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么多事情急待办理,真让人应接不暇。
2.我最近忙得自顾不暇,他托的事只好过几天再说了。
1. 没有时间;来不及。
引
1. 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书·酒诰》
2. 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
北齐
《颜氏家训·勉学》
颜之推
3. 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
宋
《冬望》诗
曾巩
4. 果然得见,庆幸不暇,还有甚么见怪?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5. 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第一是穷: 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
《故事新编·采薇》
鲁迅
“不暇”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xiá”,其基本含义是“没有时间”或“来不及”。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非常忙碌,以至于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在古代文献中,“不暇”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尚书·酒诰》中的“罔敢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以及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不哀”。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不暇”用来描述因忙碌而无法顾及其他事务的状态。
此外,“不暇”也可以写作“不遑”,同样表示没有空闲的时间。在现代汉语中,“不暇”常用于形容工作繁忙、事务繁重的情况,例如:“他最近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真是不暇啊”。
在文学作品中,“不暇”也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忙碌状态。例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采薇》中,描述了穷困潦倒的人因为谋生之不暇而无法创作出好诗的情景。
“不暇”是一个表达忙碌和时间紧迫的词语,广泛应用于描述因事务繁忙而无暇他顾的情境。
“暇”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表示“没有时间”或“来不及”的意思。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使用例子和含义:
《书·酒诰》 :“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不敢沉迷于饮酒,不仅是因为不敢,还因为没有时间。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每至文林舘,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这里描述了作者在文林舘学习时,由于过于忙碌和疲惫,没有时间进行其他谈话。
曾巩《冬望》 :“不暇”用于表达一种来不及的情感,具体情境未详细说明,但可以推测是描述某种紧迫或忙碌的状态。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谋生之不暇”,表达了因贫穷而无法顾及其他事务的情景。
杜牧《阿房宫赋》 :“不暇”同样用来形容没有时间的情境。
《墨子》 :“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穡,妇人不暇紡績織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君好战,使得全国上下都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
《晋书·刘聪载记》 :“自顾不暇”,比喻自身难保,没有余力再管别的事情。
《诗经·小雅·四牡》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意思是说,王事繁忙,没有时间休息。
在古代汉语中,“不暇”与“不遑”这两个词虽然有相似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从字面上来看,“不暇”和“不遑”都表示没有时间或没有闲暇。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提到“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里的不遑”即指没有时间处理事务。同样,在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这里的“不遑”指的是来不及做某事。
然而,这两个词在具体使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不暇”更多地用于描述因忙碌而无法顾及其他事务的状态。例如,《旧唐书·裴度传》中的“度受命之日,蒐兵补卒,暇寝息”,这里强调的是裴度因为忙于军事准备而无法休息。“不遑”则不仅表示无暇,还可以指慌张、手足无措的状态。例如,《文选·刘琨·答卢谌诗》中提到“有鸟翻飞,不遑休息”,这里的“不遑”不仅表示没有时间休息,还暗示了鸟儿的慌乱。
此外,“不遑”还可以作为“不遑暇食”的略语,表示因忙碌而无法进食。例如,《清史稿·阿济格传》中的“摄政王躬摄大政为国不遑,吾敢以吾妻废国事?”这句话中的“不遑”即指摄政王因忙于国事而无暇顾及家庭。
在现代汉语中,“不暇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来看,“不暇”原本用于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的状态。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不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事务繁杂或来人众多,以至于无法应对或处理的情况。例如,“应接不暇”这一成语,最初用来形容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但后来更多地用于描述面对大量事务或来人时的应付不过来的状态。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描述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情境下。
此外,“不暇”还常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形成一些固定搭配,如“急不暇择”、“自顾不”等,这些搭配都强调了时间紧迫、无法从容应对的状况。例如,“急不暇择”表示在急紧情况下没有时间仔细考虑,只能仓促行事;“自顾不暇”则指一个人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余力去照顾他人或事物。
值得注的是,“不暇”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描述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例如,在网络热梗和流行文化中,“应接不暇”常被用来形容信息量巨大、处理不过来的情况。
总之,在现代汉语中,“不暇”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语境是描述事务繁多、时间紧迫、无法应对的状态。
鲁迅在《故事新编·采薇》中运用了“不暇”一词,其具体应用和文学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析分。
从文本的具体应用来看,“不暇”一词在文中可能用于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表现。例如,在描述战争场景时,能指征夫们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顾不上其他事务,只能专注于眼前的战斗任务。这种用法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无奈和困境,也突显了战争带来的大压力和紧迫感。
从文学意义的角度来看,“不暇”一词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反思。伯夷和齐兄弟因坚守道义而拒绝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鲁迅通过他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抱残守缺、不懂变通的人,揭示了他们因固守旧礼而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悲剧。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鲁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也反映了他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渴望。
此外,“不暇”一词还暗示了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戏谑的叙述口吻,改变了传统历史故事庄重风格,用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不暇”一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即在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往往顾不上思考和选择,只能被动地应对各种挑战。
迅在《故事新编·采薇》中运用“不暇”一词,既是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具体描写,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反思。
“不暇”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以下是对这一词语在各个朝代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文化背景的详细分析:
汉代: 在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提到“我则未暇”,这里的“未暇”意指没有时间顾及。这表明在汉代,“不暇”常用于表达忙碌或无暇顾及的状态。
三国至南朝: 到了三国时期,曹植在《七启》中也使用了“未暇”一词,如“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同样表示没有时间去享受美食。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龙·铭箴》中也有类似用法:“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这进一步强调了忙碌和无暇的状态。
唐代: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作品中写道:“应接溪山吾不暇,自怜白发欠诗才”,这里的“不暇”表达了诗人因事务繁忙而无法专注于创作的状态。白居易也在其诗中使用了“瞻颜犹不暇,合掌更难穷”,同样反映了忙碌的情境。
宋代: 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不暇”一词频繁出现,如苏轼在《宿临安净土》中写道:“挟策读书虽未暇,杀鸡炊黍喜相迎”,这里“未暇”表示因读书而无暇他顾。此外,释德洪在多首诗中也使用了“未暇”,如“雕琢特未暇”、辩别每未暇”,均表达了忙碌或无暇的状态。
元代至清代: 到了元代和清代,“不暇”一词继续被广泛使用。例如,许有壬在《闲居杂诗》中写道:“荣枯走不暇,星驾无安税”,这里“不暇”表示忙于奔波。清代诗人姚鼐在《论书绝句》中写道:“皤书颠笔接不暇”,同样表达了因事务繁多而无暇顾及的状态。
现代: 在现代文学中,“不暇”一词仍然保留了其基本含义,即来不及或没有空闲时间。例如,在《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中,“无暇”被解释为“来不及;没有空闲时”。
“不暇”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学品作中主要用来描述忙碌、无暇顾及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