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罢官的意思

guān

罢官

拼音bà guān

1.罢官常用意思: 除去官位。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罢免 , 免职 , 罢职
反义词 复职

例句 1.他刚上任不久,就因为渎职而被罢官了。
2.他不怕罢官,坚决顶住了官场的歪风邪气。

罢官引证解释

1. 辞官弃职。

1.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南朝 宋 《拟行路难》诗 鲍照
2.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唐 《立秋后题》诗 杜甫
3. 仕为粤东令,罢官不归,流寓山寺。 清 《池北偶谈·谈异七·李坤》 王士禛

2. 免除官职。

1. 〔豫〕遂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三国志·魏志·田豫传》
2. 这的是功劳簿上无差误,射不着罢官也那卸职,射着的玉带上挂金鱼。 元 《薛仁贵》第一折 张国宾
3. 〔程梦湘〕宰湘阴未二年,以事罢官。 清 《随园诗话》卷十三 袁枚


罢官是什么意思

“罢官”是指免除或解除官员的职务,即官员被免去官职。这一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明确的本义,即“罢官、免去、解除”,常用于描述官员因各种原因被撤职或辞去官职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历史献和语境,“罢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官员主动辞去官职,二是官员被上级或朝廷免除官职。例如,杜甫因对肃宗政治失望而主动辞去官职,这于“罢官”的第一种情况。而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官员可能因为渎职、贪污或其他原因被上级强制免除职务,这属于第二种情况。

“罢官”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停止某种活动或行为,例如“罢工”、“罢课”等。在现代汉语中,“罢官”通常与“免职”同义,用于描述官员因失职或其他原因被撤职。

在古代汉语中,“罢官”一词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使用频率。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词汇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使用频率。

从历史背景来看,“罢官”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描述官员被免职的情况时。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提到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这表明在汉代,罢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此外,吕氏春秋》、《史记》、李白的诗作以及《明史》等文献中也多次提到“罢官”。

从具体的历史件来看,罢官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和影响。例如,在宋朝,罢官制度沿袭了前朝的政治制度,但经过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罢免官员的方式更加复杂且庞大。宋代的罢官制度不仅涉及公务员、职务和外派,还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体现了皇帝的决策权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此外,罢官在古代还与文官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宋朝文官地位逐渐超越武官,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官成为政治的核心力量。然而,这也带来了官员滥用职权、社会风气改变等弊端。例如,于慎行在万历六年(1578)因首辅张居正“夺情”留职事件而第一罢官,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从文化内涵来看,“罢官”一词在古诗词中也广泛应用。例如,唐代诗人李颀的《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中提到“罢吏今何适,辞家方独行”,表达了对被罢官官员的同情。此外,宋代诗人岑参的《送任郎中出守明州》中也有“罢起郎官草,初封刺史符”的诗句,进一步说明了罢官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罢官”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使用频率。

杜甫主动辞去官职的详细情况和原因是什么?

杜甫主动辞去官职的详细情况和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杜甫在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这一决定背后有多种因素。

杜甫的辞职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房琯事件的影响,杜甫被贬出朝廷,下放到华州任司功参军。然而,随着房琯的垮台,杜甫也受到了牵连,无法在官场上继续生存。此外,杜甫与严武政见不合,不肯委曲求全,这也是他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甫的个人性格和理想主义倾向也影响了他的决定。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个文化世家,他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和才华横溢的背景,即使没有官职,也能得到亲朋好友的接济。杜甫选择相对困苦的生活,体现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本质,以及对儒家信念的忠诚。他在《立秋后题》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不满,将做官比作服劳,不想让身心被为官所苦。

此外,杜甫的辞职还与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关。关中地区遭受饥荒,经状况每况愈下,这使得杜甫对前途充满了绝望。他在诗中写道:“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这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杜甫主动辞去官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环境的恶、个人性格和理想主义倾向、以及经济状况的困境。

在中国古代,官员因渎职、贪污被罢官的具体案例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官员因渎职、贪污被罢官的具体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海瑞罢官:明朝时期,海瑞在担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期间,发现当地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他毅然决然地罢免了这些贪官,整顿了风气。然而,海瑞的举动触怒了权贵,他们联名上书,诬陷海瑞,最终导致海瑞被罢官。

  2. 于成龙惩贪:清朝时期,于成龙在担任江南按察使期间,发现江苏、浙江等地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他深入民间,调查取证,将一批贪官绳之以法。

  3. 杨崇勋、许怀德、蔡确、刘逵、王襄等官员被贬:宋代亳州地区有6任官员因失而遭遇贬官。例如,杨崇勋参与了周怀政冤案,许怀德冒占从妹之田,蔡确窃弄威福,故纵其弟,养成奸赃,刘逵擅政专权,王襄坐荐引近侍职。

  4. 赵匡胤处死贪官: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次就处死将军一级的贪官十多名,暴尸街头,儆效尤。

  5. 朱元璋严惩贪官:明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严惩贪官污吏的刑法,“贪银60两者割首级”。户部侍郎郭桓等贪污国库粮一案事发,数百名官吏被处死,下狱者达几万人,追赃数百万石。

  6. 雍正帝查账罢官:雍正帝派出钦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账,查出的贪官污吏就地免职,并从钦差团队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

  7. 李蔡畏罪自杀:汉武帝时期丞相李蔡因“盗取”贪占墓地三顷而畏罪自杀。

  8. 蔡京被贬:宋代大贪官蔡京是宋徽宗时期的宰相,他的贪手段是直接把国库当成自家的小金库,随意取用公款。赵桓(宋钦宗)继承皇位后,立即对蔡京动手,将其贬往岭南。

“罢官”作为动词使用的例子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中的“罢工”、“罢课”有何异同?

“罢官”作为动词使用,指的是免除官职或解雇某人。例如,在《史记》中提到“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臧等”,这里的“罢逐”就是指免除官职。类似的例子还有“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这里的“罢去”也是指被免职。

与现代汉语中的“罢工”和“罢课”相比,“罢官”有以下异同:

  1. 相同点
  2. 停止行为:无论是“罢官”、“罢工”还是“罢课”,都涉及到某种形式的停止行为。例如,“罢工”是指工因不满工作条件而停止工作,“罢课”是指学生为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停止上课,“罢官”则是指免除某人的官职或职务。

  3. 不同点

  4. 主体不同:在“罢官”中,主体通常是政府或组织,对象是官员或员工;而在“罢工”和“罢课”中,主体是员工或学生,对象是雇主或学校。
  5. 目的不同:虽然“罢官”也可以是出于某种原因(如贪污腐),但更多是被动的,即上级决定免除某人的职务。而“罢工”和“罢课”则是主动的,通常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反对不公平待遇等)而采取的行动。
  6. 结果不同:在“罢官”中,结果是某人失去了官职或职务;而在“罢工”和“罢课”中,结果可能是暂时的停止工作或上课,但最终可能通过谈判或抗议达到某种妥协或改变。

现代汉语中“罢官”与“免职”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罢官”与“免职”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 基本含义:两者都表示解除某人的职务或官职。例如,“罢官”和“免职”都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被剥夺了其原有的官职或职位。
  2. 适用对象:在古代,“罢官”更多用于描述高级官员或官员的职位变动,而“免职”则泛适用于各种公务员和官员。
  3. 法律依据: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中,“免职”通常是指有任免权的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和免职条件,通过定程序免除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

区别

  1. 适用范围
  2. “罢官”通常用于描述高级官员或重要职位的变动,如国舅、宰相等,强调的是对高级官员的罢免。
  3. “免职”则更多用于普通公务员或较低级别的官员,强调的是对一般公务员的职务解除。

  4. 法律程序

  5. “罢官”在古代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法律程序,如弹劾、审理等,而“免职”则更多依赖于现代公务员法规定的程序。
  6. 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中,“免职”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包括提出建议、审核、讨论决定等步骤。

  7. 性质和目的

  8. “罢官”有时带有更严厉的意味,可能涉及对官员的严重指控或不当行为的处理。
  9. “免”则更多是基于工作表现、健康状况或其他非纪律性原因,不具有纪律惩戒性质。

  10. 用法差异

  11. “罢官”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如《史记》中的“罢逐赵绾、王臧等”。
  12. “免职”在现代公务员管理中更为常见,如《公务员法》中的相关规定。

总结

“罢官”与“免职”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解除职务,但“罢官”更侧重于高级官员的职位变动,而“免职”则广泛适用于各种公务员。两者在法律程序、适用范围和性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