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仍威武不屈,十分傲然。
2.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绽放着它独特的美。
1. 高傲貌。
引
1. 〔齐景公〕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傲然。
《晏子春秋·谏下十五》
2. 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晋
《士不遇赋》
陶潜
3. 彼人主傲然于上,不礼宰相以自尊大者,孰若使宰相自效以报其上之为利。
宋
《任相》
苏洵
4. 泽清怒,罢酒,宾客皆惶惧失次,孔和傲然而出。
清
《池北偶谈·谈献一·王刘二奇士》
王士禛
5. 一个新的职员到校了,势派非常之大,学者似的,很傲然。
《华盖集·忽然想到(八)》
鲁迅
2. 坚不可屈貌。
引
1.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
《松树的风格》
陶铸
2. 她提着竹篮子走着,傲然昂着头……给人一种不容轻薄,不容嘻笑的凛然气概。
《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
柳青
“傲然”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解释:
高傲自信的态度:这个解释强调的是一个人或事物表现出一种高傲、自信、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态度。例如,当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仍然保持自信和坚定的态度,这种状态可以用“傲然”来形容。这种用法常用于描述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如学者表现出的傲然姿态。
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傲然”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坚不可摧、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例如,松树在严冬中依然郁葱葱、生气勃勃地傲然屹立,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质。这种用法多用于褒义,表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此外,“傲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庄子·外物》中提到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认为人应该保持傲然的态度,不被界的压力和干扰所动摇。这种思想影响了“傲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使其成为表达自信和坚定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傲然”也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形象,如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八)》中描述一个新职员到校时,势派非常之大,学者似的,很傲然。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自信和独立,还反映了其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傲然”一词在不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既可以表示高傲自信的态度,也可以形容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它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表达出一种自信、坚定或高贵的态度。
“傲然”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出处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谏下十五》。该文献中描述了齐景公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时展现出的傲然姿态。此外,《论语·子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意指不卑不亢,自成风骨。
“傲然”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有时也用来描述高傲或坚毅不屈的状态。例如,在《松树的风格》中描述松树郁郁葱葱、气勃勃,表现出一种傲然屹立的气势。在《北史·元顺传》中描述某人直往登床,捧手抗礼,面对王公先达莫不怪慴,而顺辞吐傲然,若无睹。
在现代心理学中,傲然态度与个人自尊、自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信和傲慢虽然在表面可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特征,但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却大相径庭。
自信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源于个人对自己能的合理评估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自信的人往往具备直觉和同理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互动。自信的人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行为而非言语来展示其自信,这种自信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举止和表情上,而非夸张的言辞。
相比之下,傲慢则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它通常源于虚假的自我价值感和缺乏真实的自信。傲慢的人往往表现出过度自大、强势和自以为是的态度,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行为往往掩盖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对自我能力的不确定感。事实上,傲慢有时甚至与缺乏自信有关,因为这些人可能通过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此外,心理学研究明,傲慢的自尊(hubristic pride)和真实的自尊(authentic pride)在处理偏见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傲慢的自尊往往伴随着想要超越他人欲望,从而抑制了对他人关怀的关注,这可能导致对他人产生偏见。相反,真实的自尊虽然同样关心自己的表现,但相对较少自我中心,为考虑他人留出了空间,因此可能减少了对他人偏见的产生。
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傲慢也可能受到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某些家庭可能过度强调竞争和胜利,导致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必须不断超越他人的心理。这种环境下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一种虚假的自信,以应对心的不安和不安全感。
总之,在现代心理学中,傲然态度与个人自尊、自信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自信是一种基于真实自我认知和积极互动的心理状态,而傲慢则是一种虚假的自我价值感和缺乏真实自信的表现。
在不同文化中,傲然的态度被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通常都涉及到一种高傲、自负或不屑一顾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在中文中,“傲然”一词常用来形容一种坚强不屈的样子,也可以表示高傲自大的态度。在文学和艺术中,傲常被用来描绘个人的傲慢态度和情感,或形容物体的高耸壮观。
在中文化中,有多个成语和表达方式来描述傲然的态度,如“昂然直入”、“昂头天外”、“傲视群雄”等,这些成语通常带有负面含义,表示态度傲慢或目中无人。此外,“傲世轻物”则指鄙视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态度可通过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例如,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傲慢被描绘为一种负面的性格特征,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总的来说,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傲然的态度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性格特征,因为它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冲突。
在现代社中,傲然精神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傲然精神常常表现为面对困难和挑时的坚韧不拔。例如,文章提到的苔花在逆境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象征着青春的热情和奋斗。这种精神不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
自信与自强:傲然精神还表现为一种自信满满、自强不息的态度。例如,文章中描述的“傲然一笑,风采无双,傲笑红尘,超然物外”,以“傲然前行,不惧风险”,都体现了这种自信和自强的精神状态。
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傲精神还体现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上。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傲视群雄,无人可及,傲骨如铁,坚毅不屈”,以及“傲然斗志豪情满怀,傲骨凌云,超越凡尘”,都表现了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傲然精神还体现在对理和信念的坚守上。例如,文章中提到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以及“为了理想与信念,敢于同残酷、黑暗的环境搏的勇气”,都表现了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
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傲然神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上。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以及“我国如今能以平等的姿态同他国外交,也离不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都表现了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文化传承与创新:傲然精神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上。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傲然精神,已然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以及“汲取千年中华古智慧,深掘书中伟迹”,都表现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傲然精神状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个层面的坚韧不拔、自信自强、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的作品中对傲然态度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展现了傲骨铮铮的精神风貌。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通过揭露社的黑暗面,鼓励人民勇敢面对现实,表现出一种不妥协、不畏强权的傲然态度。
鲁迅的傲骨不仅源于他对中国人性的深刻理解乐观态度,还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态度面对批评和指责,展现出勇气和傲骨,被誉为“斗士”。这种傲骨精神不仅在当时备受人们佩服,也为后世作家树立了榜样。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对世界华文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作家如莫言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和推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鲁迅的贡献在于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赋予汉语全新的表达方式,并持续影响着后世文学发展。
总之,鲁迅作品中对傲然态度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刚正不阿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也深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