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见义勇为,敢管不平之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老先生经纶满腹,学贯古今,堪称我辈的楷模。
1. 典范;榜样。
引
1.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后汉书·卢植传》
2. 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硾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南史·庾肩吾传》
3. 固无以动世俗之耳目,斯可以为治道之楷模。
宋
《谢宰执登科》
叶
4. 金沙鹿溪周先生,一代楷模,三吴宗匠。
清
《刻周鹿溪先生遗集启》
陈维崧
5. 这样便是西班牙女子的楷模。
《喀尔美萝姑娘》
郭沫若
2. 犹效法。
引
1. 惜其书今无流传者,否则供童子楷模,颇得也。
清
《茶香室续钞·美体书》
俞樾
“楷模”一词在汉语中意为榜样、模范或法式,通常用来形容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它强调的是某种行为、品质或成就的典范性,可以是个人、群体或某种思想、技术等在特定领域中的杰出表现。
“楷模”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卢植传》其中提到“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意指卢植作为士人的典范和国家的栋梁。此外,“楷模”一词也可以指效法的对象,即值得效仿的事。
关于“楷模”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认为它与楷树和模树有关,楷树因其刚正挺拔成为众树的榜样,而模树则象征着不染世俗的“正”,两者合称为“楷模”。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楷模”一词的楷”字本义为法式、典范,并与楷树和模树无关,而是与书法艺术和道德模范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楷模”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学术、艺术或道德上达到卓越标准的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例如,雷锋被奉为代的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世代相传。
总之,“楷模”一词不仅涵盖了个人优秀品质和行为,也包括了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后汉书·卢植传》中,“模”一词的具体语境和含义如下:
曹操在北伐柳城时,途径涿郡,对当地守令说:“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卢植的名声远扬,他的学问是儒学的领袖,是子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里的“楷模”指的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或事物。曹操称赞卢植不仅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更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的重要贡献。因此,“楷模”在这里既指卢植个人作为学者和道德榜样的地位,也象征着他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楷模”一词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可以从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主要涉及楷树和模树这两种树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象征意义。
楷树,又称黄连木,是一种在孔子墓旁生长的树种。根据《说文解字注》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在其旁种植了多种珍奇异木,其中就包括楷树。楷树因其挺直的树干和四季变换的叶色,象征着刚正挺拔和不染世俗的“正”,成为众树的榜样。此外,楷树还因其木材细致、耐干旱耐瘠薄、抗污染等特性,被尊为尊师重教的象征。
模树则是一种应时之树,其叶随季节变化呈现出青、黄、赤、白、黑五色,与古时正色相呼应,为群树的榜样。相传模树最早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的墓旁,因此被赋予了榜样、范式之义。模树因其色泽纯正,“染尘俗”,也为诸树之榜样。
“楷模”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卢植传》中,用于形容经学家卢植为儒宗之楷模,国之桢干。后来,“楷模”逐渐被广泛可并沿用至今,用来形容可作范式和榜样之人的用法。学者普遍认同“楷模”二字在造字之初便被赋予了模范、榜样之义。
楷树和模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刚正挺拔和不染世俗的正”,分别代表了孔子墓旁的楷树和应时之树模树。这两种树木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象征意义,被后人合称为“楷模”,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学习之意。
楷模一词不仅指古代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良吏能臣,也指今天心系群众、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和无私奉献的普通人。学习楷模,就是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精神,将榜样的量牢记心中,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总之,“楷模”一词源于汉语,意为榜样模范、法式,与楷树和模树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法式、典范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许多人物和事物被广泛认为是楷模,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楷模人物及其贡献和影响:
徐虎:“新时代雷锋”,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人。
文化与文学领域的楷模:
苏东坡:被联合国认定为二千年来世界杰出人物之一,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受到全球认可。
现代英模人物:
钟南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获得了“共和国勋章”。
女性楷模:
这些楷模人物不仅在其专业领域内取得了卓越成就,而通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楷模”一词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及其含义存在一定的异同。在汉语中,“楷模”指的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或事物,是某种领域的佼佼者,强调思想情操高尚,是值得作为模范代表的人物。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并在后世广泛使用。
在英语中,“楷模”可译为“model”或“example”,德语中为“Modell (S)”或“Vorbild (S)”,法中为“modèle, exemple”。这些词汇同样表示榜样或典范的意思,与汉语中的“楷模”有相似的含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楷模”一词在汉语中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中,曾有误解认为其与楷树和模树有关。例如,宋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记载:“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但现代研究指出,“楷树”的“楷”(jiē)“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总结来说,“楷模”一词在汉语中意为榜样或模范,强调思想情操高尚,是值得效仿的对象。而在英语、德语和法语中,其对应词汇也主要表示榜样或典范,含义基一致。
楷模概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广泛而深远,尤其在教育、艺术和道德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教育领域,楷模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中。通过树立和宣传时代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调榜样的力量,认为通过学习楷模的精神风貌,可以引领并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此外,传统礼教也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即通过榜样的行为和人格感召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言教更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涵养。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时代楷模”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时代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德觉悟。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安排关于“时代楷模”精神的讲座,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这一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
在艺术领域,楷模的概念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艺术作品常常以楷模为原型,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从而感染和激励观众。例如,一些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会以历史上的楷模人物为原型,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楷模的精神力量。这种艺术化的表现不仅增强了楷模事迹的传播效果,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敬仰之情,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领域,楷模的概念更是被视为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树立和宣传道德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可以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例如,劳动模范郭明义、疫英雄钟南山等人物通过自身的行为展现了高尚的精神力量,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这些生动鲜活的榜样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播撒着道德的种子,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
此外,道德榜样的作用不仅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还包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楷模的事迹和精神,人们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从而实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道德榜样的作用巨大,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如个别道德榜样被误解或生活陷入窘境等。因,在塑造和培育道德榜样时,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创新宣传机制,以确保道德榜样的正面效应最大化。
楷模概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深远而广泛,在教育、艺术和道德领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