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明理的意思

míng

明理

拼音míng lǐ

1.明理常用意思: 明白道理;懂道理。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懂事 , 明智 , 通达
例词读书明理

例句 1.他一向是个明理的人,不会特别偏袒任何人。

2.明理常用意思: 明显的道理。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词明理摆着

例句 1.明理不用细讲,尤其是在某些场合,说多了反而会起反作用。

明理引证解释

1. 严明的治理。

1. 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 汉 《盐铁论·申韩》 桓宽

2. 明显的道理。

1. 犯法当死,不应死自活,此明理也。 晋 《后汉纪·灵帝纪上论》 袁宏

3. 说明道理。

1. 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南朝 梁 《文心雕龙·事类》 刘勰
2. 文章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 清 《文史通义·原道下》 章学诚

4. 明察事理;懂道理。

1. 历二丞三邑,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 《宋书·良吏传·徐豁》
2. 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们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3. 耻笑那一等倚势生事无学问的进士举人,虽名高位重,徼幸成立,终究算不得读书明理之人。 《快心编初集》第三回
4. 您当官明理,也可以知道我不是凶手。 《归途》 许地山


相关词 知书明理

明理是什么意思

“明理”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 lǐ”,具有多重含义和应。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

  1. 通情达理: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情感,与人相处融洽。

  2. 浅显的道理:指容易理解的真理或原则,通常指人们普遍理解的简单道理。

  3. 严明的治理:在管理或决策过程中,遵循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和标准,以维护社会秩序。

  4. 说明道理:通过文章或语言来解释和阐明道理,使读者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

  5. 明察事理:指一个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6. 道德智慧:在道家哲学中,“明理”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和理解道德原则来获得内心的道德智慧。

  7. 教育与学习:在教育领域,“明理”强调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掌握事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的关系。

  8. 历史与文化背景:在古代文献中,“明理”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如《盐铁论》、《后汉纪》等文献中都有提到。

“明理”不仅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判断力和道德智慧,也是一个动词短语,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理解和应用道理的目的。它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承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理在道家哲学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在道家哲学中,“明理”具有多重含义和作用,其核心在于通过理解和掌握道理来达到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目的。

“明理”在道家哲学中指的是对“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和存在方式,而“明理”则是对这一原理的清晰认知。这种理解不仅限于感性或知性的层面,而是指向“道”自身的显现和显明,即生存的澄明状态。

“明理”在修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中指出,修道的关键在于“坐忘”,即过静心修炼达到忘却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而“明理”则是修道的基础,只有在充分理解内丹修炼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修炼,从逐步实现“致虚极,守静笃”的目标。

此外,“明理”还涉及到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指导。朱熹在《道德经》中提到,君子应以理辨事论是非,有理是非、善恶一清二楚,则无我,无我则公,公则处事以明,明则无私,无私则不昏。以理处事,则不偏,无偏则中,中则气正,气正则无有不善。这表明,在道家哲学中,“明理”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伦理的重要则。

在内丹修炼中,“明理”被视为最基础的部分,古人称之为“穷理尽性”。只有在充分理解丹道机理的前提下,才能从世尘中脱出来,并通过“为道日损”而功德增进。

总之,在道家哲学中,“明理”仅是指对“道”的深刻理解,也是修道成仙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如何通过教育和学习实践来提高个人的明理能力?

要提高个人的明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实践来实现。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理解。理论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而实践能够总结出新的理论,者辩证统一,螺旋式前进,最终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道德经等蕴含了丰富的智慧,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可以最快地学会明理。明理意味着在行事时遵循忠、孝、信等道德准则,而非盲目自信评判他人。

  3. 认知明理法的应用:认知明理法是一种对德性问题加以认知理解一定德性所含道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民主性、真实性,并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知、可感、可信的事实,使学生体验到“理”的普遍意义。

  4.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主题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抓住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

  5. 寓教于乐: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中的实际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

  6. 培养明辨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结合具体情境,启发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阅读绘本、观察图画内容、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其思辨能力。

  7. 注重基础知识和好奇心: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基础是今后发展的根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多问问题,多思考。

  8. 动手实践: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和具体指导来体验对错,从而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父母应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责任感。

在古代文献中,明理是如何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品质的?

在古代文献中,“明理”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根据《明理赋》,明理是指以智慧和真理为基准,以理性为准则,强调个人修养、社会正义、商业诚信和农业丰收。明理的人能够洞悉事物的本,把握人性的真谛,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和水浒传》,明理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点,这些人物具有较高的智慧和道德品质,能够洞察人生和社会的真相。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具备深刻的道德观念,能够明辨是非,理解正确。

宋明学进一步发展了明理的概念,认为心即理,强调通过心学来实现知行合一,达到道德的高度。朱熹主张“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认为心是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关键。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做到知行合一,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德的人。

此外,明理也被视为一种至诚之道,通过至诚之道,我们能洞察人伦之道和事物的规律。明理的人不仅具备智慧,还懂得尊重他人,不以私欲玷污自己的良知,坚定道义信念,做到有原则、有底线。

总之,在古代文献中,“明理”不仅指智慧和认知水平,更涵盖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明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现在哪些方面?

明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个人成长、社会互动、道德伦理以及文化传承等。

明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和人性的复杂性,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明理,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从而避免生活中的困境,并且能够面对和解决问题。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其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仍具参考价值。宋明理学强调遵循正确道路的重要,注重“心”的作用,认为心境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要贡献,其智慧和方法论为解决现代社会复杂问题提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此外,明理在道德伦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明理不仅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是从道德意义上明做人的“义务之理”。这种义务之理关涉到社会的基本义务,是社会的纲维和天下的命脉。因此,明理需要具有普遍性,以确保道德规范的公开、普遍和系统化。

明理在文化传承方面同样重要。宋明理学虽然在封建社会被用作统治工具,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仍然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服从体,强调政治上的统一和道德上的集体主义。这些内容都是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

明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体现在个人成长、社会互动、道德伦理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明理与通情达理之间的关系和别是什么?

“明理”与“通情达理”是两个相关但有区别的概念。

明理,即明白道理,识大体,顾大局,明得失,知进退。它强调的是内在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品质,是一种对事物道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例如,《宋书·良吏传·徐豁》中提到:“历二丞三邑,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这表明“明理”代表着学理精通事理明了、文理顺畅。在教育领域,“明理”意味着师生应做到明辨是非,知书达理。

通情达理则更侧重于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它不仅要求理解和体恤他人的感受,还要求理智地看待题,处理事情时兼顾情感与理智。例如,在儒家文化中,“通情达理”反映了“仁爱”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情感交流才能达到理性思考,即“由情入理”,透过“通情”来求“达理”。

总结来说,“明理”更多是指对事物道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品质;而“通情达理”则调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