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地球是一个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
2.比赛结束后,两队运动员相互签名留念。
1. 两相对待的;彼此之间的。
引
1. 全身的动作有相互的关系,不是可以分成部位,各自独立的。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
洪深
2. 虽然我们交谈的时间有限,可是我们还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友谊的海洋》
巴金
3. 接触多了,相互的了解深了,钦敬的友情也就油然而生。
《碧海青天寄友情》
杨沫
“相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相互”可以示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帮助或共同行动。在不同的语境中,“相互”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基本含义:在汉语中,“相互”通常用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强调双方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之间应该相互解、相互支持,这样彼此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用法:作为副词,“相互”常用于描述两个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相互作用”、“相互信任”等。此外,“相互”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两相对待的关,例如“相互关系”。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虽然“相互”和“互相”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有所不同。“互相”通常只能作为副词使用,而“相互”不仅可以做副词,还可以做形容词例如,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相互理解”,而在描述动作时则可以用“互相帮助”。
文化背景:在中文文化中,“相互”常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例如,在电影戏剧表演中,演员之间的动作需要有“相互的系”,即彼此的动作要协调一致。此外,“相互”也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科学合作、商业交流等场景,强调各方之间的互利共赢。
翻译与应用:在英语中,“相互”可以翻译为“each other”或“mutual”,用于描述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参与。在国际交流中,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准确传达合作与互惠的理念。
“相互”是一个多义词,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参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专业领域中,“相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相互”和“互相”虽然表示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或相互关系,但它们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用色彩上存在一些差异。
从使用频率看,“互相”在古代文献中更为常见,而“相互”则在隋唐五代时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互相”更常用于书面语,如对外汉语教材、文教材和学科教材等,而“相互”则在口语语料中更常见,如日常对话中。
从句法功能来看,“互相”只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如尊重、帮助、支持等。而“相互”除了做状语外,还能做定语修饰名词,表示两相对待的状态,如“相互关系”。例如,“他们相互学习”、“他们之间产生了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语用色彩方面,“互相”倾向于用于口语,“相互”则更适用于书面语。这表明“互相”更注重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关系,调的是双方(或多方)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情况。而“相互”则更灵活,可以修饰各类词性,如形容词、副词等。
在不文化背景下,“相互”一词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从历史文献来看,“相互”最早出现在东汉佛教文献中,而“互相”则在唐代才见于中土文献。这表明“相互”在早期佛教文化中已有使用,而“互相”则是在更晚的时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在语法功能上,“相互”和“互相”都可以作为状语使用,但“相互”除了可以作为状语外,还可以用于其他句子结构中,如形容词作定语。例如,“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表达方式。“相互”还可以与方位词“间”、“之间”组成方位词组,一起充当定语或状语。而“互相”则不能这样用。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相互”和“互相”的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清代及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互相”,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增加使用频率。这可能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
在具体语境中,“相互”和“互相”的应用也有所区别。例如,在描述人际关系时,“相互”常用于强调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如李陵的《与苏武》诗和杜甫的《草堂》诗中所表达的。而在描述团队合作或社区互动时,“互相”则更侧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协作。
值得注的是,“相互”和“互相”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如“互相扶助”和“彼此扶助”都可以表示“彼此”的关系。然而,在大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各自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不能完全互换。
“相互”和“互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存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它们的起源、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以及具体语境中的应用上。
在科学合作和商业交流中,“相互”关系的应用案例广泛而多样。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模式。这种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还能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例如,在能源节约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已经产生了许多创新成果。
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合作:在中国,为了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体系的构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组织了第四届中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该会议旨在促进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案例,并为碳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国际空间站的成功展示了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跨国合,科学家们不仅能够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还能在外交关系上建立信任和尊重。
工业共生合作:在工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也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关系。这种合作基于商业原则,通过交换残余产品来实现环境和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在国际交流中,准确翻译“相互”一词需要考虑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看到“相互”英语中的翻译有多种选择,包括“mutual”、“reciprocal”、“each other”等。这些翻译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例如,“mutual”常用于表示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共同关系或相互尊重,如“mutual respect”(相互尊重)。而“reciprocal”则强调的是双方的相互作用或反应,如“reciprocal influence”(相互影响)。“each other”则更直接地表示两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they looked at each other”(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在政治和经济学领域,“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和“mutually promotive”(相互促)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法律和行政协调方面,“mutual legal assistance”(相互司法协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因此,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求,翻译“相互”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如果是在强调共同关系或相互尊重的场合,可以选择“mutual”;如果是在描述相互作用或反应的场景下,则可以选择“reciprocal”;而在需要明确指出两个主体之间直接互动的情况,则可以选择“each other”。
在古代汉语中,“相互”一词的含义和用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相互”“互相”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过程。
“相互”一词最早见于东汉佛教文献,而互相”则在汉代才出现在中土文献中,直到魏晋时期才在佛教文献中出现。这表明“相互”一词的使用时间较晚,大约出现在隋唐五代时。相比之下,“互相”一词则更早,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易》中。
在句法功能上,“互相”只能作为状语,而“相互”可以做定语修饰名词。这种差异反映了两词在语法功能上的演变。此外,在语用色彩方面,“互相”更适合口语表达,而“相互”则更适用于书面语。
从历史文献来看,“相互”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互相”,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增加。这可能与两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程度和语境有关。
综上所述,“相互”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经历了从较晚出现到逐渐增加使用频率的过程并且在句法功能和语用色彩上与“互相”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