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一听说她接受了他的邀请,他立即心花怒放。
2.各种各样的花朵争相怒放,将花厅装饰得美不胜收。
1. 盛开。
引
1. 大丈夫不因人热,何须怒放心花。
清
《壶天录》卷上
百一居士
2. 桃李蓓蕾都在枝头出现,一见阳光就怒放。
《庆功宴·长江桥头》
徐迟
拼音:nù fàng
词性:动词
解释:形容花朵盛开得非常旺盛、热烈,通常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最旺盛、最美好的阶段。
例句:春天来了,公园里的樱花怒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近义词:盛开、绽放
反义词:凋谢、枯萎
怒放的字面意思是花朵盛开得极为热烈、旺盛,通常用来形容花朵在短时间内迅速开放,展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美丽。
在文学作品中,“怒放”通常用来形容花朵盛开时的热烈、奔放和充满生机的状态。这个词常用于描绘花朵在最佳时节绽放的美丽景象,象征着生命力、活力和激情。有时,“怒放”也被用来比喻人的情感或事业的蓬勃发展,表达一种强烈、饱满的状态。
“怒放”和”盛开”都用来形容花朵开放的状态,但它们在情感色彩和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
“怒放”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形容花朵开放得非常热烈、奔放,甚至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这个词常用于强调花朵开放的壮观和生命力。
“盛开”则相对中性,用于描述花朵完全开放的状态,强调的是花朵的美丽和自然的状态。这个词在日常使用中更为常见,适用于各种花朵开放的场景。
总结来说,”怒放”更强调开放时的热烈和奔放,而”盛开”则更侧重于描述花朵开放的自然和美丽。
怒放在自然界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植物的盛开和动物的活跃状态。对于植物而言,怒放通常指花朵在适宜的季节和条件下迅速开放,展现出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香气,如春天的樱花、夏季的荷花等。对于动物来说,怒放可以表现为动物在繁殖季节的活跃行为,如鸟类的求偶鸣叫、哺乳动物的领地争夺等。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界中生命力的体现,展示了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旺盛生机。
“怒放”一词由“怒”和“放”组成,形容花朵盛开时充满生机和力量的状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事物或情感达到极致的状态,如“热情怒放”或“才华怒放”。
在文学作品中,“怒放”常被用来增强表现力,体现一种强烈的视觉或情感冲击。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描写,虽未直接用“怒放”,但描绘了花朵盛开的景象,与“怒放”的意境相似。
总之,“怒放”一词通过其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既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也用于比喻人或事物的蓬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