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从武汉到上海,可以搭轮船,要不坐火车也行。
例句
1.今天公司的会议得去一个人,要不你去,要不我去。
例句
1.要不他生气呢,原来你说着他的痛处了。
1. 犹否则。
引
1. 〔张太太〕打了两个呵欠说道:“要不咱睡罢!”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2. 要不怎么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
《茶馆》第一幕
老舍
3. 我跟你们一样,都是为了革命工作,要不谁有胆量在野兽乱窜的荒野上干活。
《盐湖之夜》
碧野
“要不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yào bù shì”,通常用于表示假设性的情况,相当于“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例如,“要不是你帮助我,我可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可能无法完成任务。
“要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不是”,用于表达一种假设性的条件,类似于英语中的“if not”或德语中的“wenn nicht”。
“要不是”在汉语中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温州大学叶建军教授的研究,“除非X,不Y”最初出现于唐代,由“除X,不Y”与“非X不Y”糅合而成,糅合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此外,“除非X,才Y”的前身是唐出现的“除非X,(方)Y”,其中“除非X,方Y”是因言者想通过话题的转换从正面或肯定的一面来呈现隐含义而由糅合句式“除非X,不Y”衍生出来的。
“要不是”与其他表示假设的汉语词汇(如“如果”、“假如”)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语义上看,“要不是”通常用于表达反事实条件句,即描述一个未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由此引出一个假设的结果。例如,在句子“要不是来了爆炸大,咱这一家子,早就饿死了”中,“要不是”表示如果没有发生某个事件(来了爆炸大队),则会有另一个结果(早就饿死了)。
相比之下,“如果”、“假如”等词汇更多地用于一般假设句,即描述一种可能发生的条件及其结果。例如,“如果你不去,就通知我一声”中的“如果”表示如果某个条件(你不去)成立,则会有相应的结果(通知我一声)。这些词汇在句法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果”常与“就”搭配使用,形成“如果……就……”的格式。
此外,“要不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才”结合使用,形成“要不是p,才非q”的充分条件句,其中“才”表示申明、确定语气,含有反预期。这种用法进一步丰富了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表达方式。
总体来说,“要不是”与其他表示假设的汉语词汇在语义、句法和语用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要不是”这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语用和语义特点,其使用频率和场合因上下文而异。根据不同的研究和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要不是”常用于表示假设或反假设的情况。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用来表达如果没有某个条件,结果会如何不同。这种用法在日常对话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描述过去事件时。
在口语中,“要不是”常用于强调某人或某事对结果的影响。例如:“要不是丽莎叫天明跟她去看电影,他根本不想进电影院”。这种用法突出了因果关系,表明如果没有某个因素,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要不是”还可以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感激、埋怨、庆幸或无奈等。例如:“要不是改革开放,谁敢想如今这仓满缸实、油天肉地的好生活”(感激);“要不是你,我才不会丢包呢!”(埋怨)。这些例子展示了“要不是”在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时的多样性。
有些句子中的“要不是”可能存在歧义,即可以被解读为违实条件句也可以被解读为直陈条件句。例如:“你要不是不能理解我,就是根本不想理解我”。这种歧义性使得“要不是”在不同语境下需要仔细辨析。
研究表明,“要不是”作为一个词块,在韵律上具有特定的特征。例如,在非NC条件句中,“要”和“不是”之间可停顿,而在NC条件句中则不宜有内部停顿。这种韵律上的差异有助于识别句子的类型。
尽管在科学文本中不常见,但在适当的语境下,“要不是”也可以用于描述重要的因果关系。例如:“要不是太阳辐射的热,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这表明“要不是”在正式文本中也有其适用场景。
“要不是”有时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替代,如“要是……没有……”或者“要是……不是……”。这种替代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供更多的表达选择。
“要不是”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合非常广泛,盖了从日常对话到正式文本的各种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要不是”这一短语常用于表达假设条件和因果关系,强调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发生对结果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应案例:
在《简明英汉词典》和其他英汉文学作品中,“要不是”被用来描述因果关系和偶然性。例如,“若不是她的眼睛太大,她是很漂亮的”。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通过假设条件句来描绘人物特征或事发生的可能性。
在古代文学中,“若非”(即“要不是”)也常用于表达假设条件。例如,《后汉书·卓茂传》中有:“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这句话表达了如果没有公马的帮助,事情将无法顺利进行
唐代诗人李白在《清平调词》中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里用“若非”来表达如果没有遇到某人或某事,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
明代刘基在《御制平西蜀文》中写道:“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称善扬者也。”这句话表达了如果没有圣君的帮助,自己不敢接受这样美称。
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句话通过假设条件句来表达如果没有白痴,所有人都会领会感动。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有一段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通过假设条件句探讨了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表达了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生存的意义就会变得模糊。
要准确翻译含有“要不是”结构的句子到英语或其他言,需要考虑该结构在源语言中的具体含义和情感色彩。“要不是”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庆幸或遗憾的情感倾向。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if not for”来翻译“要不是”,但这种翻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因此,更常见的做法是将“要不是”改写为“幸亏”或“如果不是”,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情感倾向。例如:
原句:“要不是你从那里把我救回来,我这条命恐怕非丢不可。” 翻译为:“幸亏你从那里把我救回来,否则我这条命恐怕非丢不可。”(庆幸)
原句:“可惜皮肤一点,否则真象是一尊活观音。” 翻译为:“如果不是皮肤黑一点,真象是一尊活观音。”(遗憾)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Only + 倒置句”的结构来翻译含有“若非……是不能,若不是……怎能”的条件否定句,这与“只有……才能”的意思相同,并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