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在这悲怆的歌声中,大家都忍不住流下泪来。
2.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悲怆过度,不久就病倒了。
1. 悲伤。
引
1. 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
北齐
《观我生赋》
颜之推
2. 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
唐
《有感》诗之三
白居易
3. 吊英魂,歌楚些,不胜悲怆。
元
《范张鸡黍》第四折
宫天挺
4. 寒烟衰草,徒令嗜古之士俯仰欷歔,增其悲怆耳。
清
《金陵览古》诗序
周亮工
5. 鲁迅写这信时,一唱三叹,其悲怆之情,令人泫然泪下。
《素笺寄深情》
曹靖华
“悲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ēi chuàng”,意指悲伤凄惨。这个由“悲”和“怆”两个字组成,其中“悲”表示悲伤、悲哀,“怆”则表示痛苦、凄凉。悲怆一词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或遭遇丧等情况时的情感状态,表达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悲伤情绪。
从字面解释来看,“悲怆”不仅仅是单的悲伤,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痛苦和无奈。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对失去亲人、财产、健康或遭受灾难的强烈忧虑和不安。在某些情况下,悲怆还带有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无可奈何之感。
此外,悲怆与悲伤的区别在于,悲伤更偏向于哀痛忧伤,而悲怆则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可怜和无助的情绪。因此,悲怆在情感上可能比悲伤更加深刻和复杂。
总之,“悲怆”是一个用来描述深刻悲伤和痛苦情绪的词汇,通常用于表达在面对重大损失或打击时的复杂情感体验。
悲怆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中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是重要的方面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至1798年初,是其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高潮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贝多芬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融入了当时欧洲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以及他自身备受耳聋折磨的痛苦。这表明,悲怆的情感在术创作中往往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人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深刻情感。
此外,悲的概念在文学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文学,悲怆情感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探讨的重要主题。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内心挣扎,展现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悲喜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鸿烈》中的论述,他指出人们对于悲喜的感受存在主观差异,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体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悲怆的历史起源和演变体现了人类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情感的探索和表达。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哲学,悲怆情感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死亡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悲怆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存在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社会的独特需求和文化内涵。例如,在伊朗文化中,丧亲之痛的人必须表现出真正的哀悼,否则可能被指责对逝者怀有恶意,尤其是在他们可能继承遗产的情况下。而在爱尔兰,丧礼上人们会欢笑以示哀悼,而在巴厘岛,人们则用笑声来应对丧亲之痛。在中国,人们倾向于通过身体上的不适来表达强烈的悲伤,尽管他们意识到心理因素对情感的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悲伤与哀悼之美,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以及早期独特的悲伤表达风格。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悲伤与怨恨的文学艺术旨在传达创作者的真实情感,促进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艺术风格以描绘悲伤与怨恨为特征,体现了主人公体验或时代属性的体现。
英汉两种文化在表达悲伤情感时都使用了类似的概念隐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悲伤是黑暗”这一概念中,英语和中文都有将悲伤与视觉上的明暗度联系起来的说法;而在“悲伤是一种疾病”这一概念中,英语则强调了疼痛与生理上的疼痛之间的关联。此外,在涉及感控制方面,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如英语中的“悲伤是负担”和“竞争中的敌人”,体现了理性的自我与情感之间的斗争。
在历史视角中,表达形式、反应模式和情感处理随时间而变化。现代西方人的悲伤无法被普遍地概括,公共和私人悲伤的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在语言学视角中,语言并非直接反映内在体验。在悲伤中,我缺乏词汇,因此依赖于文化提供的表达形式和思考方式。这些讨论可能有助于塑造悲伤经历,而不仅仅是表达它。
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怆,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歌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表达。这表明不同民族在哭丧时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格式,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含义。
白色在汉语中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这反映了汉语中颜色与情感的关联,以及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韩国的传统民族情绪强调“恨与憾”,而深厚的儒学传统和悲怆的民族审美情绪,则拉深扯宽了电影表达的深度。这表明韩国文化中对悲怆情感的特殊处理和表达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理解悲怆的情感深度,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是对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的深刻关注,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的共鸣和思考。例如,杜甫的诗作通过融合悲秋意象与长江雄浑之景,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时局动荡下的悲怆。
文学作品中的悲情(pathos)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手法,它通过描绘人物的悲伤、同情和怜悯,触动读者的情感,激发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限于语言,更体现在对失去亲人、社会不公等主题的深刻描绘上,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虽然悲怆,但其所蕴含的情感远远大于悲剧本身给人的直感受,它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层次思考。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通过主人公的复杂情和沉重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也是一种理解悲情感的方式,它通过幽默的表达方式,让人在笑声中体会到人生的苦涩和无奈,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悲怆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全然负面。根据,新的研究显示,体验并接受悲伤等负面情绪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这表明,适度的悲怆情绪可以作为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有助于个体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然而,期或过度的悲怆情绪确实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指出,悲伤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更容易生病,尤其是丧偶后的头六个月此外,悲伤还会导致抑郁、焦虑、内疚、愤怒、嫉妒等情绪问题,以及失眠、疲劳、头痛等生理症状。进一步列举了悲伤对我们身体、情感、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包括疼痛、恶心、腹泻、头痛、疲劳等症状,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遗忘、困惑等思维问题。
因此,适度的悲怆情绪可以作为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有助于个体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然而,长期或过度的悲怆情绪需要得到适当的处理和管理,以避免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对和处理悲怆情绪的方法多种多样,旨在帮助个体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管理这些情绪。以下是一些积极的策略:
痛快地哭泣:当感到悲伤和痛苦时,不妨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这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减少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有关的神经递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学会感恩:尝试每天记录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这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保持微笑:即使在悲伤中,也可以尝试保持微笑的姿势或爽朗地笑一笑,这会刺激大脑思维,让你感到快乐。
自我提醒和自我暗示:通过自我提醒、自我命令和自我暗示,如“制怒”、“忍”、“冷静”,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环境制约: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情绪状态。
情绪管理: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悲伤等,并寻求适当的方来调节情绪,如与他人沟通、进行放松训练。
提前规划逃离悲伤的场所:如家或朋友家,接受生活方式的变化,保持生活多样化,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专注于当下和未来。
简化生活方式:放松心情,享受当下,这也能让悲伤的情绪得到缓解。
自我同情:每个人处理悲伤的方式都是独特的,没有固定的时间或正确规则。自我同情包括自我善意、认识到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会经历损失和悲伤,以及非判性地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照顾自己:寻找小确幸,如喝喜欢的咖啡或蜷缩在毯子上;在寒冷的天气里外出散步;给自己独处和安静的空间;保持日常惯,确保自我关怀不缺席;坚持写下自己的自我关怀实践;对自己要有耐心,做让自己感觉好的事情。
以温馨的方式纪念传统:将逝去的人纳入传统中,如在Advent蜡烛旁摆放照片或挂上他们的袜子;设立纪念空间,点燃蜡烛并展示照片;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故事和回忆;创造新的有意义的传统。
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和社区:参加支持小组或与其他悲伤者共进晚餐;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表达你的需求;考虑作为志愿者,为他人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