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端倪的意思

duān

端倪

拼音duān ní

1.端倪常用意思: 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头绪 , 眉目 , 头路
例词初见端倪

例句 1.会议开始几小时后,策略问题已露出了端倪。

2.端倪常用意思: 预测事物的始末。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例句 1.现在的事态十分复杂,变幻莫测,不可端倪。

端倪引证解释

1. 头绪;迹象。

1. 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庄子·大宗师》
2. 《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按专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倪” 朱骏声
3. 这公事深藏着暧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 元 《勘头巾》第三折 孙仲章
4. 昌黎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 清 《岣嵝碑歌》 赵翼

2. 窥测;捉摸。

1. 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唐 《送高闲上人序》 韩愈
2. 今观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明 《题王右军游目帖》 方孝孺
3. 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 《游里加湖》 郭沫若

3. 边际。

1.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
2.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唐 《西亭子送李司马》诗 岑参
3. 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宋 《和农具诗·牧笛》 王安石
4. 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 清 《杂感》诗 陆师


相关词 不可端倪

端倪是什么意思

“端倪”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事情的头绪、迹象或边际。具体来说:

  1. 头绪、迹象:端倪常用来形容事情的初步迹象或线索,例如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的“反复终始,不知端倪”,意指事情开始和发展过程中的模糊不清。这种用法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脉络的观察和推测。

  2. 边际、边界:端倪也可以表示事物的边际或边界,如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的“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里的“端倪”指的是事物的边际。

  3. 窥测、捉摸:端倪还用于描述对事物的窥测和捉摸,即通过观察或分析发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规律,从而推断出其本质或原因。

“端倪”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既可以指事情的头绪和迹象,也可以表示边际或边界,并且还涉及到对事物的窥测和捉摸。

端倪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端”一词具有丰富的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端倪”常用来指代事情的头绪、眉目或边际。例如,《庄子·大宗师》中有“反复终始,不知端倪”的记载,描述了事物的开端和终结,但始终无法掌握其头绪。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常见,如“我跟着看了几眼,并没有看出什么端倪”。

“端倪”还可以用于推测事物的始末,即通过观察事物的初步迹象来推断其发展过程。例如,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中有“溟涨端倪,虚舟有超越”的句子,描绘了大海的广阔无垠。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端倪”被用来指代失落文明的线索。例如,文章提到楼兰古国曾经失落的文明,这些线索逐渐显露出端倪,暗示着历史真相正在浮出水面。

在古典雅典瓶绘中,“端倪”作为一种服装出现,并不局限于神职人员或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它是一种普通的服装,因为其吸引人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例如,第五世纪的瓶绘画家们意识到其东方联系,如阿曼人波斯人和泛东方人通常都会穿这种服装。此外,在戏剧性陶罐中,神话中的英雄也常被描绘为穿着端倪的形象。

成语“乾端坤倪”常用于描述天地显示的征兆,常用于自然现象或预兆的描述。例如,唐代韩愈的《南海神庙碑》中有“乾端坤倪,轩豁呈露”的句子。此外,“端倪”还出现在其他成语和词语组合中,展现了汉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尽管“端倪”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含义和应用,但在现代使用中也在一些误解和误用。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不可端睨”误写为“不可端倪”,导致对古语词义的理解偏差。

端倪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端倪”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并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庄子·大宗师》,“端倪”的原意为头绪、迹象,来引申为事情的眉目、头绪或边际。在明清时期,“端倪”一词被用来形容变化莫测的事物,如“不可端倪”表示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

在现代汉语中,“端倪”常用于描述事件的初步迹象或开始显露的情况,即刚刚出现苗头。例如,“初见端倪”意味着看到了事件的雏形,有了初步的印象。此外,“端倪”还被用来形容捉摸不透、推究清的状态。

从历史文献来看,成化年间(1470-1479年),王阳明使用“端倪”指称或描述仁心,强调其生意或觉知能力的萌发和呈露。这表明“端倪”一词在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如何区分端倪与其他类似词汇(如痕迹、迹象)的使用场景?

要区分“端倪”与其他类似词汇(如痕迹、迹象)的使用场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定义和语义
  2. 痕迹:通常指过去事件的物理或抽象的余迹,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如足迹、指纹)或抽象的概念(如记忆痕迹)。痕迹往往具有指示性,能够指向某个特定的过去事件或行为。
  3. 迹象:通常指某种变化或情况的初步表现,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妙的。迹象强调的是某种趋势或状态的开始,而不是明确的过去事件。
  4. 端倪:通常指事物开始出现的微小迹象或端绪,强调的是刚刚开始显现的迹象,常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

  5. 使用场景

  6. 痕迹:常用于描述具体的物理证据或抽象的记忆。例如,在犯罪现场调查中,足迹和指纹是重要的物理痕迹;在文学作品中,记忆痕迹可能指代过去的事件或情感。
  7. 迹象:常用于描述某种变化或趋势的初步表现。例如,在商业分析中,市场上的某些变化可能是企业扩张的迹象;在个人生活中,情绪的变化可能是健康问题的迹象。
  8. 端倪:常用于描述事物刚刚开始显的迹象,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初步实验结果可能只是研究方向的端倪;在文学作中,故事的开头可能只是情节发展的端倪。

  9. 语境和功能

  10. 痕迹:强调的是过去事件的证据和影响,具有较强的指示性和确定性。
  11. 迹象:强调的是当前状态的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12. 端倪:强调的是事物刚刚开始显现的微小迹象,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

端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端倪”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显著的变化和扩展。从历史文献到现代应用“端倪”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还逐渐丰富了其应用场景。

“端倪”一词自《庄子·大宗师》,原意指事情的头绪、线索或暗示,强调事情的初始阶段或关键点。例如,在谢灵运的诗句中,“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表达了事物的模糊性和难以捉摸性。

在现代汉语中,“端倪”被广泛用于描述事物的迹象、预兆或线索。例如,它被用来描述知识经济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出现、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社会问题的显露等。此外,“端倪”也用于个人洞察力、历史事件的预示、文学创作的进展以及经济模式的演变等方面。

“端倪”有多个近义词,如“头路”和“眉目”,这些词汇同样用于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预测未来趋势、揭示真相等场景。例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警察内部贩毒的端倪”等例句展示了“端倪”在不同语境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成语“初见端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收录情况显示,这一成语使用较为少见,仅出现在部分词典中,如《现代汉语学习》和《新华成语》。这表明“初见端倪”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

“端倪”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的“旭之书,变动犹鬼神,可端倪”,这里的“端倪”指的是书信或文章的结尾部分,暗示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结论。这种用法体现了“端倪”在古代文学中的要性。

在现代侦查中,“端倪”常用于指事情的初步线索或阶段性进展。例如,在调查案件时,需要全面考虑表面现象背后的真相,不能只依赖于表面现象。这种用法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端倪”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端倪一词在不同学科(如文学、哲学、历史)中的含义有何异同?

“端倪”一词在不同科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异同。在文学领域,“端倪”通常指故事或情节的开端、头绪或某种暗示。例如,在《庄》中,“端倪”被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和变化的终始。而在哲学领域,尤其是道家哲学中,“端倪”则可能象征着自然规律和宇宙观,如“天倪”象征着昼夜循环和旋转不停的宇宙观。

在历史学中,“端倪”也可能指代某种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初步迹象或征兆。例如,福柯(Foucault)在其研究中提到的“事件”,即那些打破时间连续性和历史流程的突变,可以视为一种“端倪”,明了历史进程中的新知和变化。

总体来看,“端倪”在不同学科中都具有揭事物本质或开端的含义,但在具体应用上有所不同。在文学中,它更多地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觉醒;在哲学中,它强调自然规律和宇宙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