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叨唠的意思

dāo lao

叨唠

拼音dāo lao

1.叨唠常用意思: 〈口〉没完没了地说。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絮聒 , 叨念 , 唠叨 , 絮叨

例句 1.他为了一点小事儿就叨唠个没完没了。
2.他一天到晚就叨唠我没帮他的忙。

叨唠引证解释

1. 唠叨;没完没了地说。

1. 就让老太太在这儿叨唠吧! 《龙须沟》第三幕 老舍
2. 娘盘坐在炕头上,又叨唠开了。 《春种秋收·灾难的明天》 康濯
3. 这饶舌的茶房叨唠个没完。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 杨沫


叨唠是什么意思

“叨唠”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啰嗦、唠叨不休。这个词语的发音为“dāo láo”,在日常生活中,它常用于描述那些喜欢长篇大论、反复讲述相同内的人,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厌烦或烦躁。

从字面上来看,“叨”和“唠”都带有重复和絮叨的意思,形成了调和叠加的效果。例如,“叨叨”表示话多或啰嗦,而“唠叨”则指说话啰嗦、没完没了。

在不同的语境中,“叨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方面,它可以被视为贬义词,表示一个人喋喋不休、啰里啰嗦,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厌烦。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热情、真诚的表达方式,比如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叮嘱。

“叨唠”一词最早出现在老舍的作品中,并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如《龙须沟》和《青春之歌》等作品中都有提到。此外,它也可以作为成语使用,形容那些爱唠叨的人,他们喜欢长篇大论地说话,不停地讲个不停。

“叨唠”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词汇,用来描述那些说话啰嗦、唠叨不休的人,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以表达一种关心和真诚的情感。

“叨唠”一词历史起源是什么?

“叨唠”一词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根据,成语“唠叨”出自宋代郑思肖的《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在该文献中,郑思肖描述了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而后世却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这表明“唠叨”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并且用于形容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完没了的情况。

此外,也提到,成语“唠唠叨叨”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讲述了一个唠叨的人在寺庙里被和用“唠唠叨叨”来形容其行为的故事。然而,这一证据与中的信息存在矛盾,因为它们都指出“唠叨”一词的出处是宋代的《答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

在现代汉语中,“叨唠”有哪些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叨唠”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容说话嗦、絮叨
  2. “叨唠”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说话时过于频繁、啰嗦,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或生活进行不断的提醒和嘱咐,这种行为可以用“叨唠”来形容。
  3. 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如果某人不断地抱怨或重复相同的话题,也可以用“叨唠”来描述这种行为。

  4. 表达持续关注或不满

  5. “叨唠”不仅指说话的频率高,还可能包含对某事或某人的持续关注或不满。例如,对不靠谱对象的唠叨、对中医养生的唠等,这些情境下,“叨唠”表达了对某事的持续关注或对某人的不满。

  6. 贬义词

  7. “叨唠”通常带有贬义,表示说话啰嗦、絮叨,让人感到厌烦。例如,“絮絮叨叨”、“贫嘴薄舌”“婆婆妈妈”等词语都是近义词,都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8. 口语和方言中的使用

  9. 在语和方言中,“叨唠”也广泛使用。例如,在北方方言中,“唠叨”(láo dāo)意为闲聊、唠叨或唠叨,形容人过于频繁地说话或抱怨。
  10. 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唠唠叨叨”(lāo lāo dāo dāo)用来形容说话罗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11.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2.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叨唠”也有出现。例如,《红楼梦》第八回中使用了“嘮叨”一词,形容人说话啰嗦。

“叨唠”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在文学作品中,“叨唠”这一形象的描写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情感状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在京剧《战太平》中,多个角色被描绘为唠唠叨叨的人物。例如,《四进士》里的宋士杰总是唠叨着“打一场热热闹闹的官司”,《盗卷宗》里的两位老者也是唠叨不休,《乌盆记》中的老丈对着一个忽隐忽现的物件不停地唠叨,而《伍胥》中的伍云则会遇到人就唠叨家门不幸。

  2. 老舍的《龙须沟》第三幕中有这样的描写:“就让老太太在儿叨唠吧!”。

  3. 康濯的《春种秋收·灾难的明天》中,娘盘坐在炕头上,又开始唠叨。

  4. 杨沫的《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中,茶房叨唠个没完。

  5. 元代无名氏的《谢金吾》第一折中有这样的描写:“你这个老人家,……则管里倚老卖老,口里嘮嘮叨叨的説个不了。”。

  6. 《红楼梦》第五五回中,赵姨娘只管还嘮叨。

  7. 茅盾的《春蚕》中,阿多象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

  8. 鲁迅在《书信集·致郑振铎》中提到:“一切期刊,都小品化,既小品矣,而又唠叨,又无思想,乏味至。”。

如何区分“叨唠”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啰嗦”、“唠叨”)的使用场景和含义差异?

“叨唠”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啰嗦”、“唠叨”)在使用场景和含义上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详细的区分:

  1. “叨唠”
  2. 读音:叨唠的读音为“dāo lāo”其中“叨”读作“dāo”,表示话多;“唠”读作“lāo”,表示闲谈或说起来没完的意思。
  3. 含义:叨唠意为没完没了地说,通常用于描述某人过度谈论或抱怨的行为。它常出现在家庭和亲情相关的地方,体现了长辈对晚的关心。
  4. 使用场景:叨唠多用于描述老年人或长辈反复叙述过去的事情或者重复相同的忠告。例如,母亲催促理发、孩子被唠叨等场景。

  5. “啰嗦”

  6. 读音:啰嗦的读音为“luō suō”表示言语繁复。
  7. 含义:啰嗦更侧重于语言琐碎、纠缠,通常带有轻微负面含义。它描述的是一个人说话过多、重复或围绕一个话题反复讲述。
  8. 使用场景:啰嗦常用于描述那些总是无话不谈、说话过的人。例如,王大妈对母亲身体状况的唠叨是啰嗦。

  9. “唠叨”

  10. 读音:唠叨的读音为“láo dāo”,其中“唠”读作“láo”,表示说话啰嗦、重复或过于频繁;“叨”读作“dāo”,表示话多。
  11. 含义:唠叨形容一个人说话啰嗦、重复、不停地唠叨不休。它有时带有责备或抱怨的意味,但也可以是出于关心的表达。
  12. 使用场景:唠叨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或长辈,因为他们经历丰富,经常会反复叙述去的事情或者重复相同的忠告。例如,琼斯对某个话题的反复唠叨、卢对琐事的唠叨等。

总结

  • 叨唠:强调没完没了地说,多用于描述长辈对晚辈的关心。
  • 啰嗦:侧重于语言琐碎、纠缠,通常带有轻微负面含义。
  • 唠叨:形容说话啰嗦、重复,有时带有责备或抱怨的意味,但也可以是出于关心的表达。

“叨唠”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变体和表达方式有哪些?

“叨唠”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变体和表达方式如下:

  1. 青岛方言在青岛方言中,“叨叨”指的是在一个话题上重复很多遍,俗称“罗嗦”。

  2. 鲁西南地方方言:在鲁西南地区,“叨叨”表示没完没了地说,类似于“唠叨”。在饭桌上,主人劝告客人夹菜时常用语为“别说了,来叨叨”。

  3. 粤语、客家话、潮州话:在这些方言中,“叨”的发音不同。例如,粤语为“dou1 tou1”,客家话为“tau1 to1”,潮州话为“tau1”。

  4. 河南方言:在河南方言中,“叨菜”表示夹菜。

  5. 北方某些地区:在北方某些地区,“拉嗑”也用来表示闲谈、聊天。

  6. 其他方言和变体:在一些方言中,“唠叨”、“唠扯”、“唠嗑”等词语也有类似的意思,表示闲谈、聊天或说个不停。

“叨唠”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变体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青岛方言的“罗嗦”,鲁西南地方方言的“没完没了地说”,以及粤语、客家话、潮州话等方言中的不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