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模范的意思

fàn

模范

拼音mó fàn

1.模范常用意思: 好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先进人物或事迹。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旗帜 , 榜样 , 表率 , 典范 , 楷模 , 范例 , 标兵
例词劳动模范

例句 1.领导干部应该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2.模范常用意思: 值得作为榜样学习的。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例词模范事迹
例词模范人物

例句 1.高年级的同学应该努力成为遵守校规校纪的模范人物。

模范引证解释

1. 制造器物的模型。

1. 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汉 《论衡·物势》 王充
2. 袅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 宋 《梦溪笔谈·异事》 沈括
3. 不若弛限钱之禁,许民自采铜铸钱,而官制模范,薄恶不如法者,令民不得用。 《金史·食货志三》
4. 方(方干)诗在模范中尔,奇意精识者亦然之。 宋 《唐语林·栖逸》 王谠
5. 翰林以记载文诰为职,苟少知文之模范,行己无大过失。 清 《霞外 平步青

2. 榜样;表率。

1. 师者,人之模范也。 汉 《法言·学行》 扬雄
2. 愚观愈之书,其文章纯粹典雅,司马迁、扬雄殆无以过,其行己亦中正,可为后人模范。 宋 《东园丛说·韩愈诗文》 李如
3. 精力既倦于鼓舞,学行又歉于模范。 明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张居正
4. 政治工作人员本身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够做全体官兵的模范。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二 周恩来
5. 我父亲去修淮河,还当了水利模范。 《万古青春》 杨朔
6. 我同老模范研究研究。 《东方》第五部第五章 魏巍

3. 效法。

1.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 《周书·王褒传》
2. 骐𬴊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 《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

4. 描摹;描绘。

1. 只见那青松桧柏侵霄汉,怪石峻岭难模范。 元 《老君堂》第一折 郑光祖
2. 碑传之作,博征之献,游记之文,模范山水,然记事失实,厥有数端。 《文说·记事》 刘师培
3. 模范山水流连风景奚足数,山川形胜湖海豪杰历历铭心头。 《狂歌行》 沈砺

5. 犹约束;制约。

1. 温卿诗任臆发抒,不受模范。 清 《明诗纪事丁 陈田
2. 是以小丑旋就诛夷,而大敌无敢凌逼也。西人虽非我族类,殆亦模范乎天威。 清 《壶天录》卷下 百一居士


模范是什么意思

“模范”一词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在学习、工作中值得树立为典型的人才或事迹,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榜样。此外,“模范”也可以指制造器物的模型或模子,引申为规则、法度、榜样和表率等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模范”多指先进人物,即能够成为全体官兵或社会成员的榜样。模范人物通常因其事迹品行的典型性而被树立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例如,劳动模范、模范教师等都是在各自领域内表现出色、值得学习的人物。

“模范”不仅限于正面的人或事物,还可以指同类中最完美的事物,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激励他人积极向上。

模范人物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

模范人物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在中国文化中,模范人物通常被定义为那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展现出突出能力或品质、为社会作出大贡献、获得社会主流认可,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先进人物或群体。这些人物往往被党和政府批准、认可和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

在西方文化中,模范人物则更多地与道德和精神引领功能相关联。例如,M. Gregory Kendrick的研究指出,模范人物通常不是普通人,他们从事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无法或不愿意去做,他们奉献己的生命于某种抽象的理想,如荣耀、神、卓越、美丽等,并通过崇拜、纪念碑、故事、诗歌和歌曲在死后享有一定程度的不朽。此外,模范人物也可以是基于非正式知识的人物,如民间英雄、消防员、医生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美德和特质使他们成为值得尊敬和模仿的对象。

在伊斯兰文化中,模范人物必须具备信仰真主、相信末日审判以及时刻铭记真主的要素。例如Sheikh Hisamuddin作为一位传播伊斯兰教的重要人物,其典范行为包括勤奋虔诚、勤奋工作和智慧,这些行为使他成为社区成员的朝拜对象和智慧的解决问题者。

总体而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文化中,模范人物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质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品质被认为是正确、积极和道德的;他们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模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有哪些具体案例?

在教育领域,模范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体案例包括:

教师通过展示良好的行为、言语和举止,成为学生的榜样。例如在印尼的清真寺学校中,教师通过展示礼貌、诚实、勤奋等价值观,帮助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此外,教师还通过专业道德、对学习的承诺、感同身受和关怀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塑造学生的性格和精神层面。

英雄人物如张桂梅老师,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帮助数千名贫困家庭的女孩改变命运。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了许多学生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华坪女高继续教育事业。这种英雄人物的榜样示范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感染和激励青少年追求集体主义的最高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或展示实际行为来激励学生。例如,在讲授《关心国家兴衰、以国家利益为重》时,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等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渗透爱国和责任的主题。

在农村地区,教师通过设立分享班会、营造安静的阅读氛围等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避免采取暴力手段处理课堂秩序问题,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

师通过展示学习态度、分享学校经历、培养谦逊、微笑等美德,以及在课堂互动中展现出的沟通能力,成为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身体技能方面的榜样。

教师通过其行为和行动成为学生的角色模型,这种行为和行动被称为角色模型学习。教的行为受到追随、模仿和喜爱,从而在塑造学生态度和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作为榜样角色,可以提高低背景学生的自信心、期望和教育投资,特别是在数学教育领域。此外,高成就同伴的存在可以减少歧视,对最弱势学生有利。

榜样不仅提供教育学的理论工具,帮助理解教育的本质、任务和使命,还展示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包括倾听、接受他人、与他人平等交流等特质。这些特质能够激发个人潜能,增强自信,并指导职业决策。

模范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教师的行为示范、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课堂故事的实际用以及教师在认知、情感和身体技能方面的榜样作用。

如何评价模范人物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模范人物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首先,模范人物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事迹,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和塑造者。例如,劳动模范郭明义和抗疫英雄钟南山等,他们通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力量,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其次,评选和树立道德模范人物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这些模范人物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楷模,也是社会真、善、美风气的净化者,能够带动群众效仿,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例如,“钢铁院士”崔崑和女降兵马旭等人的善举,诠释了克己奉公的人生价值,展现了舍己为人的大义,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此外,英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象征,根植于中华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英模教育旨在引导社会成员学习英模精神,形成高尚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这表明模范人物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模范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模范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词源、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

从词源上看,“模范”一词最初来源于古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在上古时代,人们使用陶土制成模具,然后翻转为范,再按比例熔化铜锡等合金浇铸入模中冷却成型。这种模具不仅用于制造器物,还象征着一致性和规范性,因此“模范”一词最初具有物理和抽象的重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模范”逐渐引申为行为准则或取法的楷模,成为值得人们学习或效法的榜样。

“楷模”一词则源于两种树木:楷树和模树。楷树生长在孔子墓上,子贡将其移植至师墓旁,成为树之榜样;而模树可能是古人虚构的一种树木,因其叶色随季节变化而纯正,被后世用于比喻人的模范行为和榜样作用。这两个词最初由两个同义词素“模”和“范”组成,原意为模型或规范,即制造器物时用的模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模”逐渐引申模范或楷模,成为值得学习或效法的榜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模范”和“楷模”的应用也有不同。例如,在东汉时期已有“天下楷模李元礼”的说法,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到了曹操北讨柳城时对卢植的赞誉,称其为“国之干”。这些例子表明,早在古代,“楷模”就已经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风格的人物。

进入现代社会后,“模范”和“楷模”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例如,在八十年代,中国的英模形象多为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如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体现了慷慨激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英模内涵扩展至具有现代化术的知识分子,如陈景润、袁隆平、罗健夫等。进入九十年代,英模形象逐渐褪去道德色彩,大众偶像开始从非官方渠道诞生,如聂卫平、女排、李宁等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model”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源自法语modelle,意为“按比例制作的相似物;建筑师的设计集”,后经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演变,最终形成现代含义。在1630年代,“model开始被用来指代模仿或比较的标准,即用于模仿或比较的事物、人物或模式。

模范概念在历史上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具体的物理模具到抽象的行为准则,再到现代社会中的多样化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模范的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中,模范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模范形象经历了从圣人和英雄到普通学生的转变。例如,中国政府将模范形象从圣人和英雄改为普通学生,这些学生不仅代表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包括懒惰和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这种变化反映了政府从理论和原则转向实践,从“文本”到“生活”的转变,使模范更易于接近和亲切。

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英雄不再像传统英雄那样具有超凡的能力或地位,而是指那些在我们最佳时刻可能也会做的事情的人。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尊严和平等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荣誉体系的挑战。

此外,当代青年的偶像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娱乐明星是青年的主要偶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英雄模范和抗疫先锋等。这种现象被称为“次级情感依赖”,即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寻找现实社会关系较远、心理上较为亲密的对象。媒体在塑造青年偶像观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传播正能量,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模范的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媒体环境的变化所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