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迷路的游客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直哆嗦。
2.看到这惊险的场面,他吓得直打哆嗦。
1. 颤动;发抖。
引
1. 那脸蛋子一走一哆嗦。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2. 怎当得师老爷手里的烟袋也颤,他手里的盘香也颤,两下里颤儿哆嗦,再也弄不到一块儿。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3. 〔他〕腿在裤子里离筋离骨的哆嗦。
《赵子曰》第七
老舍
“哆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uō suō”,主要用来形容身体因受外界刺激而不由自主地颤动或发抖。这种颤动通常是因为寒冷、恐惧、紧张等原因引起的。例如,当一个人站在寒风中时可能会因为寒冷而哆嗦;或者在听到恐怖的消息后,也可能全身开始哆嗦。
哆嗦的近义词包括颤抖、战栗、发抖等,反义词则是“端正”。在文学作品中,哆嗦常被用来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如《儿女英雄传》和《赵子曰》中的描述。
哆嗦的英文翻译为“tremble”或“shiver”,法语翻译为“trembler”或“frissonner”。在日常生活中,哆嗦可以用于描述多种场景,比如冷得打哆嗦、气得直哆嗦等。
需要注意的是,“哆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某些方言中,“嗦”还可以表示吸鼻涕的声音。因此,在使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其确切含义。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哆嗦在不同方言中具体含义和用法”的问题。
哆嗦在医学上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和病理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原因:
小脑或脑干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导致肢体震颤和协调障碍。
代谢性疾病:
低血糖: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震颤。
感染和炎症:
心肌炎:心脏炎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哆嗦。
心理和精神因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也可能出现哆嗦。
其他疾病: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可能导致震颤。
生理因素:
疲劳和劳累:长期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全身性哆嗦。
特定情况:
哆嗦的具体原因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检查结果来确定。
区分“哆嗦”、“颤抖”、“战栗”和“发抖”这些词语的使用场景和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使用场景:例如,冻得直哆嗦。
颤抖:
使用场景:例如,树枝在寒风中颤抖。
战栗:
使用场景:例如,襄王闻变时身体战栗;杨沫《春之歌》中女主角因过于激动而战栗。
发抖:
在文学作品中,哆嗦这一描述手法被广泛运用来增强情节或表达人物情感。通过哆嗦这一细节描写,作者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哆嗦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恐惧和紧张。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面对孙侦探的抢劫时,手哆嗦着从被子里掏出了闷葫芦儿,这不仅描绘了他身体上的颤抖,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同样,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哆嗦也被用来描述人因寒冷、紧张或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如赛瑟罗在法庭上的紧张、孩子们在寒冬中的颤抖、以及小姑娘看到惊险场面时的恐惧。
哆嗦还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病痛和身体不适。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体弱多病的人哆哆嗦嗦地向捐款箱走去,以及少年在寒冷天气中哆嗦的情景,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身体状况,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境遇的理解和同情。
此外,哆嗦还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积极情绪。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买车时的激动和兴奋也会导致他哆嗦。这种由积极情绪引起的哆嗦,不仅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期待,也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哆嗦这一描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来增强情节或表达人物情感。
在不同语境下,“tremble”和“shiver”这两个英文词汇虽然都可以表示身体的颤抖,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含义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Tremble:通常由强烈的情感如恐惧、焦虑、兴奋或紧张引起。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害怕而颤抖,或者因为紧张而手部颤抖。
强度:
Tremble:强度较强,可能是无意识的、持续的颤,甚至可能涉及整个身体。
持续时间:
Tremble: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的,取决于引起颤抖的原因和个体的身体状况。
情感背景:
Tremble:可能根据上下文是中性的或积极的,更多地与强烈情感相关。
物理表现:
总结来说,“shiver”和“tremble”虽然都可以描述身体的颤抖但“shiver”更常用于描述因寒冷或疾病引起的轻微、短暂的颤抖,而“tremble”则更多地用于描述因强烈情感引起的较强、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