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感触的意思

gǎn chù

感触

拼音gǎn chù

1.感触常用意思: 由于外界事物的触动而产生的思想、情感。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感受 , 感想
例词感触颇深

例句 1.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哲理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2.看着他们一家团聚的场面,我感触颇深。

感触引证解释

1. 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1. 《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 北齐 《颜氏家训·风操》 颜之推
2. 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于彼。 宋 《鹤林玉露》卷十 罗大经
3. 吾日来愦愦,一感触辄作恶,终日无憀赖,似病非病。 清 《翁文恭日记·光绪十二年端午日》 翁同
4. 这要怪我,是我引起杜先生底感触,叫他这样激动。 《灭亡》第七章 巴金


感触是什么意思

“感触”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个体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所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反应。这种心理活动不仅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还可能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感触的字面意思来源于“感”和“触”,分别表示感知和接触。因此,“感触”可以理解为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触动内心的感情。感触常用于描述被某事触动或感动的状态,如情感上的触动、移情作用以及被某事所影响。

感触在文学和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个人的情感、思考和理解。例如,在巴金的《灭亡》中,杜先生因作者而产生的感触,体现了感触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此外,感触也可以用来描述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反思。

感触的近义词包括感觉、感想、感染、感叹等,这些词语在表达思想情绪、感受和反应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用法。感触的反义词则是麻木,表示缺乏感受或反应。

感触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感触,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

感触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分类是什么?

在心理学中,感触(感觉)的定义和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对感触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解释。

定义

感触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包括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并且不仅包含感受器活动,还包含效应器的活动。感触是高级认知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基础,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分类

感触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内部感觉则是指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如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

此外,感触还可以根据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进行分类。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而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

其他相关概念

  1. 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个体对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而差别感受性指个体对微弱刺激的感觉能力。
  2.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这些定律解释了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对比的关系。
  3. 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和感觉补偿等。

感知与感触的区别

感知是组织、识别和解释感官信息的过程,以理解环境。感知涉及五感: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以及身体姿势和运动的感知。感知与感触不同,感触是通过五感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而感知是解释这些感觉的过程

总结

感触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高级认知活动心理现象的基础。它可以根据刺激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并且可以通过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进行进一步分类。

感触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

感触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感触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感觉活动,它可能是好或坏,是积极或消极的。这种初始接触体验直接传递消极或积极的感受,并引发人们下意识的反应。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打另一个孩子时,如果我们将其视为纯粹的恶意,很可能会失去冷静,采取报复或攻击性的反应。然而,如果们将其视为需要帮助的两个孩子,我们就能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回应。

感触不同于理性的思考,它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内心,引导着们思考人生和价值等基本问题。通过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感触事件,我们可以获得启发,激发出对自己、对别人和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感触不仅仅是对外界现象的表面认知,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感触还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当我们看到街头的流浪乞讨者时,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当我们亲眼目睹人们在自然灾害中生死未卜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当我们在艰难的学习中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时,们明白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感触还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密切相关。气味、声音、颜色和光线都会直接影响行为,进而影响情绪。例如,早晨被闹钟吵醒时,如果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可能会感到沮丧;而阳光明媚时,心情则会变得愉悦。这些感官视角使我们能够探索和调查我们的环境,记录我们的体验。

总之,感触通过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情感状态,进而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感触是如何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

在文学作品中,感触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和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首先,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孤独、挣扎和悲伤等情感被深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此外,环境描写也具有强大的情感渲染力,能够增强读者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鸣。

感官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使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细节,作家能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从而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例如,在诗歌中,感官语言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度。

此外,情感的真实流露是触动读者心灵的关键。作家必须对自己诚实,深入掘内心的情感矿藏,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心灵的共鸣。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角色形象。

总之,在文学作品中,感触是通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感官语言以及真实情感流露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

感触与感觉、感想、感染、感叹等词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感触、感觉、感想、感染和感叹等词语在中文中都与情感和思想活动有关,但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

  1. 感触:感触是指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感受和体会。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可以是喜悦、痛苦、悲伤、欢乐等各种情感。感触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某件事情、某个人或某种情感的深刻体会和感受。例如,“他在这方面深有感触”。

  2.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简单反应。感觉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直接知,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感觉是人的本能反应,而感触则主要在于心,是心理反应。

  3. 感想:感想指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活动。它侧重于对事物的思考和感受,如“你有什么感想”。感想需要个人主动思考和感受,而感觉则是人的本能反应。

  4. 感染:感染在医学上指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反应,在心理上则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感染强调的是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反应,如“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

  5. 感叹:感叹是有所感触而发出的声音或语言。感叹强调因内心的感触而发出的声音或语言。感叹是有所感触而叹息。

  6. 感慨:感慨强调内心的感触,如“感慨不已”。感慨是指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

  7. 感悟:感悟是指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它不仅引起思想感情,还包含有所领悟。感悟的表现式多样,包括渐悟、顿悟、隐藏或彰显。

总结来说,感触、感觉、感想、感染和感叹等词语在表达情感和想活动时各有侧重。感触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感觉侧重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感想需要个人主动思考和感受;感染强调的是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反应;感叹则是有所感触而发出的声音或语言;感慨强调内心的感触;

感触在哲学讨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感触在哲学讨论中演了多重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与知识的关系:感触作为感官印象的一部分,是感知过程的基础。感知是生物体对环境或自身状态变化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处理过程,而感触则是这一过程中的直接体验。感触与感知的关系在哲学被广泛探讨,例如,Davidson和McDowell对感官印象的不同看法就反映了感触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2. 哲学的基础:牟宗三先生曾指出,哲学的根源在于感触,即哲学植根于对生活的感触。这种观点强调了感触在哲学思考中的基础性作用,认哲学应当关注生活的实际体验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上。

  3. 主体性与生命的相应:感触也被视为判断人格境界的标准之一。牟宗三认为,感触的大小可以区分“大人”与“小人”,这表明感触在哲学中不仅是一个感性体验,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判断依据。

  4. 西方哲学的批判:德里达通过触感理论批判了西方文化的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直觉中心主义,强调触感的直接性和暴露性,认为触感是主体与他者相遇的关键点。这种批判性视角展示了感触在哲学讨论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解构传统哲学观念时。

  5. 感官印象与现实的关系:John McDowell认为感官印象与现实对感官的影响直接相关,而非知识或理由的领域。这种观点强调了感触在连接主体与外部世界中的桥梁作用,即感触不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也是与现实世界互动的结果。

综上所述,感触在哲学讨论中扮演了感知基础、哲学基础、道德判断标准、文化批判工具以及连接主体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角色。