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战栗的意思

zhàn

战栗

拼音zhàn lì

1.战栗常用意思: 战抖;哆嗦。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颤动 , 颤抖 , 哆嗦 , 震颤 , 颤栗 , 发抖 , 打战 , 战抖 , 觳觫 , 打颤

例句 1.看到那条巨大的蟒蛇,他不禁战栗起来。
2.突如其来的寒风使得他的双腿不停地战栗。

战栗引证解释

1. 亦作“戰慄”。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

1. 使民战栗。 《论语·八佾》
2.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战国策·楚策四》
3. 陈夫人与后宫闻变,相顾战栗失色。 《资治通鉴·隋文帝仁寿四年》
4. 时天寒风雪交作,乡民解衣裸体,伛偻战栗。 清 《金壶浪墨·赵芥堂》 黄钧宰
5. 她狠命地咬着自己的嘴唇,也竭力克制着因过于激动而引起的战栗。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六章 杨沫


战栗是什么意思

“战栗”(拼音:zhàn l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的状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中,朱熹在集注中解释为“恐惧貌”。在现代汉语中,“战栗”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恐惧、紧张或寒冷时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

外,“战栗”也可以引申为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这个词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

总结来说,“战栗”主要表示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产生的颤抖状态,常用于形容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

战栗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解释和理解的?

在心理学中,战栗(或称为颤抖)被解释和理解为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战栗可以有多种解释:

  1. 生理反应:战栗常常与寒冷或身体的某些生理变化有关。例如,寒冷环境会引起人的战栗,这是一种然的生理反应,目的是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

  2. 情绪反应:战栗也可以是情绪反应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面对恐惧、紧张或焦虑时。例如,极度恐惧或害怕到身体战栗的状态可能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有关。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使个体对威胁性刺激产生错误的感知和反应。

  3. 美学颤栗:在美学体验中,战栗可以是一种愉悦的情感反应。例如,在欣赏某些艺术作品或音乐时,人们可能会经历一种战栗感,这种战栗感认为是积极的心理因素,可能促进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

  4. 战斗或逃跑反:在极端运动爱好者中,战栗感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有关,这种化学反应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紧密相关,能产生令人愉悦的“战栗”感。这表明战栗也可以是一寻求强烈情感体验的表现。

  5. 宣泄理论:根据宣泄理论,战栗可以被视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例如,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因哭泣而伤心,因敲打而愤怒,因战栗而恐惧。”这表明战栗可以是大脑识别处理生理反应的一种方式。

战栗在不同文化中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和表?

“战栗”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多种含义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恐惧与敬畏:在《论语·八佾》中,“战栗”一词首次出现,意指因看到栗木(做的神主牌位)而感到恐惧或害怕。这种恐惧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颤抖,更是心理上的敬畏。朱熹解释为“恐惧貌”,即由于看到某事某物而害怕得发抖。这种惧通常与宗教或神圣的事物相关,如周朝人用栗木制作祭坛上的土地神神主,意在传达对土地神的敬畏之情。

  2. 历史与政治警示:在孔子的徒弟宰我向君主直言夏朝、商朝和周朝使用不同木材制作神主牌位的原因时,宰我说到“使民战栗”,孔子则建议不要追究历史题,而是希望对腐败官员进行游街示众,以达到“使官战栗”的效果。这表明“战栗”在这里被用作一种政治警示手段,通过恐惧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3. 文学与艺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战栗”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例如,在杨沫的《青春之歌》中,描述了人物因过于激动而引起的战栗。此外,冰心在《南归》中也使用了“战栗”一词,表达了对失去母的悲痛和对世间恩福的渴望。

  4. 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战栗”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在罗马尼亚传统中,板栗被赋予了生活的象征意义,是女性的“乳房”,象征生命诞生,并且在基督教信仰中也有重要地位。而在欧洲的文学作品中,栗子树常被引用,如爵士标准曲“April in Paris”中提到的“Chestnuts in blossom”。

  5. 语言与文化差异:不同译者对《论语》中“战栗”一词的理解和翻译也反映了文化差异。例如,Dawson、Ames & RosemonSlingerland三位译者对同一段文本的翻译展示了他们在文化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战栗”在不同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颤抖,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敬畏和警示。

战栗的身体反应机制是什么?

战栗的身体反应机制主要涉及骨骼肌的不随意节律性收缩,这种收缩通常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但不做外功,因此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化为热量。在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战栗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

具体来说,下丘脑通过神经冲动向骨骼肌发送信号,启动战栗,从而产生热量。这种机制在寒冷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此时人体需要迅速增加热量以对抗低温带来的体温下降。实际上,在寒冷环境中,通常先出现寒冷性肌紧张(也称为战栗前肌紧张),当肌紧张上升到一定临界水平时,转变为战栗。

此外,脊髓在体温调节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表明,选择性地加热或冷却脊髓可以引起体温调节活动,包括战栗、代谢率升高和血管收缩反应。脊髓切断后,动物或人类的正常温度调节应会受到影响,表明脊髓以上的中枢部位对正常温度调节反应至关重要。

在现代医学中,如何治疗因恐惧或寒冷引起的战栗?

在现代医学中,治疗因恐惧或寒冷引起的战栗通常涉及多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例如,使用解热药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体温并减少战栗。此外,如果患者出现寒战,可以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如使用炮附子、白芍等中药来温经散寒,益气通络。

另外,中医理论也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针对寒邪外束寒战,可以使用辛温解表法;而对于阳寒盛寒战,则需温阳祛寒。针灸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经脉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战栗。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冷疗(冷冻疗法),以减轻疼痛、炎症和水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对于有特定禁忌症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孕妇等。

战栗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在文学作中,战栗这一象征意义丰富且多维,通常与恐惧、谨慎、戒惧以及对未知的敬畏相关联。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战战栗栗”常用来形容人谨、戒惧的样子,这种表达源自《韩非子·初见秦》中的“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并在《汉书·昭帝纪》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这种谨慎和戒惧的态度在许多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和张蕴古的《旧唐书·文苑传上》等。

此外,栗子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心怀冰霜的谨慎、战栗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栗子不仅是一种食物的象征,更是情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传统文化中,栗子常被赋予吉祥、丰收等象征意义,如民间习俗中将栗子作为祭祖的供品,寓意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丰收的祈愿。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战栗的象征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在余华的小说《战栗》中,战栗被用来表达人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的矛盾,即人们所说的话和所付诸的行动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内心的欲望。这种象征意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人在面对内心欲望和外界压力时的挣扎和冲突。

战栗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恐惧、谨慎、戒惧以及对未知的敬畏的表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