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
2.张教授讲课时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
1. 犹躯体。
引
1.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
2. 卧悲衾簟冷,病觉肢体轻。
唐
《遣病》诗之八
元稹
3. 节我肢体疲,省我奔走忙。
清
《无酒》诗之一
孙枝蔚
4. 腐蚀了的人的、畜的肢体上,叮满了苍蝇。
《水》四
丁玲
“肢体”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人的四肢即手、脚、胳膊和腿的总称。此外,“肢体”也可以泛指身体的任何部分,包括躯干。在不同的语中,“肢体”可以用来描述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上肢和下肢。
在古文献中,“肢体”常用于描述身体的疲惫或疾病状态,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卧悲衾簟冷,病觉肢体轻”,以及清代诗人孙枝蔚的诗句“节我肢体疲,省我奔走忙”。这些诗句展示了“肢体”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在现代医学和解剖学中,“肢体”通常指包括肩节的整个上肢或包括髋关节的整个下肢。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肢体”还可以指假肢或人工肢体。
“肢体”不仅限于字面意义,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在《庄子》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中的“堕肢体”表示失去智慧的状态。
“肢体”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具体的四肢和躯干,也可以用于比喻或象征性的表达,反映了其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肢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反映了人类对自我、身份、精神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下是一些主要的象征意义:
身体艺术与装饰: 身体艺术和装饰在许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新西兰毛利文化和西非约鲁巴文化中,面部条纹等身体装饰不仅用于身份识别,还承载着宗教和文化传统。身体上的纹身通常包含个人含义,如心脏图案象征爱情、热情和活力,双手图案象征创造、工作和保护。
脚与鞋子的象征: 在许多文化中,脚被视为灵魂的一部分,与身体分离的灵魂形象相关联。例如,在北欧和凯尔特地区,裸足认为是灵魂回归其原始状态的象征,而埋鞋则被视为灵魂自由的标志。在宗教场所,脱鞋被视为纯洁的象征,意味着“脱去自己的灵魂”。
身体部位的象征: 特定的身体部位也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手象征创造力和生产力,心脏象征爱和情感。在梦境中,身体的健康与否反映了个人的自信和满足感,而生病或受伤的身体则可能暗示不安或不满。
身体艺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身体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其历史和意义跨越了多个文明。在古代文明中,如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身体艺术不仅是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用于沟通、地位象征和成长的仪式。在现代,身体艺术从被视为异端到主流的转变,受到名人效应和榜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做法。
精神层面的象征: 身体常被视为灵魂或精神的容器或神殿,与纯洁、神性和超越性等概念相关联。在许宗教仪多式和实践中,身体被象征性地使用,如基督教的洗礼、圣餐,佛教和印度教的瑜伽和冥想等。
社会与文化表达: 身体艺术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多重意义,包括社会接受度、自我表达、性别认同以及文化中的地位象征。在古代文明中,如中美洲的土著人民,身体装饰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还反映了个人的成就和社会身份。
总之,肢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多层次的,涵盖了自我表达、精神信仰、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等多个方面。
在古代文学中,肢体的描绘和使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意义。肢体动作不仅作为传达感和意志的手段,还常常被固化为特定的象征或概念。
《史记》中的肢体动作与文学紧密相连,例如“拂袖而”这一词常用于形容愤怒地站起,这种肢体动作在文学中被概念化并固化。此外,《水浒传》中的部分情节取材于戏曲,展现了喜剧性的动作场景,如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这些动态艺术形式中加入了丰富的肢体动作成分。
在西方文学中,身体意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运动员成为裸体雕塑艺术的模特,体现了对健康肉体的赞美。这种对身体美的追求不仅于体育竞技,还延伸到舞蹈、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进一步强化了人对自身力量和信念的信念。
此外,古埃及的肚脐舞通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示了不同文化对肢体使用的差异性。罗马文学中也描述了来自叙利亚等地的女性舞者的动作,如髋部的扭动和手臂的懒运动。
在古代诗词中,对女性身体各部位的赞美也是常见的主题。例如,施吾的诗句“长留白雪占胸前”和方干的“粉胸半掩疑晴雪”都描绘了女性胸部的美丽。此外,蔡伸的“嬛嬛一袅楚宫腰”和白居易的“杨柳小蛮腰”则赞美了女性腰部的纤细。
古代男子的身材描写则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如“壮士威仪,状如梁柱,蹼足掌中,举石如蒺藜”,形容壮实的汉子宛如柱子般健壮有力。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男子的身体美,更象征着他们的阳刚之气和护家人的信念。
在现代医学中,对肢体的定义与分类有了一些更新和细化。以下是几个关键点:
肢体(limb)在医学上通常指身体用于运动和抓握的配对肢体部分,如手臂和腿。这些体也被称为成员、membrum或extremity。
上肢和下肢的分类:
下肢从臀部延伸至脚部,专门用于承重和运动。
残余肢体:残-余肢体(residual limb)是指身体中失去使用功能的肢体部分。这一术语在假肢和康复领域中尤为重要,因为假肢通常是为了替代或修复残余肢体的功能而设计的。
幻肢:
幻肢(phantom limb)是指在截肢后,患者仍然感觉到缺失肢体存在的现象。这种感觉可能伴有异常感、短暂疼痛或持续性疼痛。
假肢的分类与技术进步:
假肢被定义为身体部分的替代品或替换品,旨在解决功能或美观问题。近年来,假肢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使用新材料(如碳纤维)制造更坚固盈的假肢,以及通过仿生学原理制作出与真实手部外观相似的假肢。
新的医学术语和分类:
在一些医学文献中,还提到了一些新的术语和分类,如胸肢体(pectoral limb)、骶肢体(pelvic limb)等,这些术语描述了特定部位的结构或功能。
临床应用中的更新:
代医学对肢体的定义与分类不仅涵盖了基本的解剖学概念,还括了假肢技术的发展和残余肢体的处理方法。
假肢或人工肢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发展为现代高科技产品。
在古代,假的起源充满了传奇色彩。例如,古埃及的木制假脚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50年左右,用于弥补外观缺陷。此外,中国最早的假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酷刑“刖刑”有关。这些早期的假肢通常由简单的材料制成,如木材和皮革。
中世纪欧洲战争促进了金属假肢的发展。例如,法国外科军医安布鲁瓦兹·巴累提出了截肢术和“小洛林人的假手”。然而,这些假肢的功能性有限,通常由坚固、沉重且僵硬的铁制成。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战争的影响,假肢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J.E. Hanger在内战中失去一条腿后,设计了一款轻便的腿,并于1861年创立了一家公司生产假肢。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皮革假肢,因其修复容易和外形漂亮而成为主流。
进入20世纪,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快速发展推动了假肢设计和制造的巨大进步。现代塑料、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的使用使得假肢更加坚固、轻便和自然。肌电假肢的发明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发展之一,它利用患者手臂肌肉的电信号来移动假肢。
近年来,计算机和电子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假肢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例如,Dean Kamen 的“Luke Arm”使用脚部控制与设备插座中的传感器同步工作,使用者像操纵游杆一样控制机械臂的运动范围。此外,碳纤维等轻质材料正在被用于假肢的端骨骼部分,以提高其耐用性和舒适度。
总之,假肢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对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庄子》等古代文献中,“堕肢体”这一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和具体含义。根据《庄子·大宗师》中的描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里的“堕肢体”指的是松身体,让肢体处于一种安坐的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
“堕肢体并非字面上的毁坏身体,而是指通过放松身体来摆脱生理和心理上的束缚,使个体能够超越自我意识和欲望的限制。这种状态类似于禅宗中提到的“忘身”,即忘却自身的存在,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
此外,“堕肢体”还涉及到对欲望的消解。徐复观认为,“堕肢体、离形”实际上是指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也指出,“堕肢体”并不是抛弃形体,而是超脱形体的极限,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