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座山上逶迤的山路,像一条蜷曲的蛇。
2.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溪水欢快地向山下逶迤流去。
1. 曲折绵延貌。
引
1. 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
《淮南子·泰族》
2. 梁弱水之濎濙兮,蹑不周之逶迆。
《文选·扬雄〈甘泉赋〉》
3. 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
唐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
卢纶
4. 逶迤按吴楚之邦,延亘接齐鲁之境。
《水浒传》第七二回
5. 蛇山逶迆东去。
清
《广阳杂记》卷四
刘献廷
6.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诗
毛泽东
2. 曲折行进貌。
引
1. 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
《楚辞·远游》
2. 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史记·蒙恬列传》
3. 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
宋
《阴山画虎图》诗
王安石
4. 这里贾芸随着坠儿逶迤来至怡红院中。
《红楼梦》第二六回
5. 南人北去自逶迤,远戍辽阳入岭陂。
《寄东北诸将》诗
朱德
3. 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引
1. 俯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
三国·魏
《运命论》
李康
2.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迤于山侧。
南朝·梁
《别赋》
江淹
3. 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
唐
《登封大酺歌》之三
卢照邻
4. 孟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唐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
徐凝
4. 舒展自如貌。
引
1.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楚辞·远游》
2. 票然逝,旗逶蛇。
《汉书·礼乐志》
3.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三国·魏
《咏怀》之九
阮籍
4.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唐
《九日寄岑参》诗
杜甫
5. 顺应自得之貌。
引
1. 汉安二年,吴郡太守东海郭君,以君有逶蛇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陈国新平。
《隶释·汉费凤别碑》
2. 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艳态。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3. 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
唐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
杜甫
4. 逶迤飞尘唱,宛转绕梁声。
南朝·梁
《当垆曲》
范静
6. 形容舞姿、体态优美。
引
1. 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
《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
2. 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
三国·魏
《临涡赋》
曹丕
7. 指隐微曲折。
引
1. 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后汉书·荀爽传论》
2. 然选事则新颖,行文则逶迤,固仍以传奇为骨者也。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
鲁迅
8. 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
引
1. 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唐
《哭崔常侍晦叔》诗
白居易
2. 世俗自无常,徐公故逶迤。
宋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
苏轼
3. 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宋
《送陈侗同年知陕府》诗
苏辙
9. 衰败貌。
引
1. 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唐
《修竹篇》诗序
陈子昂
2. 逶迤不复振,后世恣欺谩。
唐
《谢自然诗》
韩愈
“逶迤”是一个语词汇,拼音为“wēi yí”,主要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连绵不断的样子。这个词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中的蜿蜒曲折,如峦起伏、河流蜿蜒等。此外,“逶迤”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舞姿优美、歌声婉转或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
“逶迤”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淮南子》、《文选》等古籍中都有出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描绘。它的近义词包括“崎岖”和“蜿蜒”,反义词则是“笔直”。
总结来说,“逶迤”不仅是一个形容自然景观的词汇,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种应用,涵盖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和文化象征等多个方面。
“逶迤”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多重含义。其主要用法包括描述蜿蜒曲折的自然景观、表达从容谦退的品质以及描绘复杂曲折的情节等。
自然景观:在古代文献中,“逶迤”常用来形容流、山脉等自然景观的蜿蜒曲折。例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河流和山脉因其蜿蜒曲折而显得更加壮丽和高远。另外,毛泽东的《长征》诗中也有“五岭逶迤腾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五岭山脉的蜿蜒起伏。
从容谦退的品质:在一古文中,“逶迤”还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如从容谦退、公正廉洁。例如,《诗·召南·羔羊》中的“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这里的“委蛇委蛇”即指从容自的样子。
复杂曲折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逶迤”也常用于描述情节的复杂和曲折。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这句话描绘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和曲折。
其他应用:此外,“逶迤”还可以用于形容歌声婉转、舞姿优美等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中的“振华袂以逶迤”,生动地描绘了舞姿的优美。
“逶迤”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简化和复杂化过程中。最初,“逶迤”意为“托之”,形象地描述了一条歪歪扭扭的蛇,后来也写作“抢蛇”或“任蛇”。在古代文献中,“迤”字有多种读音和含义,如在《集韵》中读作“以”,而在唐代何切中则读作“驼”,主要表示行貌和移动的样子。
此外,“倭”字在古代曾与“逶迤”同义,即表示蜿蜒曲折的样子。表明“倭”字在历史上曾被用作“逶迤”的替代词,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异字同词的现象。
从我搜索到的资料可以看出,“逶迤”一词经历了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念的演变,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呈现出多种写法和读音。
在现代汉语中,“逶迤”一词主要保留了其传统的含义即描述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等的蜿蜒曲折状态。然而,它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新含义或用法变化。
传统含义:根据多篇文献,“逶迤”仍然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蜿蜒曲折,例如山路、河流等。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文选·刘峻·广绝交论》和毛泽东的《长征》中均有使用。
近义词与同义词:逶迤的近义词包括“崎岖”和“蜿蜒”,这些词语同样用于描述地面高低不平或道路、山脉、河流等的弯曲延伸。此外,“委蛇”也是其同义词,用来形容像弯曲的蛇一样的道路或山脉。
反义词:逶迤的反义词包括“笔直”和“笔陡”,这些词语描述的是直线或陡峭的状态,与逶迤的弯曲状态形成对比。
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尽管“逶迤”在现代汉语中仍主要用于自然景观的描述,但其具体应用未有显著的变化或扩展。
“逶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wēi yí,意指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这个词的古貌为“委它”,其中“委”意为曲,而“它”意为蛇,因此后人写作“逶蛇”、“委蛇”,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等蜿蜒曲折。
与“逶迤”相关的近义词有“崎岖”和“蜿蜒”。其,“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人生艰难;“蜿蜒”则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这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结构上采用半包围结构。
从我搜索到的资料可以看出,“逶迤”主要用来描述自然景观中的蜿蜒曲折,如山脉、河流和道路等。它与“崎岖”和“蜿蜒”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崎岖”更多地强调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而“蜿蜒”则侧重于物体弯曲、曲折的状态。
总结来说,“逶迤”与“崎岖”和“蜿蜒”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强调的方面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逶迤”一词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蜿蜒曲折和连绵不断,具有丰富的诗意和哲学内涵。例如,在《诗经·小雅·大东》中,“逶迤”形容山势起伏、曲折盘旋的气势和澎湃奔涌的景象,常用来赞美山峰、山坡、山势、溪流和云彩等壮丽景色。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奇特,还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逶迤”一词在现代文学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长江三峡被描述为迤逦诡谲的风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用两百万年的耐心和伟力所打造出的神秘与神奇。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敬畏。
在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中,“逶迤”同样被用描绘各种场景,如河流蜿蜒流向远方,山脉起伏绵延,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活动轨迹。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逶迤”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其在赞美自然景观、表达人生哲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逶迤”一词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生命力的顽强,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