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期末考试没考好,妈妈在我耳边唠叨不停。
2.母亲一边洗碗碟一边唠叨个没完。
1. 谓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
引
1. 你这个老人家……则管里倚老卖老,口里唠唠叨叨的说个不了。
元
《谢金吾》第一折
2. 李纨急得只管劝,赵姨娘只管还唠叨。
《红楼梦》第五五回
3. 一切期刊,都小品化,既小品矣,而又唠叨,又无思想,乏味之至。
《书信集·致郑振铎》
鲁迅
4. 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
《春蚕》
茅盾
“唠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áo dao”,主要用来形容说话啰嗦、重复或围绕一个道理说差不多的话,通常带有轻微的负面含义,示说话者可能缺乏倾听或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这个词常用于描述那些说话冗长、不简洁,让人感到厌烦或烦躁的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唠叨”可以指闲聊或漫无目的地说个不停。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可能会因为关心孩子而不停地叮嘱,孩子可能会觉得这种行为很烦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唠叨”。
此外,“唠叨”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不停地说话或抱怨。它有时还被用来形容那些反复无常地说话、重复同样题的人。
总之,“唠叨”通常带有贬义,意味着说话者可能过于啰嗦或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唠叨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要体现在历史背景、社会角色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从历史角度来看,唠叨一在西方文化中有着负面的含义。在19世纪以前,美国和欧洲的法律允许丈夫向法官抱怨妻子唠叨,如果案件被证明,妻子将受到惩罚。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唠叨行为的负面看法。此外,“唠叨”一词在英文中源于斯堪的纳亚语,其最初的含义是“咬或啄某件东西”,并且在很多词典中,“唠叨者”是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的词,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指代男性的词。
在教育领域,唠叨通常被视为一种间接沟通方式,教师通过唠叨来要求学生合作或寻求认可和赞赏。然而,这种行为有时会被学生视为缺乏具体性和直接性,从而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唠叨也有着复杂的含义。孔子曾指出,侍奉君主或与朋友交往时过于唠叨会自取其辱或遭到疏远。这表明在中传统文化中,唠叨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此外,中国父母常常被描述为唠叨,他们关心子女的生活细,但有时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和苦恼。
总体而言,唠叨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度和含义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唠叨通常被视为负面行为,尤其与女性特质相关联;而在东方文化中,尽管唠叨可能被视为关心和照顾的表现,但过度唠叨同样可能引起反感和误解。
唠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调节、压力释放和心理需求等方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唠叨常常是受到压抑的打击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婚姻问题、性的挫、爱的失落以及对生命的不满等,这些打击常常以唠叨、埋怨或诉苦的方式发泄出来。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情绪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的重复表达来试图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长期的疲乏也会导致唠叨的产生。当一个人感到长期疲乏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唠叨来释放压力和不安全感,从而减轻精神压力。这种情况下,唠叨可以看是一种宣泄方式,帮助个体释放积压的情感和压力。
此外,老年人爱唠叨也被认是一种排除孤独感的心理倾诉手段。老年人从工作或劳动岗位退下来后,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并通唠叨来倾诉心中郁积之言。这不仅有助于他们释放压力,还能使他们的心情愉快,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唠叨并不总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唠叨往往因为其重复、负面和无效的特点而不起作用。例如,在教育孩子时,过度的唠叨可能会剥夺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应对或减少唠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与家人合作:与丈夫及家人合作,让他们帮助你改正唠叨的习惯。例如,你可以设定一些小惩罚措施,当自己唠叨时就执行这些惩罚。
只讲一遍就忘掉:训练自己只说一遍就忘记,避免重复唠叨同一句话。这有助于减少唠叨的频率和强度。
使用温和的方式达成目的:尽量以温和的方式表达己的意见和需求,避免激烈的争吵和指责。
培养幽默感:通过幽默来缓紧张的气氛,让唠叨变得不那么严肃和令人反感。
冷静讨论重大的不愉事件:在面对重大不愉快事件时,保持冷静,理性地讨论问题,而不是情绪化地唠叨。
学习人际关系的艺术: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避免单方面的唠叨。
关注情绪法:在面对唠叨时,先关注自己的情绪反应,接纳并深呼吸,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引发冲突。
解释说明法:面对唠叨时,尝试面带微笑、真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对方听到彼此的声音。
择机表达法: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创造心平气和的情境,如运动式沟通、家务式沟通等。
自我讽刺法:适当地调侃自己,增加生活的乐趣,缓解唠叨带来的压。
积极赋能法:将唠叨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促使自己向更好的向发展,而不是将其作为行动的阻碍。
唠叨与倾听技巧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根据中的描述,唠叨是一种反复说同样的话,试图改对方或贬低对方的行为。这与倾听技巧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倾听技巧强调的是耐心、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倾听技巧包括改述、支持和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有效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和解决问题。例如,改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话,以澄清信息并展示其认真倾听;支持意味着认可并认同对方的处境,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分析则用于确定争议问题并应用法律原则。
然而,中提到,在冲突中,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也让自己获得更深的理解。这意味着倾听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唠叨行为,因为它鼓励我们关对方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仅仅试图改变对方或贬低对方。
此外,中提的倾听技巧,如扩展舒适区、改述、反思性回应和自信表达,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促进有效沟通,解决冲突,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这些技巧与唠叨行为形对比,因为它们强调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试图改变或贬低对方。
在现代社会中,唠叨的行为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沟通方式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短信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工具进行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这种变化导致了沟通方式的简化和快速化,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简短的信息,而忽视了深入思考和有逻辑的表达。例如,在西班牙,大约50%的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通话的时间不到一半,而近三分之二的人天使用这些应用,这比打电话或发邮件还要频繁。
唠叨的频率和强度增:由于科技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更容易表现出唠叨的行为。例如,在疫情期间,父母对孩子的叮嘱增多,容易变成唠叨,因为心孩子的外出、健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父母的唠叨也可能导致孩子的“战斗-逃跑”反应,释放更多的皮质醇,从而损伤忆海马体。
唠叨的目的和效果的变化:现代人唠叨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提醒对方注意某些事项或改正错误。然而,唠叨的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例如有些女人将唠叨视为一种艺术,通过反复提醒丈夫倒垃圾来达到目的。然而,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和烦躁,反而不利于关系的谐。
唠叨与独立意识的冲突:随着年轻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们对唠叨的反感也日益强烈。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造成内心的烦躁,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因此,父母需要降低姿态,避免正面冲突,以达到更舒适的生活状态。
幽默和积极赋能法的应用:为了缓解唠叨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人开始尝试用幽默和积极赋能的方法来应对。例如,适当地侃自己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并缓和父母的唠叨。将父母的唠叨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唠叨的行为模式不仅在频率和强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其目的和效果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