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形骸的意思

xíng hái

形骸

拼音xíng hái

1.形骸常用意思: 人的形体;躯体。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身体 , 躯体 , 形体
反义词 精神 , 心灵 , 灵魂
例词放浪形骸

例句 1.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家都不注重形骸,不修边幅。
2.他从不与那些放浪形骸的人打交道。

形骸引证解释

1. 人的躯体;躯壳。

1. 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 《庄子·天地》
2. 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 汉 《论衡·无形》 王充
3. 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 南朝 梁 《神灭论》 范缜
4. 释氏以清净寂灭为道,彼以形骸种类为浼己,必欲去之,于田何有哉? 明 《王政附言疏》 林希元
5. 比读庄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论生于是非,生死累于形骸。 《到广州与妇书》 王闿运

2. 指外貌;容貌。

1. 尼父远得崇替于未兆,近失澹台于形骸。 晋 《抱朴子·清鉴》 葛洪
2.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明 《感怀》诗 唐寅
3. 形骸土木幻耶真?累累一似东门狗。 清 《赠戴葭湄》诗 宋琬
4. 我们在少年时代曾经共数晨夕。后来为生活而劳燕分飞,虽然大家形骸老了些,心情冷了些,态度板了些,说话空了些,然而心的底里的一点灵火大家还保存着。 《家》 丰子恺

3. 外在的形式。

1.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南朝·宋 《世说新语·德行》 刘义庆


相关词 放浪形骸 土木形骸 形骸之外

形骸是什么意思

“形骸”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主要指人的躯体或外貌。在古代文献中,“形骸”常被用来描述人的身体,例如在《庄子·天地》中提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此外,“形骸”也可以指外貌或容貌,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清鉴》中提到:“尼父远得崇替于未兆,近失澹万台于形骸”。

在现代汉语中,“形骸”仍然用于描述人的外貌和身体状况,强调的是外在的表面特征,而不涉及内在的品质或能力。例如,在学作品中,“形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如“他不畏世俗之见,总以放浪形骸的言行来凸显自己的信念”。

此外,“形骸”还被用于一些成语中,如“土木形骸”,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在某些情况下,“形”也可以指建筑物的骨架结构。

“形骸”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应用,既可以指人的身体,也可以指人的外貌生活状态,还可以用于形容一种失去实质内容的状态。

形骸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形骸”一词主要指人的躯体或外貌。例如,《庄子·天地》和《神灭论》等古籍中都有对“形骸”的描述,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身体状态。此外,“形骸”也常用于比喻人的身体特征,如唐代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中提到的“形骸”,即指人的身体。

“形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中,并被引用于《儒林外史·第三○回》。在这些文献中,“形骸”不仅指代身体本身,常用来描述死亡后的身体状态,如《庄子·天地》中的“形骸”,即指人的躯体。

形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有哪些具例子?

在现代汉语中,“形骸”一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喻虚伪、肤浅的行为:在文学和哲学中,“形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的、缺乏深度的行为或态度。例如,在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形骸”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在实质的人。

  2. 描述人的形体或外貌:在一些古和现代语境中,“形骸”也可以指人的躯体或外貌。例如,晋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放浪形骸之外”,这里的“形骸”就是指人的体。

  3. 与生死相关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形骸”有时也用来表达对生死的看法,如庄子认为人形骸是无知的体现,强调了形骸与神气的关系。

  4. 翻译为英文时的对应词汇:在语言翻译中,“形骸”可以翻译为“skeleton”或“the umhan body”,这表明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土木形骸”成语的出处和详细解释是什么?

成语“土木形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形体如同土木一般自然,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其中,“土木”的是土和木,象征自然物,而“形骸”则指人的身体。

具体来说,成语“土木形骸”常用于描述那些保持自然状态、不刻装饰的人。例如,在《新唐书·郝处俊传》中提到“处俊姿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形容郝处俊虽然外表普通,但敢于直言。另一个例子是晋朝时期嵇康,他的形体如同土木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修饰,但因桀骜不逊,最终被杀害。

此外,成语“土木形骸”的感情色彩为褒义词,常用于比喻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形骸如何用于描述建筑物的骨架结构,有哪些历史或文化背景?

“形骸”一词在中文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代人的骨骼结构,但也可以用于描述建筑物或其他物体中的骨架、骨骼。在建筑学中,“ossature”(ossature)一词指的是支撑框架或骨架的概念例如拱形屋顶的肋骨、屋顶的木质或金属框架,以及支撑彩色玻璃窗的铁制框架。这个词源自法语ossature,由拉丁语os(骨)和-ature组成,为骨架。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建筑物的骨架结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木材、石头和其他材料来建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建筑物的结构对于其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性,因此开始使用骨架或框架来支撑建筑物。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还为建筑物带来了更多的美观度和现代感。

此外,在冰河时代,人类也利用动物骨头和皮毛建造了早期的建筑结构。例如,在乌克兰的一个考古遗址中,发了由长颈鹿骨和象牙制成的住所,这些住所的墙壁由巨大的腿骨支撑,屋顶由更多的象牙支撑,覆盖着兽皮和草,支撑在由骨头和树枝组成的框架上。这些被为“骨屋”的结构展示了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筑创作,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式。

综上所述,“形骸”在描述建筑物的骨架结构时,不仅体现了其物理支撑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形骸在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个性和生活状态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在文学作品中,“形骸”这一概念常用来描绘人物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具体例包括:

  1. 历史人物:如嵇康、阮籍等,他们以优游竹林的方式展现了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追求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2. 现代人物:如楚杰、富二代等,他们因政治原因或个人选择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表现出对传统礼仪的不拘束。

  3. 艺术家和作家:如罗达、画家、诗人等,他们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由和自我表达。

  4. 侠客和富家公子:如李云龙、四全公子等,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自由的过程中放纵自己,表现出荒淫无道的生活。

  5. 大学教育和职场斗争中的角色:这些角色通过放浪形骸的方式应对生活压力或追求内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