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兴会的意思

xìng huì

兴会

拼音xìng huì

1.兴会常用意思: 偶有所感而产生的灵感或激情。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趣味 , 兴味 , 兴趣 , 兴致 , 意趣
例词兴会淋漓

例句 1.他游览山间美景时兴会所至,画了这幅图画。
2.他乘一时的兴会,信手创作了这首诗。

兴会引证解释

1. 意趣;兴致。

1. 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宋书·谢灵运传论》
2. 标举兴会,发引性灵。 北齐 《颜氏家训·文章》 颜之推
3. 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 清 《颍州西湖》诗 黄景仁
4. 要是没有行路的兴会,就永不会走或走得不起劲,就不能走到目的地。 《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蔡元培

2. 兴到的时候。

1.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闲,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 南朝 宋 《世说新语·赏誉》 刘义庆
2. 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枝烟乃唯一合理的行为。 《我的戒烟》 林语堂


相关词 兴会淋漓

兴会是什么意思

“兴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主要指在创作或欣赏过程中因偶然的灵感或情感触发而产生的兴致、意趣或灵感状态。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词源上看,“兴会”由“兴”和“会”两个字组。“兴”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包括兴起、兴趣、兴奋等,而“会”则有聚集、相遇的意思。因此,“兴会”可以理解为一种因外物或情境激发而产生的兴致或灵感状态。

在文学创作中,“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特别是在魏南北朝时期,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讨论。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文人墨客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创作的自由,从而使“兴会”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标举兴会,发引性灵”,强调了“兴会”在激发创作灵感面的作用。

宋代文人对“兴会”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他们认为“兴会”的触发往往与作家的生活经验、知积累和情感积累有关,是一种突然而不可预测的灵感状态。这种灵感一旦到来便如,泉水般涌现,不需要经过刻意雕琢。苏轼曾描述自己在“兴会”时的状态,形容文思如源泉般涌现,不受外界干扰。

到了明清时期,兴会”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成为评判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明清文人意识到“兴会”与逻辑思维的不同,强调其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例如,王夫之将“兴会”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因素,认为没有“兴会”,诗歌便失去了灵魂。

此外,在书法艺术中,“兴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书法家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与自然或外物的契合,获得灵感并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种状态被形容为“感物通神”,体现了书法艺术中的灵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兴”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状态,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理念。

兴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是一显著的文化现象。这一时期的佛教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如后秦主姚兴崇信佛教,并尊敬西域名僧鸠摩罗什,亲率群臣听讲道,使得佛教在关中大盛。然而,佛教的兴盛并不仅仅是因为统治者的提倡,而是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地主阶级的崛起导致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士族和官僚的崛起使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农业生产逐渐商业化,长距离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城市兴盛[逐渐[2]]。这些社会变革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朝时期,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维系了魏晋以来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承续了汉文化的雏形,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长期战乱的原因,经济活遭生到了严重破坏,导致经济日渐衰微。而南方由于社会稳定的缘,经济迅速发展、稳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以北方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南方逐渐繁荣起来。南朝刘裕颇整饬纲纪,如《南史》云:“晋自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就是说自晋中兴以来,财阀掌权,社会动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社会与地方豪强统治兴起,中央政权衰败导致氏族社会重新发展,地方豪强通过婚姻联姻、经济交流形成依赖关系网,利用政治手段扩张势力。封建领地制度兴起,豪强拥有土地和财产巩固地位,控制地方经济、政治和军事。地方豪强统治加剧阶级分化,控制大量土地和资源,农民受剥削压迫,社会不稳定。同时,经济崩溃,农民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农村经济衰败,农民贫困。地主与农民矛盾冲突加剧社会不稳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变革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还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

宋代文人如何深化对兴会概念的研究,具体有哪些理论或作品体现了这一点?

宋代文人对“兴会”概念的研究和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上的探讨与阐述: 宋代文对“兴会”的理解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比兴关系上进行了重新定义。宋代学者如孙玉安指出,宋代对“兴”的认知有了较大变化,比、兴离,明确比与兴的界限,并注重兴之“起兴”义,强调去除兴句中的政教附会。此外,王士禛将诗歌根植于“兴会”与“根柢”之上,认为“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强调学习前代诗歌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2. 作品中的体现: 在词作中,宋代文人也深入探讨了“兴会”的艺术表现功能。例如,周逊在《刻词品序》中提到,最高层次的词作是使人吟咏玩味时仿佛身遇其事、身临其境,自然而生发出兴会感触。刘熙载则在《词概》中指出,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强调了兴会在词作情表现中的关键作用。

  3. 文学创作中的实践: 宋代文人在实际创作中也注重兴会的运用。例如,《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到“谢灵运之兴会标举”,说明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兴会的概念。李善注释《周礼》时也提到,“兴会,情兴所会也”,即内在情感与外在事物或景物相互交融之际,即曰“兴会”。

  4. 文化背景的影响: 宋代的文化风气和士人的交游活动也为兴会概念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宋代文人士大夫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等活动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这些交游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文学创作中兴会概念的发展。

明清时期兴会概念的完善和提升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文人或作品?

明清时期兴会概念的完善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与艺术的融合:在清时期,兴会不仅是一种文学活动,还涉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例如,篆刻艺术在明代经历了从工匠到文人的转变,形成了五大流派,各特色。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兴会概念在艺术领域的深化。

  2. 文人的社会角色:明清时期文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在乡村治理、科举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徽州的文会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承担了教化、仲裁等多重角色。这种多功能性的体现,使得兴会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3. 地方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各地文会的兴起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例如,徽州的文会不仅在城市乡镇广泛存在,而且在乡村也蔚然成风。这些文会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还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文化传承与创新:明清时期的文人通过兴会活动,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例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标举兴会,引发性灵”的概念,而陆机在《文赋》中则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的阐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兴会概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代表性的文人或作品包括:

  1. 颜之推:他在《颜氏家训》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标举兴会,引发性灵”的概念。

  2. 陆机:他在《文赋》中对兴会概念进行了完善的阐述,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与情感表达。

  3. 徽州文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文会非常发达,许多文人通过兴会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例如,《鼎元文会同志录》记录了徽州文会的盛况。

  4. 四大名著的作者:明清时期,许多失去仕途的文人转向文学创作,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作者们,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为四大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艺术中,兴会状态是如何体现的,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或作品可以作例证?

在书法艺术中,“兴会”状态是指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心灵与外物共鸣与、情感思维高度统一的境界。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书家在特定情境下,灵感突发,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形成难以重复的艺术佳构。

“兴会”状态的产生往往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书家必须熟练掌握创造技巧,自由运用艺术形式,并具有鲜明的作个性,才能在特定情境下生发“兴会”的机缘。此外,“兴会”还受到文学和哲学的影响,具有物我共鸣、移情和即刻即逝的特点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作品体现了“兴会”状态。例如,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典型的“兴会之作”。传说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感受到了天地之美,从而创作出了遒丽天成的书法艺术杰作。据说他后来多次尝试重复书写,但均未能达到当时的艺术高度。

另外,赵孟頫的行书《纨扇赋》也展现了“兴会”状态。在创作过程中,赵孟頫任意挥洒,行草相间,通篇风卷云舒,浑然一体,字字风骨内含,神彩外溢,达了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境界。

兴会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的地位和用,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类似概念有何异同?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兴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的位和作用。从文学创作到书法艺术,再到诗歌鉴赏,“兴会”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文学创作方面,“兴会”被视为灵感的象征。这种灵感不仅来源于外物的触发,还依赖于创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生活积累。例如,在书法艺术中,“兴会”指的是书家在自然情境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充满生机的作品。这种灵感并非随意产生,而是需要家具备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在诗歌鉴赏方面,“兴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指对经典作的深入理解和评价,还涉及到情感体验和艺术直觉。例如,唐代诗人对“兴会”的认识趋于自觉,并将其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

此外,“兴会”在西方文论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如“灵感”。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例如,中国古代的“兴会”强调心与物的契合,而西方的“灵感”则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

总体而言,“兴会”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