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生效的意思

shēng xiào

生效

拼音shēng xiào

1.生效常用意思: 发生效力。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有效 , 收效 , 奏效 , 见效
反义词 废止 , 失效 , 作废

例句 1.这份买卖合同需双方签字后才能生效。
2.新规定生效后,以前的暂行规定即行废止。

生效引证解释

1. 发生效力。

1. 朱行健这老头子在县里发动的“公呈”,究竟能不能生效?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 茅盾
2. 五品官以上受永业田,不得在狭乡,只许在宽乡接受无主荒地。这个规定是否生效,是很可疑的。 《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范文澜


生效是什么意思

“生效”是指某项法律条文、规定、合同或判决开始具有法律效力,即开始实施或发挥作用的状态。在法语境中,生效通常意味着从某一特定日期起,该法律条文、规定或判决开始正式执行,并对相关各方产生约束力。

生效的具体含义包括以下几点:

  1. 发生效力:生效意味着某项法律行为规定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能够对行为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2. 时间点生效的时间可以是即时生效,也可以是延迟生效。例如,一部新法可能从某一日期开始生效,或者一项法院裁定对某一案件生效的日期代表着从这一天起该裁定具法律效力。

  3. 条件和要件:生效可能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和要件,如审批登记等。例如,某些合同需要经过批准或登记后才能生效。

  4. 近义词与反义词:生效的近义词包括成效、见效、奏效等,反义词则有失效、作废等。

  5.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在民事法律行为中,成立是指行为已经发生,而生效则是指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并得到认可和保护,从而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

总结来说,“生效”是指某项法律行为或规定开始具备法律效力,并对相关各方产生约束力的过程。

什么是法律条文生效的具体条件和要件?

法律条文生效的具体条件和要件主要分为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别生效要件。

一般生效要件

根据《民法典》第143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为人必须具备健全的理智和判断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 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为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的法律法规,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特别生效要件

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即使已经成立并具备上述一般有效要件,却并不能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还须满足特定的条件,才会发生法律效力这些特别生效要件可以分为法定特别生效要件和意定特别生效要件:

  1. 法定特别生效要件:例如遗嘱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须经批准的法律行为在主管机关批准后生效、处分权在处分行为完成后生效、代理权在代理行为完成后生效等。
  2. 意定特别生效要件:例如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等条件成就才能生效。

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民法典》第13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即具有效力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这意味着,除非有特殊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一般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在成立时即生效。

结论

法律条文生效的具体条件和要件包括一般生效要件(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和特别生效要件(如法定或意定的特定条件)。

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要件和效力。

成立要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行为人、意思表示和标的。一般而言,成立要件包括以下几方面:1. 行为主体:即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 意思表示:行为人必须有明确的意思表示,且该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自愿。3. 标的:法律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标的物或目的。

此外,某些特定类型的法律行为还可能需要特别的成立件,例如要物行为需要交付标的物,要式行为需要符合法定形式。

生效要件

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生效要件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 行为能力: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 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必须是真实的,不得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3. 合法性:法律行为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4. 形式要求:某些法律行为需要符合特定的形式要求,如书面形式、公证等。

区分的意义

区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保障私法自治:成立要主要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进行某项法律行为;而生效要件则更多体现国家对私法行为的管制,以确保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2. 明确责任:在请求权基础检索过程中,成立是请求权发生之事实,通常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而生效则是权利阻却抗辩,应由被告对其承担证明责任。3. 程序法上的重要性:在司法践中,区分成立与生效有助于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避免混淆和争议。

例说明

例如,《民法典》第136条第1款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意着,除非另有规定或约定,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生效。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由于缺乏生效要件(如未达到法定年龄、意思表示不真实等),该法律行为可能无效或可撤销。

如何区分即时生效和延迟生效的法律条文或规定?

区分即时生效和延迟生效的法律条文或规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效时间的明确说明
  2. 即时生效的法律通常会在法律文本中明确指出其立即生效。例如,某些法律会在颁布当天或次日生效,并且可能具有追溯效力。
  3. 延迟生效的法则会指定一个具体的生效日期,通常会在法律文本中明确说明。例如,“本条例将于2016年1月13日生效”。

  4. 紧急发布条件

  5. 如果法律需要在紧急情况下立即生效,通常会满足特定的紧急发布条件。例如,在瑞士,如果出版平台不可用,则会进行特别紧急发布。
  6. 紧急法案通常在通过后立即生效,即使其文本中指定了另一个生效日期。

  7. 正式公布和预备时间

  8. 即时生效的法律通常不会预留正式公布的时间,而延迟生效的法律则会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正式发布。
  9.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存在立即生效的理由,也应考虑到未按时适当公开颁布可能导致无法在所有情况下通过的缺点。

  10. 法律条款的分段生效

  11. 法律的不同部分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开始生效,此时法律具有分段生效的特点。例如,某些条款可能在法案通过后立即生效,而其他条款则在特定日期生效。

  12. 追溯效力

  13. 即时生效的法律通常具有追溯效力,适用于法律颁布后的所有相关情况。
  14. 延迟生效的法律则不会追溯生效,除非法律本身规定了追溯效力。

  15. 终止条款和分段生效

  16. 延迟生效的条款可能附有终止条款(如sunset条款),规定法律的生效期限。例如,某些法律可能在特定日期后自动终止。
  17. 分段生效的法律不同部分的生效方式可能不同,这需要在法律文本中明确说明。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条文生效的程序有何异同?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条文生效的程序存在显著的异同。以下是一些主要差异相似之处:

  1. 美国
  2. 美国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与生效过程较为复杂。修正案需要经过国会的批准,并可能需要州政府的同意。一旦修正案被提出并得到足够的支持,它可以在没有设定生效期限的情况下自动生效。
  3. 联邦法规的制定与生效也有特定程序,例如规则在提交给国会后将根据法律规定生效,除非国会通过否决联合决议。

  4. 加拿大

  5. 加拿大宪法修案的程序较为严格,要求议会两院的批准以及至少三分之二的省份同意,这些省份代表了加拿大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6. 英国

  7. 英国法律中关于法案生效和修正的规定包括国务大臣通过法定文件规定的条例来生效,可以为不同目的和不同地区指定不同的生效日期。

  8. 其他国家

  9. 在意大利,政府工会或雇主代表签订的协议需通过总统颁布的法令来正式生效。
  10. 在新西兰,公共雇员组织与雇主之间的判在强制仲裁机制下进行,达成的协议由公共服务委员会决定生效。
  11. 在芬兰,所有协议需经内阁批准生效,额外产生的费用由议会薪酬委员会批准。

  12. 国际法

  13. 际条约的生效条件和程序也有所不同。例如,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条约的效力将在第三个公历月的第一天生效,具体日期取决于签署、接受或核准条约的国家或地区。

  14. 印度

  15. 在印度,法律在特定地区生时遵循特定程序。例如,在古吉拉特邦(之前称为比哈尔邦)和中央邦(之前称为马德拉斯邦)中,指定日期前有效的法律将在新成立的邦继有效,但可能会进行修改或废除。

法律条文失效或作废的条件是什么?

法律条文失效或作废的条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立法程序、时间限制、内容冲突以及社会经济变化等因素。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根据《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的规定,修订的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原关法律停止施行。例如,新法律在生效时会明确指出旧法律同时废止。此外,单独通过一个决定废止法律的情况也被明确指出,即新法律通过后,旧法律自指定日期起废止。

法律文件可以规定在特定日期失效,无论该日期是颁布日期还是制作日期,文件应在该特定日期前失效。对于永久性法律,一旦到期,除非被明确废除,否则将不再有效;而对于临时性法律,其效力仅限于规定的时间,到期后自动失效。

如果法律文件声明其全部或部分条款将失效,该法律文件将被视为被废止或撤销,直至声明的失效日期。此外,如果新定或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与现有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相抵触或被其涵盖,则现有文件应当予以废止或宣布失效。

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如果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应当予以废止或宣布失效。阶段性任务完成后、调整对象消失或调整的法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也会导致规范性文件失效。

司法解释的废止应由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而不随法律废止而直接被废止。只有与现行法律规相矛盾的内容才自动失效。

宪法变迁可能源于国王或单一党授予的授权、法过渡、内部到外部的转变、宪法违宪、政变、外部到内部的转变以及革命等复杂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宪法规范失效。

法律条文失效或作废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立法程序中的明确规定、时间限制、内容冲突、社会经济变化以及宪法变迁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