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到别人家里做客,最好带份礼物才不失礼数。
2.只要有朋友来,我必是赤诚相待,从未少了礼数。
1. 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
引
1. 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左传·庄公十八年》
2. 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晋
《抱朴子·讥惑》
葛洪
3.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唐
《桃源图》诗
韩愈
4. 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宋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
苏轼
2. 犹礼节。
引
1. 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唐
《哭韦大夫之晋》诗
杜甫
2. 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宋
《与魏元履书》
朱熹
3.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元
《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
睢景臣
4. 小弟智深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渎,误犯清规,万望觑赵某薄面,恕免恕免。
《水浒传》第四回
5. 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红楼梦》第十三回
6. 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倪焕之》二一
叶圣陶
“礼数”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礼仪和礼节的等级制度。具体来说,“礼数”可以指按官阶品级而分的礼仪制度,也可以指礼貌和礼节,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礼貌和规范。
在古代文献中,“礼数”最早见于《左传·庄公十八年》,其中提到“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意指按照不同的官职和地位来制定不同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差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
在现代汉语中,“礼数”通常用来描述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如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例如,在《红楼》中,曹雪芹提到“污了礼数,怕人笑话”,强调了在社交场合中遵守礼仪的重要性。
此外,“礼数”还涉及到礼仪的形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礼仪实践中,无论是礼器还是礼仪的仪节,都有一定的数量规定,这些规定是构成礼仪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礼数”不仅是礼仪的形式,也是礼仪内容的体现者。
“礼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乎个人形象和社交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被用于描述定的礼节行为,并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礼貌和尊重。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礼数的应用和例子广泛而多样,涵盖了从政治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礼乐制度: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中国传文化影响深远,规定了各种仪式和音乐的使用规范。
生活礼仪:
座次礼:筵席座次从尊到卑依次为西、北、南、东,朝会皇帝背北面南,脸朝南方。
社会控制与等级秩序:
封建礼数通过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伦理道德观念,将这些外在于人的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从而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具体实例:
在现代社会中,礼数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从日常交往到正式场合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见面礼节:握手礼、点头礼、招手礼、鼓掌礼、注目礼和鞠躬礼是常见的见面礼节,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表达情感。这些礼节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家庭礼仪: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女主内男主外、夫有义妻有顺等行为规范,以及婚礼中的慎重环节,都是家庭中礼数的具体体现。
商务礼仪:在商务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如“请”、“对不起”、“欢迎”等,能提升个人声誉,并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馈赠礼仪:逢年过节或亲友家有红白喜事时,馈赠礼品以增强联络和情感。礼品的内容和数量视财力和关系亲疏而定。
旅行礼仪:向亲友辞行、接待朋友归来、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给小费的正确方式等都是旅行中的重要礼仪。
餐桌礼仪:吃饭时要遵循入座顺序、坐姿规范、主客礼仪、进食礼仪等,这都是餐桌上的基本礼数。
书信礼仪:写信时要使用“知照语”称呼收信、提及对方的事由需挪抬表示尊敬、添加“请候语”和“安好语”等。
称呼礼仪:称呼长辈时,摸不清职位时称老师最为妥当。
送礼礼仪:送礼时要考虑场合、量力而行、避免当面拆礼物等。
仪表仪态:端庄的仪表、文明的举止和优雅的仪态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自重和自爱的表现。
仪式:欢迎欢送仪式、开幕闭幕仪式、奖授勋仪式、宣誓就职仪式、开业典礼仪式、结婚仪式、欢庆祝贺仪式、奠基仪式、纪念仪式和凭吊丧葬仪式等,这些仪式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场合下的隆重、尊敬、郑重、纪念、友、祝贺和欢乐等情感。
这些礼数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
礼数与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礼数是个人修养和尊重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仅影响人际关系,还直接关联到个人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中,礼数被视为判断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懂礼数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帮助,而不懂礼数的人则可能在言语上引起不满使相处更加困难。这表明礼数能够影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面子文化在国历史悠久,源于儒家思想中的礼仪。面子代表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荣誉与尊严,与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底层民众尤其看重面子,这受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这意味着礼数不仅是个体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社交礼仪和礼貌在当今社会被过度强调,尤其是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讨好他人来获认可。这种情况下,礼数可能成为社会地位攀升的工具,而非纯粹的道德修养。
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这进步说明了礼数与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密切联系。
餐桌礼仪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教养,也是社会系发展的重要方面。餐桌礼仪的培养对孩子的未来社交、社会地位和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表明礼数在塑造个人形象和提升社会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礼数与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礼数是个人修养和尊重的外在表现,影响人际关系;面子文化强调了礼数在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中的作用;社交礼仪可能成为社会地位攀升的工具;餐桌礼仪反映了个人教养,并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数的概念确实存在显著的异同。以下是对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的详细分析:
礼数是指在特定场合下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礼数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餐桌礼仪、婚丧嫁娶等,还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祭祀、战事等重大事务都有严格的礼仪程序,体现了对天地、祖先和师长的敬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礼数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强调平等和直接性。在商务谈判或正式会议中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意见,注重实际效果和目标的达成。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讲究“礼数”,如餐桌上的座位安排、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而在西方,餐桌礼相对简单,如AA制结账方式体现了经济独立和个人责任的重视。
礼数在不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礼数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在西方,礼数则更多地体现为个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行为。
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礼仪习俗各异,如泰国的手礼、韩国的恭敬礼仪、法国的亲吻脸颊礼仪等,都反映了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日本地铁上无人给老人让座的现象也体现了其严格的礼数文化。
在中国,礼数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郊天大雩到现代的商务礼仪,都体现了礼数的演变和发展。而在西方,虽然没有“礼”的同义词,但风俗之差异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礼数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礼数都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个性则体现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上。
在当代社交场合中,礼数的重要性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显著且远的。礼数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涵,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友好。它能够增进人际关系,通过得体地表达意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支持。此外,社交礼仪有助于增强信任感,建立信任和信誉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基础。
礼数在商业环境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代表组织形象的重要方面,礼貌行为能够留下深刻印象,促进人际关系的谐。在现代社会中,懂规矩和礼貌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主动打招呼、使用恰当的称呼和回应他人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至重要。
馈赠和受赠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产生深远影响。正确的馈赠和受赠礼仪能够表达个人的真诚和善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而错误的馈赠和受赠方式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礼数在当代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增进人际关系、增强信任感、提升个人形象与职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等方面。正确的礼数不仅能够表达个人的真诚和善意,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而错误的礼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