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春阳映入花蕊,春风摇动着花枝,莺燕翩然起舞。
2.孩子们手里的风筝在和煦的春风中翩然起舞。
1. 相反貌。
引
1.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诗·小雅·角弓》
2. 尝以暇日读《祈昭》之诗,翩然反之,作诗二章,以贻后之自桎梏者。
清
《反〈祈招〉序》
龚自珍
2. 飞貌。
引
1. 好去翩然丁令威,昔人且在不应非。
宋
《送丁廓秀才》诗之一
王安石
2. 转眼化为鹦鹉,翩然逝矣。
清
《聊斋志异·阿英》
蒲松龄
3. 天空里果然出现两只鸟,盘旋几圈,随后有一只翩然落到岩石上。
《印度情思》
杨朔
3. 轻疾貌。
引
1. 翩然下大荒,被发骑骐𬴊。
唐
《杂诗》
韩愈
2. 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俏。
宋
《贺新郎·游西湖》词
刘过
3. 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
清
《聊斋志异·聂小倩》
蒲松龄
4. 金女士翩然走入,急到徐夫人面前,将地上翡翠扇子拾起。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
洪深
4. 潇洒貌。
引
1. 诗与书皆翩然有尘外意,诚希世奇玩也。
明
《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
方孝孺
2. 翩然上马去,似有壮士襟。
明
《兆兄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
李东阳
“翩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iān rán”,其主要含义包括:
此外,“翩然”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象、人物动作和情感表达,如秋叶的轻舞、女演员的优雅姿态等,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翩然”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多种含义,常用来形容动作轻松迅速、优雅洒脱的样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诗·小雅·角弓》 :这是“翩然”一词的出处之一。其中提到:“騂騂角弓,翩其反矣”,毛传解释为“不善绁檠巧用,则翩然而反”。
唐代韩愈的《杂诗》 :诗中写道:“翩然下大荒,被髮骑騏驎”,描绘了诗人骑着神马在辽阔荒野自由驰骋的情景。
宋代刘过的《贺新郎·游西湖》 词中描述:“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俏”,表达了乘船游览西湖时的轻松愉快。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聂小倩》 :文中提到:“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形容女子进入房间时的轻盈姿态。
明代方孝孺的《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 :诗中写道:“诗与书皆翩然有尘外意,诚希世奇玩也”,形容书法和诗歌都有一超凡脱俗的意境。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 :诗中描述:“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描绘了燕子在梁上飞舞的轻盈姿态。
这些例子展示了“翩然”在古代文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描写自然界的景象,如鸟儿盘旋、植物生长等,还用于描绘人物的动作和情感,如优雅的舞姿、轻松迅速的行动等。
“翩然”与他形容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如“飘然”、“悠然”)在表达动作轻盈、优雅方面有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区别。
“翩然”通常用来形容动作轻巧迅速的样子,常与飞舞、舞蹈等场景相关联。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翩然”可以描述燕子等鸟类轻盈飞翔的姿态,或者形容人的举止洒脱、文雅优美。这种用法强调了动作的轻盈和优雅,类似于“翩翩”。
相比之下,“飘然”则更多地用于形容动作潇洒自如且轻盈优美,常与神仙、仙境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凡脱俗的感觉。例如,“飘然若仙”形容人的动作如神仙般潇洒自如,充满诗意和美感。
而“悠然”则侧重于描述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情景。例如,“悠自得”形容人内心得意舒适,神态从容。
总结来说,“翩然”、“飘然”和悠然”都表达了动作或状态的轻盈和优雅,但侧重点不同。“翩然”更注重动作的轻巧迅速和优雅;“飘然”则强调动作的潇洒自如和超凡脱俗;
在现代汉语,“翩然”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相较于古代有所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主要用法的变化:在古代,“翩”字常用于描述快速地飞翔或轻快的动作,如《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疾飞也”。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翩然”的主要用法已经转变为形容动作轻松迅速、飘忽的样子,例如“翩然起舞”。这种用法更多地强调了优雅和轻盈的姿态,而是单纯的快速移动。
文化内涵的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翩”字不仅用于描动作,还常用来形容青年男子的风采或文辞的美好。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翩然”仍然可以用来形容动作的轻盈和优雅,但其文化内涵加丰富,不仅限于动作本身,还可能涉及整体的风度和气质。
现代文学中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翩然”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优雅姿态或情感表达。例如,在穆旦的诗歌中,“翩然风姿”较少出现,这表明现代诗歌更倾向于使用他词汇来表达感性抒情。
与其他词语的结合:现代汉语中,“翩然”常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形成多种表达方式,如“翩联”(共飞的样子)、“翩飞”(轻快地飞舞)等。这些组合词展示了“翩然”在现代汉语中的多样性和灵活。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翩然”的词源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翩然”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翩”。根据《说文解字》,“翩”的本义是疾飞的样子,即快速飞行的状态。这一定义在《易经·泰卦》和《诗经》等古籍中都有所体现,如“翩彼飞鴞”和“众鸟翩翻”。
最初,“翩”字主要用来描述鸟类或其他物体的快速飞行状态。例如,《诗经·鲁颂·泮水》中的“翩彼飞鴞”形容的是飞鸟轻盈地飞翔。
随着时间的推移,“翩”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动作轻盈、洒脱。例如,在唐代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中,“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形容的是燕子轻快地飞翔。类似的用法也出现在其他文献中,如《芙蓉池》诗中的“翩翩戯轻舟”,描述的是轻舟在水中自由漂浮的状态。
翩”还被用来形容飘动或连绵不断的状态。例如,《悲愤诗》中的“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描述的是风轻轻吹动衣裳的情景。
“翩”也用来形容人的风度或文采优美。例如,三国魏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写道:“元瑜书记翩翩”,形容的是文辞优美的样子。类似的用法在《平原君虞卿列传论》中也有出现,如“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形容的是人物的风度。
在现代汉语中,“翩然”常用于形容动作轻盈、优雅。例如,“翩然起舞”特指快地跳起舞来,出自《诗经·小雅·四牡》。此外,“翩然”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洒脱、风流潇洒。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翩然”的词源和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具体的飞行动作到抽象的动作姿态,再到风度和情感状态的多重扩展。
“翩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
在中文中,“翩然”通常用来形容动作轻盈、优雅,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表达常用于描述女子的体态轻盈或舞姿优美。然而,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其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翩然”可以被翻译为“elegant”、“graceful”或“smart”,这些词汇分别强调了优雅、轻盈和聪明。而在法语中,“翩然”则被翻为“gracieux et élégant”,同样强调了优雅和轻盈。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还涉及到对原文化内涵的传递。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翩然”常与鹤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高洁和优雅。而在西文化中,类似的意象可能并不常见,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保留这种文化内涵。例如,在将“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翻译成英文时,译者选择了“white heron”来代替“鹤”,并用“the ministers’ halls”来代替“宰相衙”,以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
另外,不同语言中的词汇选择也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例如,在印尼语中,“lonte”曾是描述女性卖淫的常用词,后来被“pelacur”所取代,这表明了语言和文化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了翻译的选择,因为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接受度和境适应性。
总之,“翩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和理解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涉及文化的传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