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历史上常发生叛军作乱试图推翻国家政权的事情。
2.这些暴徒在城市中作乱,毁坏了许多基础设施。
1. 制造叛乱;暴乱。
引
1.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
2.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史记·五帝本纪》
3. 金坛城外顾龙山,太祖高皇帝时,有于高五郎作乱,亲征曾驻跸于此,今有御制词刻石碑。
明
《戒庵老人漫笔·太祖驾幸顾龙山》
李诩
4. 甲午,以安南莫康武作乱,攻陷太原、高平等处。
《清史稿·高宗纪一》
5. 到宋代初年,约年左右,西夏作乱,敦煌的佛教徒为了保存典籍和文物,辟了一个夹墙密室把东西藏了起来。
《中国美术史讲座·敦煌的艺术宝藏》
李霖灿
拼音:zuò luà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制造混乱或发动叛乱,破坏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定。
例句:历史上有些奸臣曾企图作乱,但最终都被镇压了。
近义词:叛乱、捣乱
反义词:安定、和平
作乱通常指个人或群体通过暴力、破坏或其他非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混乱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暴动、骚乱、破坏公共财产等,通常会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历史上著名的作乱事件包括: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公元184年):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唐朝中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清朝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朝政府进行了长达14年的战争。
义和团运动(1899年-1901年):清朝末年,义和团发起的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最终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9年):法国人民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北美十三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最终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战争。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作乱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社会秩序混乱:作乱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治安恶化,增加犯罪率,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不安全。
经济受损:作乱常常伴随着财产破坏、商业活动受阻和基础设施损毁,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稳定受威胁:作乱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或动荡,威胁国家的政治稳定。
心理影响:作乱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降低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国际形象受损:作乱可能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导致外国投资者信心下降,减少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总的来说,作乱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可能长期难以恢复。
政府应对和预防作乱通常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禁止和惩罚作乱行为,确保社会秩序。
情报收集与分析:通过情报机构监控潜在威胁,及时识别和应对可能引发作乱的因素。
公共安全措施:增加警力部署,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成员参与治安维护,建立社区警务机制,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
经济与社会政策:通过公平的经济政策和改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不满和矛盾,降低作乱的风险。
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预防作乱行为。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作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
这些措施旨在从多方面入手,既应对已发生的作乱事件,又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作乱通常指的是无组织、无目的或带有破坏性的暴力行为,通常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抗议活动则是有组织、有明确目的的非暴力表达不满或诉求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引起公众或政府关注某些社会问题。抗议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旨在通过和平方式推动社会变革或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