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那座峻峭的高山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2.这座山非常峻峭,我们没有万全的准备,不要冒然攀登。
1. 高耸陡峭。
引
1. 苟所不逮者,虽日月丽天之照灼,嵩岱干云之峻峭,犹不能察焉。
晋
《抱朴子·微旨》
葛洪
2. 然东隔绝涧,南限群峰,石壁峻峭几百步,不可越。
金
《续夷坚志·杨洞微》
元好问
3. 山既峻峭,迫无夷趾,则凭危嵌空,作大丛林,殿深五层,回廊步檐,垂于两翅,悉成楼阁,丹甍金巸,欲飞而起。
明
《五岳游草·游西山记》
王士性
4. 前面,一边是水阁,一边是峻峭的石壁。
《秋》四
巴金
2. 指水势湍急。
引
1.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北魏
《水经注·江水二》
郦道元
3. 比喻作风的严峻。
引
1. 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傲偃蹇,凌侪慢俗。
晋
《抱朴子·行品》
葛洪
4. 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引
1. 凡此皆语短而意长,若他人必费尽多少言语摹写,此独简洁峻峭,而悠然深味,不见其际。
元
《隐居通议·诗歌三》
刘
2. 跋语不可多,多则冗,尾语宜峻峭,以其不可复加之意。
明
《辍耕录·文章宗旨》
陶宗仪
3. 在当时,“文必秦汉”的口号,事实上是同江西诗人之讲句法诗律是同样的纯艺术的观点,而且也是同样的手法,都是想用古硬雄厚峻峭的风格来振起痿痹。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派的文论》
郭绍虞
“峻峭”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山势高而陡峭的特点。它可以形容山峰、山岭的险峻和陡峭,也可以用于描述水势湍急作风的严峻。在文学中,“峻峭”常用来形容文笔刚劲有力,如“简洁峻峭,而悠然深味”。
具体来说,“峻峭”由两个部分组成:“峻”表示山高而陡峭,如“高峻”、“险峻”等;“峭”则表示陡直、高峻,如“峭壁、“陡峭”。因此,“峻峭”整体上形容的是山势高耸且陡峭,例如“这座海拔四千五百多公尺的高峰,多么峻峭,多么威武”。
此外,“峻峭”还可以比喻人品高超或作风严峻,如唐代韩愈的《感春诗》中提到的“风骨峻峭遗尘埃”。在古代汉字中,“峻峭”的繁体字为“嶔峭”,保留了山峰和方块的形状,更加形象地表达了险峻的山势。
总结来说,“峻峭”主要用来形容山势高而陡峭,也可以用于描述水势湍急或作风严峻,并且在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峻峭”一词的历史演变和词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峭”字的基本含义是陡峭的山体地形,形容山又高又陡,如“峻峭壁”、“峭拔”等。在古代文献中,“峻峭”常用来描述山峰的高耸和陡峭,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旨》中提到的嵩岱干云之峻峭,以及金代元好问在《续夷坚志·杨洞微》中描述的石壁峻峭几百步,不可越。
关于“峭”字的字源,它由“山”和“卂”(点刀)组成,描述山峰形状,其演变过程从小篆到楷体展示了“峭”字的演变过程。此外,“峭”字还表示严峻、苛刻、高超不凡等含义,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形容文笔雄健挺秀,如“峭刻”、“峭削”等。
从更广泛的语境来看,“峻峭”一词不仅用于形容自然景观,还可以用来比喻人品高超和文笔刚劲有力。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峻峭”常用于形容泰山的雄伟、庐山的清奇、峨嵋山的秀丽、黄山的峻峭等。
“峻峭”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例子,展现其在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情感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独特作用。
刘叉的诗中也用“古峭”来形容碣石山的古老和峻,表达了对山的赞美以及对耿直孤傲品格的隐喻。
人物形象的塑造:
苏辙在《臣事策下》中提到“彼能通其君臣之欢,坦然其无高下峻絶不可扳援之势”,这里的“峻絶”形容了一种无法攀援的陡峭,象征着某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或障碍。
情感与哲理的表达:
另外,在《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灬滩》中,“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描绘了水域的壮观与险峻,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感受和思考。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峻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用于描绘自然景观的险峻和壮丽,还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峻峭”与其他形容山势的词汇(如险峻、陡峭)在语义和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从语义上看,“峻峭”通常用来形容山势高而陡峭,具有险峻的特点。例如,在郦元的诗句中,“峻峭”被用来描述山峰的形状和特征,表现出山川的壮丽与神秘。此外,“峻峭”还常与“孤”、“高”等字相关联,反映出一种清美高峻的诗格。
相比之下,“险峻”强调的是山势的高而陡,同时带有凶险难行的意味。例如,在博雅汉语教材中提到,“险峻”强调山势高而陡,而“险恶”则强调山势的凶险难行。这表明“险峻”不仅描述了山的高和陡度,还突出了其危险性。
“陡峭”则更多地用于描述地形的陡峭程度,尤其在地理文本中,它常与山谷和山口紧密相关,尤其是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例如,在日语词汇学习指南中,“峻峭”被解释为形容地形陡峭、险峻。
总结来说,“峻峭”、“险峻”和“陡峭”都用来形容山势的陡峭和高峻,但它们各有侧点。“峻峭”更强调山的高度和陡峭,同时带有清美的诗意;“险峻”则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陡,并带有危险性;
在现代汉语中,“峻峭”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境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词义上看,“峻峭”主要用来形容山势高而险峻,具有陡峭的特。例如,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常用“峻峭”来描绘山峰、山崖等高耸且险峻的地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体现,如《楚辞·屈原·涉江》中的“山峻高而蔽日兮”。
“峻峭”还可以于形容其他方面的严峻或苛刻。例如,“峻刻”表示严厉苛刻,常用于描述法律或风俗的严格。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并且广泛应用于法律、道德等领域的讨论中。
此外,“峻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尤是在描述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时。例如,形容北极冰山的体积较小但四壁峻峭,或者描述南极冰山的高大和陡峭。这些例子表明,“峻峭”不仅限于传统的自然景观描述,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理和环境描写中。
“峻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形容山势高而险峻的自然景观,以及描述严峻、苛刻的人文现象。
关于峻峭的成语或俗语有很多,它们通常用来形容山势险峻、地势陡或事物的巨大变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含义和用法:
这些成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险峻和美丽,还反映了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例如,“悬崖峭壁”常用于描述悬崖边的危险环境;“崇山峻岭”则多用于描绘壮丽的山脉景观;“春寒料峭”则用来形容春天的寒冷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