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侵夺的意思

qīn duó

侵夺

拼音qīn duó

1.侵夺常用意思: 侵占抢夺。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侵占 , 侵吞 , 抢夺 , 掠夺 , 打劫 , 劫夺 , 劫掠 , 抢掠 , 强抢 , 侵掠 , 霸占 , 并吞
例词侵夺财物

例句 1.这家公司试图侵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2.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侵夺了小企业和创新者的机会。

侵夺引证解释

1. 侵占;抢夺。

1. 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 《荀子·王制》
2. 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 《史记·高祖本纪》
3. 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拙者迫怵无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宋 《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
4. 正统间,〔迤西〕为麓川所侵夺,诉于朝。 明 《野获编·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沈德符
5. 另一方面要靠用武力来侵夺殖民地,重分世界,如德、意、日。 《抗日十大纲领》 徐特立
6. 德孤,只是单丁有这些道理,所以不可靠,易为外物侵夺。 《朱子语类》卷一一五
7. 夫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他人不得侵夺。 《盛世危言·公法》 郑观应

2. 被逼迫,受陷害。

1. 囚罪正则木囚不动;囚冤侵夺,木囚动出。 汉 《论衡·乱龙》 王充


侵夺是什么意思

拼音:qīn duó

词性:动词

解释:指强行夺取他人的财物、权利或利益,通常带有不合法或不正当的性质。

例句:在古代,一些权贵常常侵夺百姓的土地,导致民不聊生。

近义词:掠夺、霸占

反义词:归还、退让

1. 侵夺的定义是什么?

2. 侵夺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侵夺在法律上通常指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权利的行为。具体表现包括:

  1.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未经允许擅自占有他人财产,如盗窃、抢劫等。

  2. 侵占他人土地或房产:未经许可占用他人土地或房产,如非法占地、非法建筑等。

  3. 侵犯知识产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如盗版、仿冒等。

  4. 非法侵占他人权益:如非法剥夺他人的继承权、股权等合法权益。

  5. 非法侵占公共资源:如非法占用公共土地、公共设施等。

这些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侵权或犯罪,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3. 侵夺与侵占有什么区别?

侵夺和侵占在法律上有不同的含义。侵夺通常指通过非法手段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权利,强调行为的强制性和非法性。侵占则是指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或土地,通常涉及对他人财产的实际控制或使用。简单来说,侵夺更强调夺取的过程,而侵占更强调占有的状态。

4. 侵夺行为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案例?

历史上著名的侵夺行为案例包括:

  1.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波拿巴在19世纪初通过军事征服侵占了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庞大的法兰西帝国。

  2. 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18至19世纪,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侵占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地区,建立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3. 美国西进运动:19世纪,美国通过西进运动侵占了北美原住民的土地,导致了许多原住民部落的流离失所和文化破坏。

  4. 日本侵华战争:20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大片领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侵占了该国并试图建立亲苏政权,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和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些案例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势力通过军事、政治手段侵占他国领土或资源的行为。

5. 如何防止或应对侵夺行为的发生?

防止和应对侵夺行为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法律保护:了解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在发现侵夺行为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如律师或法律顾问的帮助。

  2. 合同约束:在涉及财产、知识产权或其他重要权益的交易或合作中,签订明确的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防止潜在的侵夺行为。

  3. 风险预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潜在的侵夺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安全防护、监控系统等。

  4. 证据收集:在侵夺行为发生或疑似发生时,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书面记录、录音、视频等,以便在必要时提供法律支持。

  5. 沟通协商:在侵夺行为发生的初期,尝试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避免事态升级。如果协商无果,再考虑采取法律手段。

  6. 心理准备: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反应,以便更有效地应对侵夺行为。

  7. 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机构的支持,帮助自己应对侵夺行为带来的压力和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和应对侵夺行为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