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推卸的意思

tuī xiè

推卸

拼音tuī xiè

1.推卸常用意思: 对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等不肯承担。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推脱 , 推却 , 推诿 , 开脱
反义词 承担 , 承当 , 担负

例句 1.这件事我真的一无所知,我并非想要推卸责任。
2.他把这个月销售额减少归因于货币贬值,企图推卸他应负的责任。

推卸引证解释

1. 推脱;不肯承担。

1. 讷亲以经略重臣,军中调度,皆听指挥,功过无可旁贷,岂容一切推卸在张广泗。 清 《归田琐记·讷亲》 梁章钜
2. 刘二柱知他推卸罪责,走前去卡住他的脖子。 《山谷风烟》第三三章 陈残云


推卸是什么意思

“推卸”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uī xiè”,意指不肯承担责任或推脱责任的行为。它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故意逃避责任,将责任或过错推给他人。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推卸”被用来形容在军事调度中将功过推卸他人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推卸”常被用来形容不肯承担责任的行为,与英语中的“shirk responsibility”(逃避责任)相近。

此外,“推卸”也可以引申为耍滑头、施展诡计以逃避责任。在一些成语中,如“上推下卸”,也体现了这种将责任推给上级或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的行为。

总结来说,“推卸”主要指不肯承担或故意逃避责任的行为,是一种消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推卸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推卸”一词通常指的是故意或无理地逃避责任,耍滑头、施展诡计以避免承担应有的义务。一行为被描述为不肯承担,甚至可能涉及到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具体例子包梁章钜的《归田琐记·讷亲》和陈残云的《山谷风烟》。在这些文献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展示了推卸责任的现象。例如,在《山谷风烟》中,刘耀庭推诿说:“我没害死过人。”这种推诿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逃避责任,也揭示了社会中普存在的推卸现象。

此外,顾炎武在《上国馨叔书》中提到:“千里投到不惜以一篑障江河,乃其中别有隐情,上下推诿,不能即审。”这句话描述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互相推诿责任,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的情况。

推卸与英语中的“shirk responsibility”在文化和语境上有何不同?

在文化和语境上,“推卸”与英语中的“shirk responsibility”存在一些差异。

从词源和历史背景来看,“shirk responsibility”一词源自英语,其含义主要是指逃避或转移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个词汇在正式场合中使用较多,例如在政治或国际事务中描述个人或国家试图避免承担责任的行为。此外,“shirk”还以用于描述个人在面对任务时的偷懒行为。

相比之下,推卸”在中文中更多地用于描述一种社会现象,即在团队或组织中,某些成员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他人,从而避免自己承担后果。这种行为仅限于个人层面,还可能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层面,如政府或企业对公众责任的推诿。

在文化背景方面,“shirk responsibility”这一表达方式通常带有负面评价,强调个人或集体的不负责任行为。而“推卸”则更多被看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有时甚至被视为一种策略或手段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shirk responsibility”常用于正式文本和公共演讲中,以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而“推卸”则可能出现在日常对话或新闻报道中,用来描述具体事件中的责任转移行为。

“上推下卸”成语的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是什么?

成语“上推下卸”指的是将责任推给上级,再卸给下级,而自己却负责任的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强调个人不负责任的态度。

关于“上推下卸”的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记载,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官场或组织中的责任推诿现象有关。在古代,这种行为可能常见于各级官员之间,他们为了逃避个人责任,常常相互推诿,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在现代汉语中,“上推下卸”常用于描述一些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不愿意承担责任,总是把问题推给上级或下级,自己则置身事外。例如,在职场中,如果一个员工遇到困难,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是把责任推给领导或同事,这种行为就可以用“上推下卸”来形。

此外,“上推下卸”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些组织或团队内部的管理问题。例如,一个项目组在遇到问题时,各个成员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失败。

在现代汉语中,推卸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推卸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主要涉及自我防御机制、认知偏差和责任回避等心理因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在面对问题或失败时,往往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或他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这种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旨在减少焦虑和维护自我价值感。

具体来说,当个的动机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他们可能会寻找符合内心需要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从而推卸应承担的责任。种“合理化”过程虽然可以暂时减轻内心的痛苦,但长期来看会阻碍个人成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认知偏差也在推卸责任的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归因偏差使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内在特质而忽视外部环境因素。这种偏差导致个体在面对失败或不利局面时,更可能选择将责任推给他人,以避免内心不安和外界评价。

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个体的推卸责任倾向。在些文化中,直接承认错误被视为弱点,促使人们更可能采取归咎他人的方式来保护社会形象。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责任外化倾向进一步加剧推卸责任的现象。

总之,推卸责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自我防御、知偏差和责任回避等多方面因素。

推卸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有哪些差异?

推卸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历史背景和社结构。例如,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中,对于责任的处理方式就有所不同。根据,中国在对问题时更倾向于关注大义,而日本则更注重小礼。这导致了在食品安全事件等社会问题上,中国人可能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外国人或内部的“内鬼”,而日本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内部解决和小范围的责任归属。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美国,推卸责任的行为可以通过“全国推卸责任日”这一奇特节日体现出来,该节日允许人们暂时逃避责任,将过错归咎于他人。这种文化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早期,当时人们在论坛和聊天室中习惯于推卸责任。进入数字时代后,社交媒体平台提了公开指责和羞辱他人的场所,匿名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推卸责任,导致了一种充满毒性的环境。

在织文化中,推卸责任与问责制的对比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失败处理方式的不同态度。指出,问责制文化倾向于寻找导致失败的知识因素,鼓励学习和改进,而推卸责任的文化则试图将失败归咎于少数人或单个个体,这种做法往往抑制了学习和进步。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现代网络时代的一种推卸责任现象,它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群体羞辱来排斥那些被认为有冒犯性行为的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违规行为的反应,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和意识形态战术的讨论。

跨文化语境中,合理推卸责任的概念涉及说话者和听众的战略认知,说话者试图避免产生可能被指控撒谎的证据,而听众则评估说话者是否有误导的意图。这种复杂性说明了在不同文化中处理推卸责任时的策略和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