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知晓的意思

zhī xiǎo

知晓

拼音zhī xiǎo

1.知晓常用意思: 知道。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了解 , 知道 , 晓得 , 通晓 , 知悉
反义词 不解 , 不明 , 不知 , 不懂

例句 1.他做好事从来绝口不道,若不是别人送来感谢信,我们就无从知晓。
2.由于父亲的教导,他从小就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

知晓引证解释

1. 知道;晓得。

1. 仆愚陋无所知晓,然圣人之书,无所不读。 唐 《与崔群书》 韩愈
2. 这个岛呵,离大陆只不过十哩之遥,开天辟地以来,却好像无人知晓。 《茫茫大海中的小舟》诗 郭小川


知晓是什么意思

“知晓”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zhī xiǎo”,其基本含义是知道或了解。这个源自唐代韩愈的《与崔群书》,在文中韩愈提到自己虽然愚陋无知,但对圣人之书无所不读,表明了“知晓”的意思就是知道、明白。

在具体用法上,“知晓”可以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的了解程度,例如“此事无人知晓”,也可以表示理解,如郭小川的诗句所描述的“这个呵,离大陆只不过十哩之遥,开天辟地以来,却好像无人知晓”。此外,“知晓”还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书面语中,带有一定的礼貌、规范和权威性。

“知晓”的近义词包括“知道”、“了解”、“晓得”等,这些词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即对某件事情的了解或明白。

“知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历史演变是如何的?

“知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历史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从汉的角度来看,“知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表示告知或通知的意思。例如,在唐代元稹的《辨日旁瑞气状》中提到“诞告华夷,并令知悉。”这表明“知晓”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传达信息或命令。

此外,在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献中,“承知”一词也常用来表示知晓或明白。例如,《唐贞观二十年(646)赵义深自洛州致西州阿婆家书》中提到:“义深承知阿婆语也。”这说明“承知”在古代文献中同样具有知晓的意思。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知晓”一词的使用和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在古汉语中,“知”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金文和古籀文,最初的意思是口头言说性的明言的理性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逐渐演变为更加抽象的知概念,并在不同的文献中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希腊语中,“知道”一词有复杂的演变过程。例如,古希腊语中的οἶδα(知道)更常用于通过反思得知的事实,而γιγνώσκω(观察或感知知道)则用于通过感知或察得知的事物。这些词汇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分类方式。

总之,“知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历史演变体现了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对知识和理解的不同表达方式。

“知晓”与“知道”、“了解”、“晓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区别和使用场景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知晓”、“知道”、了解”和“晓得”这些词虽然都与认知有关,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语义上存在一些区别。

  1. “知道”
  2. 基本含义:表示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或信息的掌握。例如,“我知道他今天会来”。
  3. 用法特点
  4. 可以作为实义动词,带体词宾语,如“我知道他今天会来”。
  5. 可以作为助动词,带谓词宾语,表达情态义,如“老王知道怎么回家”,表示有能力或潜能完成动作。
  6. 在否定语境中常与“not”连用,如“I do not know where the dirty bird came from”。

  7. “了解”

  8. 基本含义:比“知道”更深一层的认知,通常指对某事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例如,“我了解他的背景和经历”。
  9.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信息的场合,如学术研究、专业讨论等。

  10. “晓得”

  11. 基本含义:与“知道”相似,但更口语化,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例如,“我晓得他不喜欢那个地方”。
  12. 使用频率:在日常口语中较为常见,但在书面语中较少使用。

  13. “知晓”

  14. 基本含义: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对某件事情的清楚了解。例如,“大家普遍知晓这个规定”。
  15. 使用频率:多见于书面语和正式文件中,较少用于口语。

总结来说,“知道”是最基本的认知动词,适用于大多数场合;“了解”则表示更深入的认知;

不同文化或地区,“知晓”一词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如何?

在不同文化或地区,“知晓”一词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中表示“知道”、“认识”或“了解”的词汇和短语各不相同。例如,在德语中有csomó、Knoten等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有know、known、knew等;在法语中有connaître;在西班牙语中有conocer;在意大利语中有conoscere;在俄语中有KNUTEN;在捷克语中有肯特尼;在波兰语中有kennos;在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和荷兰语中都有kendt;在葡萄牙语中有conhecido;在希腊语中有καθαρούμενος;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也有KNUTEN。

此外,不同文化对“知晓”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通过认知手段(如计数和测量)来获取信息,并认为这种方式更有效。而在非洲文化中,情感方式(如象征性图像和节奏)被更偏好。亚洲文化则强调通过追求超越来获得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和公共政策领域,“知晓”的概念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和英国,通常使用“科学文化理解”这一术语,而在加拿大,政府文件更倾向于使用“公众意识”。在欧盟、法国和魁北克的政府文件中,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企业和创新,因此术语变为“科学、技术和工业文化”。

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知晓”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在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或地区,对加热烟草产品的知晓率较低,而在波兰,医疗学生的知晓率较高。这表明不同地区和人群对某一主题的了解度存在显著差异。

“知晓”在法律、学术或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是什么?

在法律、学术和专业领域中,“知晓”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首先在刑法领域,被告人的信念状态,如是否“知晓”或“知道”某些事情,是决定其有罪或无罪以及应受惩罚程度的关键因素。例如,根据模型刑法典(MPC)的分类,犯罪意图包括目的、知识、疏忽和过失,这些都涉及被告的信念状态。如果被告“知晓”风险,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惩罚,因为这表明其故忽视了潜在的非法行为。

此外,在证券执法领域,新加坡和美国引入了“知”推定规则,以帮助证明内幕交易案件中的举证责任。这种推定规则有助于简化法律程序,并确保相关方能够被合理地认定为知情者,从而采取适当的法律行。

在民法领域,“当事人的知晓”也是法律行为效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代法律思想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必须明确知晓其行为的法律后果,才能有效行使权利并避免侵犯他人权利。因此,知晓在物权和人权的区分中起着核心作用,只有当当事人知晓其行为时,才能准确地遵守法律界限。

在学术和教育领域,法律学生被要求成为知情且警觉的公民,以便能够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情境中。这种知情权不仅限于法律知识,还包括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信息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

“知晓”在法律、学术和专业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响法律判决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还关系到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和个人责任的认定。

如何区分“知晓”与其他表达了解程度的词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差异?

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知晓”与其他表达了解程度的词语存在一些使用上的差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书面语中的使用
  2. 在书面语中,通常会使用更加正式和规范的表达方。例如,“了解”可以直接带补语,而“知道”、“认识”则需要助词“得”,如“知道得很清楚”。
  3. 书面语往往强调语法结构的严谨性和词汇的选择,因此在表达知识时,可能会选择更精确的词汇来区分不同的了解程度。例如,“日益”表示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多用于书面语。

  4. 口语中的使用

  5. 在口语中,表达了解程度的词语使用更为灵活和口语化。例如,“你知道他吗?”这种表达方式在口语中非常常见,而在书面语中则较少见。
  6. 口语中常用简短直接的表达方式,如“你知”和“你知道”,前者可能表示说话者已经知道接下来要表达的信息,而后者则可能暗示听众对这一信息并不知情。

  7. 词汇选择的差异

  8. 在书面语中,倾向于使用一些具有较强韵律制约的词汇组合,这使得书面语特征更为明。例如,“收徒弟”、“山神庙”等词汇在书面语中较为常见,而在口语中则较少见。
  9. 口语中则更注重实际交流的便捷性,因此会使用一些简洁且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例如,“你知道吗?”这种表达方式在语中非常普遍。

  10. 教学策略

  11. 教学上需要训练学生辨别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用法。例如,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了解”、“知道”、“认识”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使用。
  12. 书面语教学中,强调韵律词的组合与运用,这是鉴别书面语体的重要标志。

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知晓”与其他表达了解程度的词语存在显著的使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