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念头的意思

niàn tou

念头

拼音niàn tou

1.念头常用意思: 心里的想法;打算。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打算 , 想法 , 主意 , 动机 , 心思

例句 1.他一直教导我千万不可存害人的念头。
2.经过大家的劝说,他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念头引证解释

1. 心思。

1. 地狱天宫,同一念头;涅盘生死,同一法性。 宋 《水陆法像赞·下八位·一切人众》 苏轼
2. 三十岁上无子,求神拜佛,无时无处不将此事挂在念头上。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3. 把还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 《豕蹄·楚霸王自杀》 郭沫若

2. 主意。

1. 我好意请你,你倒起这样歹念头。 元 《两世姻缘》第三折 乔吉
2. 一时念头差了。供招是实。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3. 贾芸听了便知是那回看家的时候起的念头,想来是劝不过来的了。 《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3. 想法。

1. 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禅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已。 明 《征途与共后语》 李贽
2. 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


念头是什么意思

“念头”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大脑中瞬间出现的想法、情绪、记忆或画面。这些念头通常以画面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产生,并且往往在一瞬间即逝。念头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人的态度。

此外,“念头”还可以指内心的想法、冲动、主意或动机。在佛教中,念头被视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强调念头的无常性瞬息万变的特点。念头不仅仅是大脑的作用,还涉及到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

总之,“念头”涵盖了从简单的思想到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广泛范围,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念头在心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在心理学中,念头通常被定义为心理思维意识的活动,以及情与生理习惯感觉的作用。这种定义强调了念头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或想法,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念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细弱且容易察觉但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动被称为妄念;而非在宁静时不易察觉的一个个波动,则被称为念头。此外,念头也可以被视为意识心的功能作用,是意根攀缘的结果由如来藏出生。

念头在佛教实践中也有特定的涵义。它被描述为一种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具有对当下时刻的有意识关注,并由诸如善良、耐心和接纳等品质维持。这种定义强调了念头与积极情绪和道德原则紧密联系。

念头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念头的产生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结合佛教经典和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意根的作用:根据《意识体性略说》中的述,念头的产生首先是由意根启动的。意根是意识发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动念”来测量外界信息,然后产生具体的念头。如果没有意根的动念,意识的念头就无法产生。

  2. 心的作用:在《白话佛法二》中提到,念头是由心控制的,心是产生欲望和行动的器官。当心动时,就会产生念头,并可能引发相应的行动。

  3. 如来藏与种子:《细说如来藏》中指出,念头并不是直接存在于如来藏中,而是由如来藏中的种子特定条件下输出而产生的。意根作意攀缘法尘,触了法尘之后,如来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生出意识心来了别。

  4. 剎那间的心理活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念头的产生是一个瞬间的过程,即剎那间产生一个心念的过程。这种过程涉及感官对境界事物的感知识别活动。

  5. 身体、呼吸和神经的作用:根据《Thinking and Destiny》,思想的产生是身体、呼吸和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经过大脑的不同区域,最终通过前额叶的分裂隙排出体外。

  6. 习气和种子:《大乘佛教经典目录》中提到,念头的产生与习气或种子有关。这些种子在如来藏中随时可能被触发,产生第一个念头,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幻觉和执著。

  7. 第一个念头的重要性:《慧灯之光》中指出,如果第一个念头没有振动,就不会产生第二个、第三个念头。这意味着第个念头是后续所有念头产生的基础。

  8. 自动生起的念头:《佛法与智慧的索》中提到,第一个念头是自动生起的,例如听到摩托车的声音会引发第一个念头,如果及时觉知并放下,可以制止不善念的生起。

  9. 触景生情与忆念:《2023年萬佛聖城浴佛節》中提到,人会因为触景生情、教导他人、禅修入定等多种情况产生念头。这些念头不断辗转相成,永远不会停息。

念头的产生机制涉及意根、心、如来藏中的种子、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共同作用,以及触景生情等多种因素。

如何区分积极念头和消极念头?

区分积极念头和消极念头的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内容上来看,积极念头通常与和平、肯定、幸福、爱纯洁等正面情感相关联。这些念头往往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促进个人成长。

相反,消极念头则与自我中心、愤怒、怨恨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有关。这些念头容易导致痛苦和困扰,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例如,消极思考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受到的影响,如父母或师长的话语。

此外,积极念头和消极念头的区别还体现在它们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上。积极念头能够激发我们追目标的动力,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勇气。而消极念头则可能导致绝望、失去热情和行动力,最终导致失败。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念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例如,通过观察外部事与个人情绪之间的联系,列出重复出现的积极和消极主题,并识别内心产生这些思想的来源。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微笑、与积极的人为伴等方式来克服消极思考。

总之,区分积极念头和消极念头的关键在于理解它们的内容、情感色彩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佛教如何解释念头的无常性和瞬息万变?

佛教对念头的无常性和瞬息万变有着深刻的解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常的本质: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种观点在《大般涅槃经》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无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无常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意味着一切行法都是变化无常的。

  2. 瞬间变化:佛教认为心灵时时刻刻都在剎那变化,不会停止,一秒钟就可以发生很多的变化。这种瞬间性的理论解释了意识如何在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中生存。佛教哲学中的“瞬间性”(momentariness)概念强调了事物的瞬间变化和相互作用。

  3. 五蕴的组成:个人的自我是由五蕴(物质、感觉、感受、思维、意识)组成的复合体,这些现象在物理和心理层面相互作用,形成生命体。佛教并不否认在经验层面存在的自我,而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不变的自我或实体,但承认过程中的连续性。

  4. 实践与体验:理解无常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佛陀不是作推理的想象,而是用事实作依据,让我们在生灭无常的现象中,在当下的事实中去观察我们的五蕴身心和一切法的现象,是不是都在无常生灭变着。

  5. 无常的层次:文章还提到了“无常”的不同层次,包括“无常的无常”和“无常的无常的无常”。前者指的是无常本身也是无常的,后者则指的是无常的无常本身也是无常的。

念头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念头与情绪反应之间的系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关系。

首先,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念头和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元素上时,就会形成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反。例如,某青年爱上一名女子,体验到各种由爱衍生的情绪,并为了赢得她的芳心而开始思索达成目标的方法,这表明情绪和念头是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

其次,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念(mindfulness)情绪反应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正念可以减少大脑对负面情绪的反应,降低杏仁核的激活,并增强前额叶皮层区域的高激活和抑制作用,从提高情绪调节能力。这意味着通过正念练习,个体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反应,减少自动化行为,提高情感控制能力。

此外,情绪反应性与自杀念头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研究发现,情绪反应性在预测抑郁症状和自杀念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控制了基线自杀念头的情况下,情绪反应性仍然能够增加风险。这表明情反应性在维持抑郁症状和自杀念头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从禅修的角度来看,通过正念意识可以破负面情绪和想法之间的恶性循环。正念使个体能够以超然的态度观察这些情绪和想法,将它们视为“对象”而非自己的一部分,从而获得一程度的自由,摆脱习惯性、自动化的想法和行为。

念头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