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装束的意思

zhuāng shù

装束

拼音zhuāng shù

1.装束常用意思: 衣着穿戴;打扮的样子。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打扮 , 妆饰 , 穿戴 , 穿着
例词装束时尚

例句 1.他那峨冠博带的装束很有古典风味。
2.许多年过去了,她的装束依旧是那么优雅大方。

2.装束常用意思: 整理行装。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打扮 , 妆饰 , 装扮 , 装饰 , 穿戴
例词装束完毕

装束引证解释

1. 束装;整理行装。

1.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2.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晋 《拟古》诗之六 陶潜
3. 大哥欲同汝去,可便装束。 清 《聊斋志异·婴宁》 蒲松龄
4. 于是这支小队紧紧装束,沿着玉女峰右侧的山沟又出发了。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 魏巍

2. 装饰打扮。

1. 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 唐 《朝野佥载》卷三 张𬸦
2.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唐 《连昌宫词》 元稹
3. 时已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灯梳洗……装束方完,天色已晓。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 衣着穿戴;打扮出来的样子。

1. 曾见当垆一个人,入时装束好腰身。 唐 《嘲飞卿》诗之一 段成式
2. 𪸩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 宋 《清波杂志》卷八 周
3. 姑娘,不是我不相认: 一则是灯前月下;二则姑娘的这番装束与店里见的时节大不相同。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4. 女儿年纪已经三十多岁,从装束上看,似乎是一个半旧式的女人。 《人的世界·第一家邻居》 王西彦


装束是什么意思

装束”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穿着打扮,如“装束朴素”;二是指整理行装,如“整理行装”。在古代文献中,“装束”也常用来形容人的穿着打扮,例如《乐府诗集》中的“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此外,“装束”还可以指特定场合的服装,如仪式服装或礼服。

在现代汉语中,“装束”通常用于描述个人的穿着打扮,包括日常穿着和特殊场合的装扮。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装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或服饰风格,如《儿女英雄传》中提到的“装束与店里见的时节大不相同”。

“装束”一词涵盖了从日常穿着到特殊场合的装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装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景、审美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历史时期及其装束的特点:

  1. 古代中国
  2. 缙绅:最初指古代官宦在衣服外面束的大带子上插笏,以备遗忘。后来这一装束被用来代指官宦。在明代,缙绅成为封建特权阶层的代称,包括各级官吏、致仕官、封赠官、捐纳官以及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生员。缙绅在政治上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经济上则有优厚的待遇和权。
  3. 头巾:头巾在古代中国有多种用途和象征意义。例如,“羽扇纶巾”最初是明代小说中谋士的职业装束,源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后在元杂剧中定型。头巾的颜色也代表不同的身份,如汉代的绿帻、赤帻等。

  4. 宋代

  5. 宋代服饰相较于唐朝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崇尚复古之风,仿周代制度加之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社会的审美更加注重质朴、素净与简洁。女性服饰少了唐朝的艳丽奢华,更加注重素雅之美与实用。褙子是宋人的常见服饰,男女装束有很大的不同,男装褙子宽松,而女装褙子窄小。

  6. 日本

  7. 公家装束:日本公家装束的种类和使用场合与现代衣着类似,如晨礼服、背心、西装、运动装等。具体装束括束带、衣冠、直衣、狩衣和直垂等。这些装束反映了不同场合下的正式程度和适用范围。
  8. 十二单:十二单是平安时代后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女性正装,也被称为“女房装束”或“宫廷装束”。在平安时代初期,受中国唐风文化的影响,服饰制度较为宽松,但到了9世纪中叶,随着和风文化的兴起,服饰逐渐向日本本土风格转变,形成了独特的“和风化”。

  9. 19世纪

  10. 19世纪沐浴装束经历了重大变革,反映了社会规范、科技进步和休闲活动态度的变化。起初,沐浴装束以保守和遮蔽为主,遵循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和 modesty 理念。女性穿着长裙,男性穿着长裤和宽松上衣。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装束逐渐变得更加实用和功能性,使用棉和亚麻等轻质材料,提高了在水中的舒适度和灵活性。

  11. 武士道

  12. 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与发展也与装束密切相关。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的社会地位、思想背景和装束经历了变化。武士在成为支配阶级前,掌握了成为支配阶级的思想,追求权力和地位。随着时代变迁,武士的思想背景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佛教信仰到镰仓佛教的兴起,再到室町时代的文化知识掌握和禅宗皈依。武士的装束也反映了他们的武器和战斗方式的变化。

装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描述和使用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装束的描述和使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首先,宫妆作为宫中女子的装束,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如《红楼梦》、《桃花扇》等,通过描绘宫中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展现了服饰的美丽与华贵,还承载了人物的品格、情感和生活状态。例如,《陌上桑》和《羽林郎》中,诗人通过描绘饰来烘托人物的美貌,如罗敷的精致竹篮、时髦发型和华贵穿着,以及胡女的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和蓝田玉头饰,展现了服饰与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

此外,古代小说中的服饰也常被用作社会隐喻,通过人物的衣着传递出丰富的社会信息。例如,曹操常穿白袍,象征着他的权力和统治欲望。《诗经》中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状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服饰文化。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装束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现代汉语中装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现代汉语中“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装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例如,从古代的“奇装异服”、“旗装”到现代的“轻装简从”、“浓装艳抹”,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富性,也体现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选择和审美追求。

  2. 语境的变化:在古代,“巾帼”是男女皆有的装束,但在当代语境下,“巾帼”更多地被理解为女性的象征。同样,“白衣”在当代语境下不再与“平民百姓”固定联系,这表特定的服饰借代现象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逐渐消亡。

  3. 现代用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如“排面”和“牌面”的出现,反映了现代汉语中“装束”相关词汇的演变。例如,“排面”一词最早源于民间俗语,意为全身装束打扮,但在网络语境中更侧重于排场和体面,强数量和规模。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汉语中,“装束”一词不仅用于描述传统服饰,还与现代时尚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例如,国风服饰的日常化趋势说明服装正在回归其使用价值,民众对其认识逐渐全面和真实起来,不再满足于一次性的“扮演”体验,而是开始做真正的自己。

  5. 专业领域的应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和复原工作中,“装束”一词的使用更加精确和具体。例如,装束复原小组通过研究不同朝代的服饰结构与细节,复原古代人物的形象,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装束与个人身份、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装束与个人身份、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是复且多维的。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着装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性格和内在品质,还象征着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心理学家指出,不同的着装风格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性格。例如,保守型人通常稳重严谨,前卫型人则开朗活泼,低调型人内向重,炫耀型人外向自信。这种观点表明,着装不仅是个人表达的一部分,还可能影响他人对个人性格的感知。

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着装来体现。在古代中国,服饰的规格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紧密相连,随意穿着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服饰的规范不仅源于封建礼教的约束,更被国家法律所明确。这表明,在某些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着装是严格的社会规范的一部分,违反这些规范可能会带来重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人的着装选择相对自由,但仍然受到职业、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不同行业对着装的要求各不相同,工程师可能偏好休闲装,而医生则有特定的着装规范。此外,娱乐业的着装相对自由,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社会中的位和尊重。

此外,着装还具有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的功能。通过特定的着装,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职业态度和社会适应度,同也能促进群体认同和支持群体团结。例如,假发套在司法领域内不仅是一种职业装束,还象征着法官及律师的职业地位和丰富经历。

然而,着装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过度强调着装可能会抑制创造力和个性表达。此外,某些严格的着装法规(如“sumptuary laws”)旨在限制下层阶级模仿上层阶级的着装,以维持社会控制。

总之,装束与个人身份、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性格和内在品质,还象征着其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着装的规范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装束的含义和重要性有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装束的含义和重要性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服饰不仅仅是遮体之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史、社会和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身份认同以及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在许多社会中,尤其是那些拥有正式商务文化的国家或地,服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不仅体现了个人风格和自我表达,还反映了社会规范和职业环境中的着装要求。

在宗教和文化传方面,服饰的含义也因文化而异。例如,尼姑纱(Niqab)通常被视为宗教信仰和个人选择的象征,而裹头巾(Burqa)则在某些地区被视为文化要求,与当地习俗和传紧密相关。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宗教服饰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在传统卢旺达文化中,人们穿着背布、动物皮毛和香蕉纤维制成的衣物,这些服饰反映了个人的性别、收入、职业和社会阶层。

此外,服饰在跨文化视野下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遮体的工具,更是文化、身份和个人表达的象征。在全球化背景下,服饰成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在跨文化环境中,服饰选择反了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移民群体可能保留传统服饰以保持文化根源,同时适应新文化环境。年轻一代则倾向于通过混搭表达多元文化认同和个人风格。

然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服饰使用也面临挑战,如文化挪用等问题。理解和尊重他文化的服饰意义至关重,因为服饰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身份认同、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总之,服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重要性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和身份认同,还反映了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