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的个性顽劣,虽然师长们一再规劝,他却仍然执迷不悟。
2.当年老师在帮助我们这些顽劣孩子上进时,可真是苦口婆心。
1. 愚顽恶劣。
引
1. 争奈知远顽劣不遵教晦,终日出外闲走。
《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
2. 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
《西游记》第一回
3. 其子甚为顽劣,为乡邻所不齿。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
孙犁
2. 指愚顽恶劣的人。
引
1. 只有胸中真本事,能令顽劣拜先生。
《水浒传》第二回
3. 顽皮不顺从。多指儿童。
引
1. 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
元
《窦娥冤》楔子
关汉卿
2. 群儿作戏真顽劣,学打潼关喊肯休。
清
《遭困苦道旁行乞莫相嗔》诗之一
孙枝蔚
3. 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4. 坚硬而低劣。
引
1. 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乾或色同也。
清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顽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具体来说,“顽劣”通常指愚顽且恶劣的人,尤其是指那些顽固不化、不听管教的人。这种性格的人往往表现出顽皮、不顺从的行为,特别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此外,“顽劣”也可以用来形容物品坚硬而低劣,缺乏美德或能力。例如,在古代文献中,顽劣一词常用于描述坚硬而低劣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顽劣”一词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的角色或情节。例如,《西游记》中描述猴子的顽劣行为,以及《红楼梦》中表兄的顽劣性格。这些例子展示了顽劣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顽劣”一词不仅用于描述人的性格和行为,还涉及物品的特性。它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于批评那些顽固不化、不肯改过自新的。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顽劣”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顽劣一词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先,顽劣的含义主要指顽固无知、顽皮不顺从或坚硬而低劣。在古代文献中,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西游记》、《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和《水浒传》等,都有对顽劣行为的描述。这些文献中的描述表明,顽劣一词最早见于《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并出现在《水浒传》文学作品中。
在现代汉语中,顽劣一词仍被广泛使用,例如在描述个性顽劣的人或顽劣学生时。此外,顽劣也常用来形容儿童的顽皮行为。例如,在孙犁的《秀露集·新年为作》中提到其子甚为顽劣,为乡邻所不齿。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中提到跟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
顽劣一词的近义词包括顽皮和愚顽,反义词为温顺驯良。其近义词还包括拙劣和愚嚚。在不同语境下,顽劣可指儿童的皮行为,也可形容人的愚昧无知或顽固恶劣。例如,“我”有时也会用“顽劣”来谦虚地介绍自己。
古代文献中,”顽劣”一词描述坚硬而低劣的事物时,通常指的是那些质地坚硬但质量差、不耐用的物品。例如,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於灰痕处,乘湿_之,乾或色同也。”这里描述的是选择那些质地坚硬但质量差的石头,用于捣碎成粉末并涂抹在灰痕处,以达到某种效果。此外,《红楼梦》中也提到“顽劣异常”的物品,暗示这些物品不仅质地坚硬,而且质量低下。
在《西游记》和《楼梦》中,顽劣一词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红楼梦》中,顽劣一词常用来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例如,在小说的第三回中,通过《西江月》的判词“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来描述贾宝玉的顽劣性格。此外,《红楼梦》中还提到“顽石”的意象,如大观园中的山石景致,以及书中对黛玉、晴雯等人物的描写,都体现了他们不合流俗、率性真的性格特点。
在《西游记》中,顽劣一词则更多地用于形容孙悟空的性格。孙悟空以其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的特点著称,如在大闹天宫时的表现,以及在“三打白骨精”章节中因师傅唐僧的不信任而落泪的情节,都反映了他顽劣的一面。
在现代汉语中,”顽劣”一词常用于批评那些顽固不化、不肯改过自新的人。具体用法或例子如下:
形容性格倔强、顽固的人:例如,在描述一个孩子时,可以说他“天性顽劣”,意味着他天生顽皮不顺从,难以管教。
批评坚持错误观念的人:在批评某些人时,可以使用“顽劣”来形容他们顽固无知,不肯接受正确的意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某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可以称其为“顽劣不化”。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顽劣”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个老教师对教育方式的转变顽梗不化,强调面对变化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
日常对话中的使用: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顽劣”来形容某人的顽固态度。例如,当某人拒绝接受新观念或新事物时,可以说他“顽劣难改”。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顽劣”一词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异同。在中国文化中,“顽劣”通常指愚顽恶劣或顽皮不顺从,多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例如,在《三侠五义》中提到“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这里的“顽皮”指的是坚硬而低劣的意思。此外,“顽痹”一词则形容固执己见、不愿改变的思想或态度,常用于描述长辈、领导或团队成员等。
在西方文化中,“castigatory”一词被定义为用于惩罚或纠正顽劣行为的器具,也称为“惩罚凳”或“倒凳”,体现了对错误行为的纠正。而“ribald”一词最初指皇家宫廷中的最低级仆人,后来扩展到任何小人物、恶棍或顽劣之徒。Attercop一词则源自古英语,最初用于指代所有人类有毒的蜘蛛,到了16世纪开始被用来形容性格顽劣、不怀好意且具有比喻性毒性的人。
“顽劣”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描述了愚顽恶劣、顽皮不顺从、固执己见等特质,但具体用法和场景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它更多地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