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不能饶恕那些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的蛀虫。
2.他身为法官却贪赃枉法,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1. 不计较过错,宽容,宽恕。
引
1. 哥哥,看您兄弟薄面,饶恕杜蕊娘初犯罢。
元
《金线池》第四折
关汉卿
2. 小可不知在何处触犯了四位英雄?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
《水浒传》第四一回
3. 在你遭遇危险的时候,我没有能够及时帮助你,这是我终身难赎的罪恶,是我永不能饶恕自己的过失。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八章
杨沫
饶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涉及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在中文中,“饶恕”(ráo shù)的意思是原谅他人的过错、冒犯或失礼行为,不计较对方的过失,表现出宽容和宽恕的态度。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饶恕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它不仅是对他人过错的宽恕,更是对上帝恩典的回应。饶恕意味着放弃对不公义的怨恨、谴责和报复的权利,将这些负面情绪交给上帝,从而避免愤怒和苦毒的积累。基督教强调饶恕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恩典它要求信徒像上帝那样宽恕他人。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饶恕被视为一种心理过程,涉及放下对他人因感知到的冒犯或错误而产生的怨恨和愤怒。这种过程有助于个人恢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再被过去的伤害所困扰。饶恕并意味着忘记发生的事情,而是意味着停止对这些事情的负面情绪反应,并开始新的生活。
饶恕也涉及到自我疗愈的过程。通过饶恕他人,我们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饶恕了自己,释放了内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和自由地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饶恕是一种美德和修养,它帮助人们放下过去的错误,学会宽恕他人修复关系。无论是在个人情感、社会道德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中,饶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饶恕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实践存在显著的异同。从美国和日本文化视角来看,宽恕的概念受到文化影响,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含义。美国文化更注重情感宽恕和关注个体,而日本文化则更侧重于关系和谐,强调调整动机和决策宽恕。东亚传统文化(EAH)的成员通过宽恕来恢复亲密和群体和谐,而西方欧洲传统文化(WEH)的成员则将宽恕视为个人自我提升的概念。
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中,宽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宽恕是为了维护群体的福祉,而在个人义文化中,宽恕是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方面。此外,宽恕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包括精神层面的宽恕、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宽恕、第三方调解以及文化适应冲突。
从宗教角度来看,宽恕在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实践。基督教认为基督的牺牲是最终的宽恕,而其它宗教则倾向于采用较温和的宽恕形式,如悔改和动物牺牲。在犹太教中,宽恕可以通过个人的悔改和祈祷实现,而在伊斯兰教中,宽恕主要通过真诚的悔改实现。
在跨文化研究中,北美人更倾向于将宽恕视为内在过程,即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以实现施宽恕者的内心平静;而亚洲人则更注重宽恕作为社会和谐复的行为过程。这表明基于西方宽恕理论的疗法模型可能不适用于亚洲人群,甚至可能有害。
总之,恕的概念和实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方式。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宽恕是为了维护群体的福祉,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宽恕是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方面。在宗教意义上,宽恕通常由神职人员在神面前进行,代表被冒犯的神灵进行宽恕。
在心理学上有效地实现饶恕过程,可以参考多种方法和步骤,这些方法旨在帮个体释放过去的伤害、怨恨和愤怒,促进情感治愈、改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心理学方法:
坚持(Hold) :在消极情绪涌上心头时,提醒自己选择了宽恕,并重读“承诺书”。
宽恕疗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同理心和视角练习、情感表达与宣泄、认知重构、正念与自我同情、仪式与象征行为、引意象与可视化、感恩与感激练习等。
SAAFE宽恕流程:
宽恕他人(Forgiveness of Others) :原谅其他涉及的人,释放与情况相关的负面情绪。
冥想和自我意识:
学会在当下选择反应而非反应,观察反应背后的故事或记忆,通过情感宣泄技释放故事,建立新的非反应性模式。
正常化感受和分享故事:
将你的故事分享给信任的朋友,帮助大脑保持满足感,从而立即消除怨恨。
设定界限和诚实沟通:
通过以上方法,个体可以逐步实现宽恕过程,释放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在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中,饶恕的理解和实践各有特色,但都强调其在精神成长和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在犹太教中,宽恕通常通过献祭或忏悔来实现,特别是在赎罪日(Yom Kippur)期间,信徒们通过斋戒和祈祷请求帝原谅一年的过错。犹太教认为,如果一个人真诚地道歉并尝试弥补错误,受害者有宗教义务给予宽恕。
伊斯兰教中,宽被称为Istighfar,是礼拜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斯林被教导原谅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并向真主寻求宽恕自己的罪过。容被视为净化灵魂、带来内心和谐的关键。伊斯兰教还强调,通过做善事如行乞、斋戒、朝圣等可以获得宽恕。
佛教中,恕被视为预防有害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破坏的一种实践,强调培养善意情感的重要性。佛教徒努力培养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和宽容之心,认为保留仇恨或寻求报复只会持续痛苦。
印度教则认为宽恕带来内心的平静,并鼓励所有人不论是否悔改都要原谅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的原谅。印度教徒被鼓励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并认为宽容是神爱和仁慈的体现。
这些宗教中的宽恕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罪过,也关乎与神和他人的关系。
饶恕对于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长期影响。首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宽恕能够显著善个体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宽恕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如愤怒、怨恨和苦涩,这些情绪对心理健康有害。宽恕不仅能够降低压力水平,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还能提升整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此外,宽恕还与更高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相关联,这进一步促进了理健康的恢复。
在社会关系方面,宽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使方重新建立信任和理解,增进友谊和合作。通过宽恕,人们可以打破仇恨的循环,促进更健康、更有意义的关系。宽恕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创造一个基于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环境,这对于健康社交互动至关重要。
从生理健康的角来看,宽恕也显示出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宽恕的人通常血压较低,压力反应恢复得更快,这表明宽恕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此外,宽恕与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有关,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宽恕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饶恕与法律正义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根据,中华法文化强调仁恕精神,要求立法者和司法者以爱与宽恕态度制定或施行法律,追求理想的正义。然而,现代法治基于规则之治,罪与刑、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不能随意超脱法律规则。
指出,宽恕超越了正义的逻辑范畴,不属于国家的职权范围。国家的责任在于保障正义,而非强制人们无条件遵守正义规范。个人有权决定是否宽恕违法者,但这一权力仅存在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
进一步解释,正义基于平等与公正的原则,确保每个人得到应有的报应;而仁慈则涉及宽恕犯罪者,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尽管这两个念有时看似矛盾,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和差异。正义可以是惩罚性、恢复性或分配性的,而仁慈是对那些请求较轻惩罚的人给予的自由礼。
强调,主观性在法律规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私法背景下,公平判断与在刑事法背景下宽恕是与法律相容且必要的补充。宽恕缓和了正义;它是基于同情而非对权利的尊重。宽恕并不取代正义,也不应被视为正义的一部分,而是惩罚道德正当性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讨论了赦免系统及其对法律权威的影响。赦免意味着承认犯罪事实的存在,而不是消除罪行本身。当法律本身存在错误或不公时,是否应该赦免被判有罪的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法律目的被背离,甚至削弱法律的权威。
通过个案例反思了刑事司法中忏悔与宽恕的重要性,呼吁在轻型犯罪审判中注重唤起当事人的心灵忏悔与宽恕,让被告人通过行动弥补被害人的损失,取得被害人的宽恕,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从天主教会视角探讨刑罚与社区修复的关系,指出宽恕是基于尊重、怜悯和宽恕的原则,旨在实现真正司法正义。
引用圣经诗篇中“爱与忠诚会相遇;公义与和平会相拥”的描述,指出虽然仁慈能意味着减轻惩罚,但这并不违背正义。正义需要惩罚的原因包括:纠正罪犯自己、纠正他人以及补偿被伤害的人。人类法官在行使仁慈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相信罪犯确实得到了修正、相信减轻惩罚不会引起社区对犯罪的漠视、确保减轻惩罚不会轻视被伤害者的感受。
通过达拉斯市警察艾伯·吉尔因谋杀博坦·让被判处10年监禁的案例,展示了宽恕在司法体系中的作用。宽恕——放弃正当的怨恨——得到了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支持,以及众多健康研究的支持。宽恕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可以改善我们的健康。
探讨了怜悯与正义是否可以并存的问题。怜悯和正义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美德。正义追求解决问题,而怜悯寻求宽恕。文章讨论了现代社会中的正义、怜悯在司法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上帝的怜悯与正义的关系。
饶恕与法律正义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平衡和互补的关系。虽然法律追求公正和惩罚,但宽恕作为一种美德,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净化,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