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将自己的收藏品视若珍宝,向来不轻易示人。
2.她向来性格孤僻又自命清高,所以很少跟别人交往。
1. 犹曏日,以前。来,助词,无义。
引
1. 百济遣使入贡,见城关荒圮,异于向来。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
2. 从前;一向。
引
1. 草木沾我润,豚鱼望我蕃。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
唐
《竞渡》诗
元稹
2. 梅花身份绝高,向来未经人道。
《蕙风词话》卷二
况周颐
3. 犹近来。
引
1. 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
宋
《木兰花慢》词
万俟咏
4. 刚才;方才。
引
1. 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2. 沛国刘琎,尝与兄𤩽连栋隔壁,𤩽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𤩽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
北齐
《颜氏家训·兄弟》
颜之推
3. 五嫂向来戏语,少府何须漫怕!
唐
《游仙窟》
张𬸦
4. 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宋
《夏雨》诗
陆游
5. 立时;即刻。
引
1. 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唐
《谒先主庙》诗
杜甫
2. 歌串如珠个个匀,被花勾引笑和颦,向来惊动画梁尘。
宋
《浣溪沙》词
辛弃疾
6. 后来;以后。
引
1. 鬼手中出一铁凿,可尺余,安著都督头,便举椎打之。都督云:“头觉微痛。”向来转剧,食顷便亡。
晋
《搜神记》卷十六
干宝
2. 候向来城寨修完了毕,别奏取旨。
宋
《涑水记闻》卷十一
司马光
3. 从此略施经国手,向来闲却著书年。
明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
李东阳
7. 从来;一向。
引
1. 向来尘不杂,此夜月仍光。
唐
《玉蕊》诗
唐彦谦
2.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元
《登泰山》诗
张养浩
3. 这几年以来,所收米谷布帛,分毫不敢妄用,尽数开载在那册籍上。今日交付二弟,表为兄的向来心迹,也教众乡尊得知。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4. 有些人,谁也不和谁说话,谁也不看谁,仿佛向来就不认识。
《保卫延安》第一章
杜鹏程
8. 从前;过去;原来。
引
1. 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须鬓非。
宋
《晚过常州》诗
杨万里
2. 向来禾黍地,雨露长榛莽。
明
《登西城门》诗
高启
3. 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得行。
清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纪昀
“向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àng lái,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其主要意思包括:
一贯如此:表示某事或状态从过去到在一直保持不变。例如,“他向来很诚实”表示他一直都很诚实。
先前:指过去的时间点,常用于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状态。例如,“向来之烟霞”出自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为过去的烟霞。
刚才、方才:表示时间上的短暂过去,如“向来道隅有卖饼人”出自《后汉书》,意为刚才在路边有卖饼的人。
立时、即刻:表示迅速发生的事情,如“向来忧国泪”出自杜甫的诗,意为忧国的泪水。
后来、以后:表示时间上的延续,如“向来转剧”出自干宝的《搜神记》,意为后来情况有所变化。
从来、一向:表示长期持续的状态,如“向来不过笼络耳”出自梁启超的《谭嗣同传》,意为一向只是笼络而已。
从前、过去、原来:表示时间上的回溯,如“向来未著衣帽故也”出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意为之前没有穿衣服。
此外,“向来”在不同的语境中还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如“素来”、“历来”、“自来”等,这些组合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广泛应用。在代汉语中,“向来”常用于肯定句中,也可以用于否定句中,但通常用于肯定句。
“向来”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广泛涵盖了时间、状态、情感等多个方面,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文化价值。
“向来”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如下:
一贯如此:表示某事或状态持续不变。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向来之烟霞”。
先前:表示时间上的早先。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刚才;方才:表示时间上的短暂过去。例如,《后汉·方术传下·华佗》中描述华佗遇到病患时的对话。
立时;即刻:表示时间上的迅发生。例如,唐代杜甫《谒先主庙》诗中表达的忧国之情。
后来;以后:表示时间上的延续。例如,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描述的都督被铁凿击打的情景。
从来;一向:表示长期持续的状态。例如,唐代唐彦谦《玉蕊》诗中表达的尘不杂的意境。
从前;过去;原来:表示时间上的过去。例如,宋代杨万里《晚过常州》诗中对人民城廓的描述。
犹近来:表示时间上的近。例如,宋代万俟咏《木兰花慢》词中的“梅花向来始别,又怱怱、结子满枝头”。
“向来”、“素来”、“历”和“自来”都是汉语中表示时间延续或状态持续的词汇,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在古代文献中,“向来”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持续状态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素来”:
在古代文献中,“素来”常被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自古以来就有的特点或状态。
“历来”:
“历来”多用于书面语,强调长期不变的情况或现象。
“自来”:
联系:- 这些词汇都用于表示时间上的延续或状态的持续性。- 它们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描述长期存在的习惯、行为或特征。
区别:- “来”适用范围较宽,可以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 “素来”更侧重于描述长期存在的习惯或状态。- “历来”则强调有史以来的长期性,通常用于肯定句。- “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强调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
在现代汉语中,“向来”可以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然而,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没有直接的例子展示“向来”在否定句中的使用。因此,我们不能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找到“向来”用于否定句的例子。
但是根据,我们知道“向来”兼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这意味着它在否定句中的使用是存在的,只是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具体例子。
在不同的地区方言中,“向来”一词的变体和使用情况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向来”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应用和变化。
海南方言:海南是一个多民族、多方混杂的移民地区,其方言具有吸纳各地优良文化的传统。因此,在海南,“向来”可能被用来描述过去的文化或习惯,如海南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由于历史上地广人稀,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地,普通话的推广在此地较为完善。因,“向来”在东北方言中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情况或传统。
湖南方言:湖南方言以其种类繁多、面貌复杂而闻名辰溆片方言的研究显示,该地区方言的特点复杂,对于其归属的意见也最为分歧。因此,“向来”在湖南方言中能用于描述地方特色或历史背景。
官话方言区:官话方言区中,“古入声字一律念阳平”是南官话的一个突出标志。山西部分地区、陕北部分地区和河南黄河以北部分地区的方言可以考虑另立晋语方言区,其主要根据也是着眼于这些地区古入声字仍保留声一类,有别于邻近没有入声的官话。因此,“向来”在这些地区可能用于描述历史上的语音特征。
江南吴语方言区:江南地区,即吴语方言区或吴越文化区,在明代之前属于“两浙”“江浙”行政区。因此,“向来”在这一地区可能于描述历史上的文化或地理特征。
关于“向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或分析:
词语含义与用法: 汉语词语“向来”的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现出多义性。例如,“向来”可以表示一贯如此、先前、刚才、立时、后来、从来从前等意思。这种多义性使得“向来”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启超的《谭嗣同传》等。
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在历史演变方面,胡适在其文学鉴赏中提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其加以修改、补充者代不乏人,积淀深厚,历史性超过文学性,必须作还原式解析。这表明“向来”在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文传承的影响。
民俗学与民众历史: 20世纪初,不少学者如顾颉刚努力发掘民间故事和社会变的关系,将民间故事视为社会变迁的反映与记忆。这种研究方法体现了“向来”在民俗学中的应用,即通过民间故事来理解历史和社会变迁。
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历史进程: 在甘南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向来”描述了该地区作为多民族杂居、交融及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的重要地位。这种历史进程的研究揭示了“向来”在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中的价值。
礼仪文化与社会规范: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讲礼信、遵礼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也体现了“向来”的文化价值。
长城的文化值: 长城作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重要文化遗产,其核心文化价值包括管理制度、建筑技艺、军事防御、商贸交流等多个维度。通过对长城地带环境和社会文化现象间规律性关系的探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向来”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的文化考古研究: 新疆地区的考古文化研究显示,波马金银器品级之高、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对伊犁河流域考古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研究揭示了“向来”在丝绸之路文化考古中的重要性。
碑刻资料的民俗学价值: 碑刻资料作为传统文献的一种,向来被作为重要史料,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献类型。这种研究强调了“向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及其价值。
“向来”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历史演变、民俗学、多民族杂居格局、礼仪文化、长城文价值、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以及碑刻资料的民俗学价值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