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傍晚时分,晚霞温柔地笼罩着天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和伙伴们坐在树下一起遐想着未来的地方。
1. 悠远地想象或思索。
引
1.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
晋
《三国名臣序赞》
袁宏
2. 遐想云外寺,峰峦眇相望。
唐
《元泉道中作》诗
元稹
3. 正如一个凄凉美丽的梦境一样,好是好的,既然是梦醒了,你就只能闭目遐想而已。
《困兽记》二八
沙汀
2. 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引
1. 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
唐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杜甫
2. 会值秋夜,银河高耿,徘徊花阴,颇存遐想。
清
《聊斋志异·胡四姐》
蒲松龄
3. 脑子里的遐想,有时也就想得古怪。
《看木头戏记》
许杰
“遐想”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iá xiǎng,其基本含义是超越现实进行高远的想象或思索。具体来说,“遐想”可以指悠远地想象或思索,也可以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遐想”的字面意思是“遐”和“想”两个字组成。“遐”意为远或长久,“想”则有动脑筋、推测、希望、怀念等含义。因此,“遐想”可以理解为种思绪飘忽不定的状态,人们在其中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和想象中,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在古代文献中,“遐想”常用于描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例如,晋代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提到孔明盘桓时,遐想管乐,展现出远大的理想和风流。唐代元稹的诗句“遐想云外寺,峯峦眇相望”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此外,“遐想”还可以指一种漫无边际的思索或幻想,有时这种状态会让人陷入某种梦幻般的境界,如杜甫在《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中描述的情景。
“遐想”不仅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它常常与个人的情感、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星空下,人们可能会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遐想可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也可能让人陷入某种莫名的哀伤或混乱之中。
“遐想”是一个中性词,既不完全是贬义词,也不完全是褒义词。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状态,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文学中,“遐想”一词常用于描绘超越现实的思索或幻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晋代郭璞的《游仙》诗:诗中提到“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表达了诗人对超然世界的向往和内心的深思。
唐代李翶的《幽怀赋》 :其中写道“何茲世之可久兮,宜永念而遐思”,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永恒的追求。
宋代王安石的《谢徐秘校启》 :“未即趋承,惟加调护,佇膺殊擢,以慰遐思。这里“遐思”被用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明代张居正的《祭米公文》 :“怀陟岵之遐思兮,冀瓜期之既及。”这句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清代张仪昭的《侍宦都门题<香畹楼忆语>后》 :“燕云牵别梦,湘草寄遐思。”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和对远方的思念。
唐代元稹的《元泉道中作》 :“遐想云外寺,峯峦眇相望。”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寺庙的限遐想。
清代钱载的《南池杜文贞公祠诗》 :“风人咏空谷,体物引遐思。”这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引发读者的深思和遐想。
李商笔下的嫦娥形象:在李商隐的诗作中,嫦娥被赋予了美丽、孤独、哀怨和期盼的情感,展现了穿越时空的诗意遐想。
遐想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遐想,即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能够探索未知,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艺术作品。想象力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渗透到科学、商业等各个领域,成为连接抽象与现实的桥梁。
创造力则是将这些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无论是艺术家将一幅画从思想中变为现实,还是工程师设计出令人惊叹的桥梁,亦或是小说家将一个故事从内心深处书出来,创造力无处不在。想象力与创造力虽然紧密相连,但各自拥有独特的本质。想象力塑造梦想,而创造力实现梦想。
想象力是创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凭借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如尼古拉·特斯拉对现代交流电设计的贡献,以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复杂理论。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遐想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虽然它们是独立的,但一个无法在另一个的基础上成长。那些能够将想象转化为故事或原型的人,才是真正的创造者。他们利用想象力作为灵感,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实质性的作品。
在现代心理学中,遐想被视为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状态,它允许个体自由地发起联想,不受常规逻辑限制。种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可以深入探索个体的深层心理内容,包括那些可能尚未完全意识到的感受和体验。遐想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一个关键机制,帮助分析师更深入地连接和理解分析对象的内在体验。此外,遐想也被描述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通过与患者的情感世界相契合,分析师可以洞患者无意识的冲突、欲望和防御。然而,杜威将与遐想相对的思维称为反思性思维,后者通过推理发展观念,连接表面上矛盾的元素
通过艺术或文学作品来培养和表达遐想,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艺术和文学作品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这意味着,通过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进行遐想。
在文学创作中,想象与夸张修辞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例如,屈原的《离骚》展现了诗人对奇装异服的热爱和浪漫情怀,及超凡的想象力和远大的抱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情趣,也使读者能够产生更多的遐想。
此外,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构建也是培养遐想的重要手段。以王昌龄的《长信怨》为例,诗人通过再现和创造的想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以引起深切的情感。这种心理活动的构建不仅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也激发了他们的遐想能力。
在自然景观中,遐想同样可以得到培养。例如,有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时产生无尽的遐想,有人在面对困难时通过冥思苦想找出路。这些场景不仅激发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提供了丰富的遐想素材。
想象写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遐想的方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创意和情感,可以探索不同的视角,创造生动的场景,塑造引人入胜角色。这种形式允许作家和读者在自己的世界中探索不同的世界和体验,从而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通过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运用想象与夸张修辞、构建意象以及进行想象写作,人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表达遐想。
遐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化象征以及社会功能上。
从语言表达来看,遐想在英语中被翻译为“reverie”或“daydream”,而在法语则称为“rêverie”。这些词汇都强调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和沉醉于幻想中的状态。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中,他描述了夜晚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的情景,体现了超越现实的思索或想象。
在化象征方面,遐想常常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联系在一起。例如,林语堂在其作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提到,通过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遐想,远古与现代的各种小故事、思想碎片自然地连成一体,这种遐想不仅揭示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承载了长江、长城等文化象征的深层意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遐想不仅仅是个人的幻想,而是与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紧密相关。
此外,遐想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也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遐想被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如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或个人在荒诞思绪中的挣扎。而在其他文化中,遐想则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思方式,如侦探为了破案而整日冥思,展现了对案件的深入思考。
遐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它既可以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和憧憬,也可以是沉醉于幻想中的状态;既可以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社会文化的象征;既可以是逃避现实的方式,也可以是积极思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