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市民的意思

shì mín

市民

拼音shì mín

1.市民常用意思: 城市的居民。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居民

例句 1.现在的市民喜欢买时令菜,不再过多地储存大白菜。
2.创建文明城市要靠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

2.市民常用意思: 特指封建社会后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词市民阶层

市民引证解释

1. 城市居民。

1. 皇民敦,秦民弊,时也;山民朴,市民玩,处也。 汉 《申鉴·时事》 荀悦
2. 每岁冬至后即放灯,自东华以北,并不禁夜,从市民行铺夹道以居,纵博群饮,至上元后乃罢。 《宣和遗事》前集
3. 浙江等处及直隶府州市民,著他见丁出钱,买马往北地当驿站。 明 《留青日札·盐口马丁》 田艺蘅
4. 〔一个青年〕高声说:“请问密斯脱谢耀德,外国巡捕在上海租界上屠杀市民,是条约上第几条载得有?” 《死去的太阳》 巴金


市民是什么意思

“市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首先,它通常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即城市居民。这个概念起源于拉丁语“civis”,意为公民,特指居住在市中并享有一定自治权的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民”逐渐泛指所有城市居民,并与公民权利和责任联系在一起,如投票权、参与公共事务等。

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市民”也与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相关联,特别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市民是指那些有权参与政治并讨论集体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人。这种概念在西方社会中经历了从奴隶制时期的“市民法”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重新提出的过程。

此外,“市民”一词还涉及到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变化。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市民可能包括那些定居城市、拥有合法户籍、依靠固定职业生活的人群。在中国,市民的概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更新,被视为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合法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和履行义务。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市民”可以指代所有公民组成的群体,也可以特指某个国家的公民群体。例如,在中国香港,“市民”特指香港的居民。在文学作品中,“市民”可能被用来描绘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狄斯的小说中,市民的形象往往丰富多彩,反映了19世纪伦敦的社会面貌。

“市民”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居住地,还涉及他们的权、责任和社会角色。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生活的复杂性。

市民概念在不同历史期是如何演变的?

市民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多德将市民社会视为城邦,即自由人之间社会活动和法律规范的结合体。西塞罗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文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法律规范的引入。

在中世纪,市民社会的概念逐渐消失,直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重新提出。洛克认为市民社会是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政治社会,与政治国家重叠或等同。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广泛使用“市民社会”概念,通常指与治社会相对的社会经济关系。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重新定义了市民社会理论,将其视为“伦理实体”,并提出了市民社的基本原则和内部体系。他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区分开来,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高阶发展环节,决定着市民社会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思想经历了从批判到理解的过程,指出市民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且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或地区,揭示财产关系对国家的决定作用。他将市民社会视为人类社会的立足点,但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在现代,市民概念面临身份、地域和职业上的挑战,如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结合部新移民的涌入以及城郊农牧业生产现代化带来的职业特征模糊化。然而,市民仍被视为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合法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的权利和责任具体包括哪些?

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的权利和责任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公正和谐社会序的基础。以下是市民权利和责任的具体内容:

市民权利:

  1. 生命权:公民享有生命和人身安全的基本权利。
  2. 表达自由:公民有权自由口头或书面表达思想、观点和信仰。
  3. 结社自由:公民有权和平集会和结盟,包括成立或加入组织、政党或工会。
  4. 投票权和参与治理:公民有权在选举中投票并参与国家民主进程,如竞选公职或担任陪审团成员。
  5. 平等权:公民有权在法律面前平等对待,无论其种族、宗教、性别或其他受保护特征。
  6. 教育权:公民有权接受教育并追求学习机会,以发展技能和知识。
  7. 隐私权:公民有权隐私并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

市民责任:

  1. 遵守法律:公民有责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秩序和确保社会福祉。
  2. 缴纳税款:公民有责任通过缴纳所得税、财产税或商品服务税为国家运作做出财务贡献。
  3. 公民参与:公民有责任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的公民生,包括志愿服务、参与公共会议或参与社区项目。
  4. 陪审团职责:公民可能有责任在被要求时担任陪审团成员,以确保所有人的公平审判。
  5. 保卫国家: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公民有责任在需要时服兵役或履行替代性国家服务,以保护国家的安全。
  6. 尊重他人权利:公民有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即使他们持有不同的意见或信仰。

此外,普通老百姓在中国社会中还承担着以下社会责任:

  1. 政治参与责任:普通老百姓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有责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发表意见,推动社会进步。
  2. 法律遵守责任:普通老百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尊重并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不侵犯他人权益,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3. 社会公德责任:普通老百姓应当注重文明礼仪,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良好风尚。
  4. 环境保护责任:普通老姓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地球家园。

这些权利与责任不仅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也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

如何界定一个城市居民是否真正符合“市民”的身份标准?

界定一个城市居民是否真正符合“市民”的身份标准,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褚荣伟博士的观点,市民的定义可以拆解为三个主要条件首先,身份上必须有城市户籍,这是法理上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其次,在地域上必须居住在城市辖区;最后,在职业上不能从事农业产。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市民身份的基本框架。

然而,随着城市化程的深入,流动人口和新市民现象日益突出。许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定居,并获得了城市户口,他们自称也是城里人,但其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参差不齐。这表明,仅仅依靠户籍信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在大城市中,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市民”的难度涉及流动自由、就业自由、创业自由和落户自由四个维度。这意味着,除了户籍和居住地之,个人在城市中的经济和社会参与度也是判断其市民身份的重要标准。

在法律层面,实际居住情况是确定一个民是否为某一社区居民的唯一标准,也是是否享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标准。这表明,市民身份不仅与户籍有关,还与个人在城市中的实际活状况密切相关。

界定一个城市居民是否真正符合“市民”的身份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其户籍信息、居住地、职业性质以及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参与度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对“市民”一词的理解和应用有何异同?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对“市民”一词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显著的异同。在西方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和欧洲国家或地区,市民通常指的是有该国国籍并享有公民权利的人。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制度,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发扬。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市民不仅指代城市或城镇的居民,还强调其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

然而,在中国,市民的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在中国,市民通常指的是城市居民,而公民则特指持有中国国籍的人。这种区别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其中公民的概念更多地涉及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市民社会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定义和功能。例如,在德国,市民社会被视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空间,具有自愿性和自主性,并受法律秩序的限制。而在土耳其,市民社会的发展轨迹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展示了不同文背景下的市民社会理念。

综上所述,全球范围内对“市民”一词的理解和应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西方国家的市民概念强公民身份和政治参与,而中国则更注重市民作为城市居民的角色。

文学作品中对“市民”形象的描绘有哪些典型例子?

在文学作品中,对“市民”形象的描绘有多个典型例子,其中老舍的作品尤为突出。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以其对市民社会和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而闻名。他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包括老派、新派正派和城市贫民。

  1. 老派市民形象:这类市民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温顺善良,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例如,《二马》中的老马和牛天赐传中的祁瑞宣是典型代表。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仍然带有浓厚的乡土中国色彩,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宗法思想包袱。

  2. 新派市民形象:这类市民接受新式教育和资本主义熏陶,追逐新潮,但失去了祖辈父辈的醇厚与热诚,成为灵魂日渐堕落的人物。例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他们既追新潮又稍显浅薄,缺乏深度和责任感。

  3. 正派市民形象:这类市民是老舍心中的楷模,有知识、有理想,热爱祖国,具有当代青年应有的优秀品质。例如,《二马》中的李子荣和《赵子曰》中的李景纯展现了这种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类人物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一条中国文化转型的出路。

  4. 城市贫民形象:这是老舍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市民形象类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反映了城市平民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毁灭的过程。这些人物虽然有善良的心灵和生活追求,但最终被社会腐败所锁住,成为文明城市中的“走兽”。

过这些市民形象的描绘,老舍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也反映了社会变迁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