦在寒冷枝头惊飞的情景。
南朝齐:
“缥缈”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描绘自然景观,如云海、山峰、瀑布等,还用于形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缥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缥缈”的读音为“piāo miǎo”,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状,通常用来描述空虚渺茫、难以触及的事物。此外,“缥缈”也可以用来形容富有美感的事物。
文学与艺术中的应用: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缥缈”也常用于表达情感和哲思,如“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日常用法与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飘渺”、“微茫”、“朦胧”、“幽渺”,反义词为“真实。
异形词与规范用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缥缈”和“飘”可以通用,都是正确的用法。然而,“飘渺”可能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和习惯用法。例如,“虚无缥缈”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用了“缥缈”这个词,而没有给出“虚无飘渺”的词条。
网络与互联网使用:
在互联网上,“缥缈”字同样被广泛使用,体现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丰富含义和广泛应用场景。
成语与固定搭配:
“缥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应用,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并且在互联网和网络语言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缥缈”与其他类似词汇(如朦胧、虚幻)在含义和用上存在一些区别。首先,从基本含义来看,“缥缈”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模糊、朦胧、不清晰的状态,常用于描述梦境、雾气、仙女的衣衫等。它强调的是一种难以捉摸、超出现实的感觉或事物。
相比之下,“朦胧”更多用于描述光线、景象或情感的模糊不清,如“朦胧的月光”、“朦胧的记忆”。它侧重于视觉上的模糊和不清晰,而“缥缈”则更偏向于一种虚幻难以触及的状态。
“虚幻”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用来形容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物,如“虚幻的梦境”“虚幻的理想”。它强调的是事物的虚假性和不可实现性,而“缥缈”则更侧重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此外,“飘渺”与“缥缈”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区别。根据不同的文献,“飘渺”更多强调轻盈、飘逸感觉,适合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优雅的气氛;而“缥缈”则更强调隐约、朦胧、虚无的状态,常用于表达神秘、超脱尘世的事物。
总结来说,“缥缈”主要用来形容事物的模糊、朦胧和难以捉摸的状态,常用于描述梦境、雾气、仙女的衣衫等;而“朦胧”侧重于视觉上的模糊不清;“虚幻”则强调事物的虚假性和不可实现性;
缥缈在其他文化或语言中确实有相似的概念或表达。例如,在英语中,“虚无缥缈”可以翻译为“in the clouds”或“illusive”,这些表达都传达了事物虚幻、难以捉摸的含义。此外,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иллюзорный <обмáнчивый>”,同样描述了事物的虚幻和不可靠。
在日语中,“虚无缥缈可以翻译为“あるがごと�名きがごとく”,这个表达同样强调了事物的虚幻和不真实。这些翻译和表达方式表明,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对“缥缈”这一概念的相似理解和表达。
此外,缥缈一词在汉语中常用于形容如烟雾般虚幻、难以捉摸的事物,如景色的高远隐忽或声音的清扬长鸣。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缥缈尊者》、《缥缈仙子云梦瑶》等作品,缥缈被用来描绘仙气、美丽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