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韬略的意思

tāo lüè

韬略

拼音tāo lüè

1.韬略常用意思: 指古代兵书《六韬》《三略》;借指打仗用兵的谋略;泛指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计谋 , 谋略
例词经营韬略

例句 1.真正的帝王之道,既不在兵法也不在韬略,而在于驭人。
2.他是一位很有韬略的军事家,曾经运用军事策略打赢了很多场仗。

韬略引证解释

1. 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泛指兵书。

1. 幼聚童儿,必为军阵之戏;长交英俊,唯谈韬略之书。 唐 《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铭》 张说
2. 唐自大中已来,以兵为戏者久矣。廊庙之上,耻言韬略。 宋 《北梦琐言》卷十四 孙光宪
3. 中国武夫识字,所恃为韬略者,不逾此种。 《救亡决论》 严复

2. 借指谋略;计谋。

1. 越王系幼禀异操,夙怀韬略,负东平之文学,蕴任城之智勇。 《旧唐书·越王
2. 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韬略。 《水浒传》第七六回
3. 常明义有点韬略,是佃户当中的“军师”,经常琢磨些对付白眼狼的点子。 《大刀记》开篇三 郭澄清


相关词 深通韬略 韬略之书

韬略是什么意思

“韬略”一词源自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最初指的是这些兵书中的计策和谋略。后来,“韬略”被引申为用兵的计谋、策略,泛指在各种斗争中所采取的略、计谋、政策和手段。

具体来说,“韬”意为隐藏、隐蔽,而“略”则表示智谋、策略。因此,“韬略”可以理解为通过隐藏自己的计谋和才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个词语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广泛用于各种需要策略和智慧的场合,体现了古代人对智慧和谋略的重视。

此外“韬略”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深邃的智慧和巧妙的策略,如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人物“此人胸怀韬略,腹引机谋”,意指其具备深邃的智慧和巧妙的策略。

韬略在古代兵书中具体是如何被应用和解释的?

在古代兵书中,韬略的应用和解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随机应变:韬略十三强调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调整作战方式,以达到取胜的目的。文中提到“兵形象水……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即战战术没有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变化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2. 取主动权:韬略十四强调主动权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历史上利用主动权取得胜利的例子,如袁崇焕炮击努尔哈赤、班超鄯善国先发制人等。

  3. 后发制人:韬略十五继续强调随机应变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周亚夫破七国兵和唐张巡“草人借箭”守雍丘等案例。此外,《孙子兵法》也提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策略。

  4. 理智修养:《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也是为将之道的宝典。孙武特别强调和警戒为将者注重理智修养,认为将帅必须加强理智修养,才能举兵用兵,大莫大也。

  5. 韬光养晦:一战略体现为隐藏自己的真正实力,避免其他势力形成针对我方的敌对联盟,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战国时期的秦国、元朝末年的朱元璋都采用了这一战略。

  6. 创新与灵活运用资源: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打破常规部署,部队部署在毫无退路的地方,最终以少胜多击败项羽。他的用兵之道在于灵活运用资源,不断创新,不拘泥于教条。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兵书中的韬略不仅仅是军事战略的指导原则,更是对将帅个人品质和智慧的要求。

韬略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韬略”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从古代到现代,其内涵和使用场景都有所变化。

在古,“韬略”主要指隐藏锋芒、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策略。例如,《孙子吴起列传》中提到,“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踪迹,以防止被敌人发现和利用。这种策略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对曹操的韬晦之略等。这些例子展示了“韬光养晦”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人物身上的应用,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正面意义。

在军事著作中,“韬略”也常被用来指代兵书或用兵谋略。例如,《唐代墓志汇编》中提到“韬钤”、“钤韬”泛指兵书或用兵谋略。这表明在古代,韬略不仅是个人策略,也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现代社会后,“略”的含义进一步扩展。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强调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低调,冷静观察形势,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外交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谈判和其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此外,“韬略”在现代社会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含义,常用于形容在不利情况下隐藏自己、积蓄力量直至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以达到最终胜利。这种策略不仅限于个人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外交和安全策略。

总之,“韬略”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如何将韬略的概念应用于现代管理和商业策略中?

韬略的概念在现代管理和商业策略中的应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韬略强调的是在复杂环境中保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和长期规划相契合。例如,在制定企业战略时,管理者需要考虑国家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并界定安全威胁等问题,以确保力量运用与大战略目标一致。

其次,韬略中的“避祸、隐居”的智慧可以应用于处理企业内部复杂问题和外部竞争压力。通过科学的决策和执行力提升,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还能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积极行动以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

此外,韬略还强调了凝聚人心和激发团队活力的重要性。邹韬奋的经营管理方略中提到,通过设立共同奋斗目标、科学的管理模以及奖惩分明的制度,可以有效凝聚员工的士气和创造力。这种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通过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具体操作上,韬略趋势指标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把握时机,通过颜色变化来反映价格运行趋势,从而做出更精准的投资决策。这种方法论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结合儒家思想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理念,管理者应注重经济利润员工、客户之间的双赢关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不仅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将韬略的概念应用于现代管理和商业策略中,需要从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团队管理、市场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

在《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被描述为具有韬略,他们的策略和智谋是如何体现的?

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具有韬略的人物主要有诸葛亮、曹操和荀攸。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的智慧象征。他不仅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通过各种策略和智谋团结群众,化解危机。例如,他的“七擒七纵”战术、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经典战役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此外,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毅然放弃前仇与东吴重新修好,并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曹魏的强大,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他的这些策略和智谋不仅帮助蜀汉巩固了政权,也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虽然以篡权者形象登场,但他也有着非凡的智谋和战略眼光。曹操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现了高超的策略。例如,他利用荀攸等谋士的智慧,多次取得胜利曹操的智谋不仅体现在对敌人的敬重和宽厚上,还体现在他对内部管理的严格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上。

荀攸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以其深沉低调、思虑周密著称。他在曹操身边建言献策颇多,常常运筹帷幄,但外和自家子弟都不知他的计谋是什么。曹操十分赞赏他“不伐善,无施劳”的态度,并称其为“非常人”。荀攸的智谋主要体现在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敌人的有效策略上,他的贡献对曹操统一北方起到了关键作用。

韬略与其他类似概念(如计谋、策略)有何区别和联系?

韬略、计谋和策略是三个相关但有区别的念。韬略通常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的战略思想,强调的是在特定情境下采取的策略,以达到长期目标。计则更侧重于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手段,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通常用于解决特定问题或达成短期目标。策略则是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强调的是宏观性和长远性。

韬略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区别在于其强调的是一种低调行事、隐藏实力的行为模式,目的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例如,在外交领域,“韬光养晦”被解释为一种战略欺骗手段,但也有观点为它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然而,这种解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相悖,因此需要从中国的人文传统和核心价值出发来理解其内涵

计谋则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手段,如《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原则,强调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应对策略的制定。策略则是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制定的行动方针,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和长远规划。

总之,韬略、计谋和策略虽然都涉及策略性思考,但它们在应用范围、侧重点和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