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念着十分拗口的绕口令,却从不磕巴,真是厉害!
2.这段文字读起来真拗口,你应该改一改。
1. 说起来别扭,不顺口。
引
1. 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做金莺,姑娘嫌拗口,只单叫莺儿,如今就叫开了。
《红楼梦》第三五回
2. 怪事!没有比这个再拗口,再难记的了。
《陀螺》三
茅盾
3. 一句话当中尽是仄声字,或者一联串句子,结尾的字都是平声或仄声,读起来或者烦腻,或者拗口,也是不大美妙的。
秦牧
“拗口”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ào kǒu”,意指说话时显得别扭、不顺口,通常于描述句子或词语的发音困难、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流畅的情况。例如,在《红楼梦》中提到,金莺的名字因拗口而被改为“莺儿”。拗口的反义词是“顺口”。
此外,“拗口”也可以指绕口令,即由于发音上的困难而难以正确发音的词语或句子。在某些地区,“拗口”还有其他方言称呼,如“瓯口”。
总结来说,“拗口”主要用来形容说话或发音别扭、不顺口,常用于描述语言表达上的不自然或难以理解的情况。
拗口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最初可能在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中萌芽。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或拗口令,是一种将双声、叠韵词或发音相近的语词组合成简单有趣韵语的游戏,要求快速念出,读起来节奏感强,妙趣横生。这种语言游戏的特点是将易混淆的字组合成绕口句子,形成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适合语言训练,能提高反应灵活性和口齿伶俐度,避免口吃。
绕口令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形态到文人模拟再到现代创新的过程,其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反映了会变迁和文化传承。例如,《弹歌》中的“晰竹,续镇数竹,飞土”被认为是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包含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汉字字音异同现象,发现了更多双声叠韵词,这些词的处理得当可以产生美妙的音韵效果,促使人们练习发音和口头表,从而形成绕口令。
绕口令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锻炼头脑反应、吐字清晰等能力,避免口吃,同时具有休闲逗趣的性质。
在不同方言中,“拗口”一词的称呼存在一定的差异。
绕口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古籍《弹歌》中,其中包含了双声叠韵词的基本成分。这种语言游戏最初是作为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的一部分存在,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教育工具,用于帮助儿童正确发音和练习口齿伶俐。
在唐宋时期,绕口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被记录下来,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儿童和提高口语能。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绕口令逐渐完善,并受到文人的青睐。例如,宋玉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扩展了绕口令的地位和影响。然而,古代的绕口令多为通俗浅显的文字游戏,主要流行于下层民众和少年儿童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绕口令的思想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反映了时代气息。例如,20世纪60年流传的绕口令《赔钵钵》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现代绕口令不仅在儿童文学中流行,还在广播、电视领域受到电台播音员和电视台主持人的喜爱,成为矫正口齿、提高发音准确性的有效工具。
绕口令不仅是汉族传统语言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要有效地练习绕口令以提高发音准确性和流利度,可以参考以下步骤和方法:
针对特定的发音难点,可以选择专门设计的绕口令进行练习。例如,针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难点音,可以选择相应的绕口令进行集中练习。
由慢到快:
当熟练掌握后,可以逐渐加快速度,但要注意保持发音的清晰和准确。
巧用停顿:
对于较长的绕口令,可以当使用停顿来帮助呼吸和换气,避免一口气念完而影响发音质量。
口耳并用:
练习时不仅要自己念,还要听自己的录音,找出问题并及时纠正。也可以听他人念绕口令,取长补短。
反复练习:
每天占用一定的时间(如5分钟)反复练习绕口令,这样可以巩固发效果。
注意发音部位和方法:
特别注意“叼住字头、拉开字腹、归音到位、调值饱”等基本发音规范。
利用多种绕口令: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绕口令进行练习,如元音、辅音和特殊语音现象的绕口令,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发音能力。
结合呼吸控制: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拗口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拗口令是一种语言游戏,通过将双声叠韵或音近的单词编连成的句子,因其发音复杂而易于引起笑声,常用于矫正口音增加语言趣味。这种语言游戏不仅能够矫正口音,还能增加语言的趣味性。例如,演员、播音员、话务以及从事演讲活动、公关活动的人员,也都把绕口令作为基本功之一训练“嘴上功夫”。
其次,口令可以用来使儿童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例如,传统儿歌《天上星啦斗,地上鸡啦狗,园里葱啦韭,河里鱼啦藕》以及北京儿歌《四和十》都是通过绕口令的形式来帮助儿童学习发音和辨音。
此外,拗口令在翻译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指出拗口的翻译往往不符合特定的语境和习惯,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因此,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拗口令,避免因拗口而产生的误解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